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刘燕玲治乙肝肝硬化经验探析

作 者: 庄享静
导 师: 刘燕玲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临床
关键词: 中医 中医证型 乙肝肝硬化 用药原则
分类号: R2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本篇研究经由临床病例观察,探讨及分析刘燕玲治疗乙肝肝硬化的辨证证型与用药原则。[内容及研究方法]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部分:通过文献的整理,回顾传统中医学及现代中、西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病因病机论点与诊断治疗原则;临床研究部分:收集刘老师在西苑医院肝病科46位乙肝肝硬化患者病例,分别在0、3、6个月时汇集其病历及随诊复查的肝功(ALT、AST. GGT、A/G)、血常规(WBC、HGB、PLT)、HBVDNA定量和B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自身对照比较,并对其辨证证型分析及用药原则探析。中医的辨证分型是依据2010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制定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证候诊断。[研究结果]病患46例中,男32例(失代偿期8例),女14例(失代偿期2例);男平均年龄为47.9±11.2岁,女为55.0±11.3岁,总平均年龄为50.0±11.6岁;26位可追溯肝病家族史。在32位确知罹患乙肝年龄病例中,从慢性乙肝转变为肝硬化的年数,最短为2年,最长为42年,平均年数为14.9±10.0年。46位患者主要证型之人数分布为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湿热内阻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36位代偿病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而10位失代偿者则以脾虚湿盛证居多。肝硬化病程中,代偿者以湿热内阻证患病年数最短,脾肾阳虚证最长;失代偿者则以肝郁脾虚证最短,肝肾阴虚证最长。乙肝肝硬化病程中,肝郁脾虚证和湿热内阻证是初期多见之证型,因为病情的发展与情志密切相关、水湿常是疾病发生的始发因素,加上湿热毒邪胶着难治,此二证型也存在于中、晚期中;中期多见之证型为肝脾血瘀证与脾虚湿盛证;而脾肾阳虚证及肝肾阴虚证则是乙肝肝硬化晚期多见之证型。对治湿热内阻证,刘老师多以小陷胸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而惯用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肝郁脾虚证;常应用黄芪茵陈五苓散加减于脾虚湿盛证;对于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分别常以一贯煎、肾气丸加减施治:针对肝脾血瘀,则依病况运用活血三法。[结论]1.治疗乙肝肝硬化以辨证与辨病并重于各时期。肝郁脾虚证是乙肝肝硬化的基本病机,而血瘀贯穿整个病程,又湿热邪毒缠绵难解,故施治时须灵活运用清热解毒、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等法于其中。2.依据病情的轻重,循序渐进巧用“活血三法”:活血养血法、活血化瘀法、活血软坚法,可以阻止乙肝肝硬化病情的进展。3.乙肝肝硬化晚期本虚标实,阴亏水停,而养阴与利湿互为矛盾,故病情险峻,选药需慎重,以柔养轻泻为法则;腹水顽固难治,病情易反复,故消除时应攻补兼施,着重祛邪固本。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8
英文缩略词  8-9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9-23
  1. 传统中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与治疗  9-11
  2. 西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治疗  11-13
  3. 当代中医学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与有效方剂探讨  13-22
  4. 小结  22-23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23-43
  前言  23-24
  材料与方法  24-26
    1. 研究对象  24
    2. 研究方法  24-26
  结果  26-33
    1. 病例病史  26-27
    2. 病例辨证分型  27-28
    3. 治疗  28-31
    4. 小结  31-33
  讨论  33-43
    1. 乙肝肝硬化的常见病因  33-34
    2. 乙肝肝硬化证型分析与探讨  34-35
    3. 实验室检查结果  35-37
    4. 乙肝肝硬化之治疗  37-39
    5. 验案分析  39-41
    6. 结论与展望  41-42
    7. 本研究不足之处和解决方法  42-43
参考文献  43-45
附录  45-46
致谢  46-47
个人简历  47

相似论文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FN-γ相关性研究,R259
  2. 狼疮解毒丸治疗缓解期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观察,R259
  3. 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尿酸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R259
  4.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中医肾虚证的相关性研究,R259
  5.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心脏超声特点与中医辩证及其关联性探索,R544.1
  6. 痛风方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观察,R259
  7. 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相关性探讨,R259
  8.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9.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分析,R542.22
  10. 中医升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的应用研究,R277.5
  11.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2. 周耀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及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3. 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R249.2
  14.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R249.2
  15. 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R249
  16. 嵌入式中医经脉理疗仪的研究,R197.39
  17. 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粉刺理法方药的研究,R249.2
  18. 围绝经期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性激素、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R259
  19. 164例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肝纤四项的临床分析,R259
  20. 不同证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激素敏感率的研究,R259
  21. 亚急性甲状腺炎甲亢期中医证型临床分析,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医案、医话(临床经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