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禽波氏杆菌与REV共感染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

作 者: 梁漫飞
导 师: 朱瑞良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预防兽医学
关键词: 禽波氏杆菌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 多重感染 致病性 免疫抑制
分类号: S858.3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 B. avium)属波氏杆菌属,被公认为一种能够引起家禽和野禽严重支气管炎的动物性病原。对鸡胚主要造成死亡和低孵化率;对雏鸡主要引起急性死亡和鼻炎;在成年鸡主要引起眼炎。该菌不仅可引起家禽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而且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免疫抑制是由于免疫系统破坏而导致免疫功能暂时或永久性紊乱,进而对病原微生物更加敏感的一种状态。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 REV)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性病毒,最早于1958年从患有内脏淋巴肿瘤的火鸡体内分离出,可导致鸡生长迟缓、发育受阻和肿瘤病变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REV除引起原发性感染外,更重要的是损害机体免疫器官,使其免疫功能降低,导致并发症和继发感染。近几年,研究发现REV还是引起疫苗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之一。在生产实践中,愈来愈多的疾病呈现多种病原菌共同感染的态势。本课题组2010年从山东省某大型肉种鸡场的764枚死亡鸡胚中分离病原,发现禽波氏杆菌感染约占23.56%,与REV共感染的比例达到5%以上,与ALV共感染率为3%。免疫抑制性病毒与禽波氏杆菌的共感染,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目前对于禽波氏杆菌和REV都没有特效疫苗,致使这两种病得不到合理有效的防治。为此,本研究用SPF鸡胚和雏鸡作为试验对象,揭示了REV与禽波氏杆菌共感染在机体内的作用关系,为合理有效地防治多重感染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禽波氏杆菌与REV共感染对SPF鸡胚的影响本试验用一定剂量的禽波氏杆菌(Bordetella avium, B.avium)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Virus, REV)人工感染SPF鸡胚后,观察并记录鸡胚生长状态,统计鸡胚死亡率和孵化率。结果显示,同时感染REV与B.avium组的鸡胚死亡时间早于其它感染组,且胚体瘦小,有多处出血点。B.avium单独感染7日龄SPF鸡胚对鸡胚的致死率比REV单独感染高25.71%,而二者同时感染时鸡胚的孵化率只有27.85%,即使孵出的雏鸡也多为弱雏。先感染REV后感染B.avium组的鸡胚死亡时间及病理症状和单独感染B.avium组相差不大。因此,B.avium和REV共感染对SPF鸡胚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而先感染REV后感染B.avium对鸡胚的影响机制有待更深一步的探究。第二部分REV免疫抑制压模型的建立禽波氏杆菌与病毒的多重感染,尤其是与免疫抑制病毒,在中国愈来愈严重。其并发症所引起的日益升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已得到广泛关注。REV是一种严重的免疫抑制病毒,为了评估禽波氏杆菌在免疫抑制状态下的致病规律,本试验首先建立了四种REV感染模型:1日龄雏鸡分别感染104TCID50和103TCID50REV;10日龄雏鸡分别感染104TCID50和103TCID50REV。实验结果显示低日龄感染高剂量的REV引起雏鸡的死亡率超过30%,而高日龄感染高、低剂量的REV引起的相关免疫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总之,在比较体重、相关免疫器官指数、NDV抗体滴度和淋巴细胞比率后,我们选择低日龄低剂量感染作为免疫抑制模型。第三部分REV免疫抑制压下禽波氏杆菌的致病规律为了进一步探究禽波氏杆菌在选定的REV模型下的致病性,我们分别设立了REV单独感染组、禽波氏杆菌单独感染组、二者同时感染组和先感染REV,5天后再感染禽波氏杆菌组及对照组共五组。结果表明,与禽波氏杆菌单独感染组相比,二者同时感染组的血清B.avium抗体、IFN-γ含量及SIgA含量都有所下降。而先感染REV,5天后感染禽波氏杆菌组的各项免疫指标变化趋势与单独感染禽波氏杆菌的相似。总体上来说,REV加强了禽波氏杆菌的致病性,单独感染禽波氏杆菌不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除非与REV同时进行感染。然而,先感染REV后感染禽波氏杆菌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有待更深一步研究。

全文目录


符号说明  4-8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3
1 引言  13-28
  1.1 禽波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13-20
    1.1.1 病原学  13-14
    1.1.2 流行病学  14-15
    1.1.3 发病机理  15-16
    1.1.4 致病性  16-17
    1.1.5 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  17-18
    1.1.6 诊断  18-19
    1.1.7 预防和控制  19-20
  1.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20-26
    1.2.1 病原学  20-22
    1.2.2 流行病学  22-23
    1.2.3 发病机理  23-24
    1.2.4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24-25
    1.2.5 诊断  25-26
    1.2.6 预防和控制  26
  1.3 禽波氏杆菌与 REV 的共感染  26-27
    1.3.1 禽类的双重感染及多重感染  26-27
    1.3.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引起的免疫抑制  27
    1.3.3 禽波氏杆菌与 REV 共感染的研究概况  27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7-28
2 材料与方法  28-33
  2.1 病毒  28-29
    2.1.1 REV-SNV  28
    2.1.2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  28
    2.1.3 TCID50的测定  28
    2.1.4 TCID50的计算  28-29
    2.1.5 REV 的增殖  29
  2.2 菌株  29-30
    2.2.1 B.avium P8 株  29
    2.2.2 B.avium 的培养  29
    2.2.3 LD50的测定  29-30
  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30-31
    2.3.1 主要试剂  30
    2.3.2 主要溶液的配制  30-31
    2.3.3 主要仪器  31
  2.4 SPF 鸡胚和雏鸡  31
  2.5 禽波氏杆菌与 REV 共感染对 SPF 鸡胚的影响  31
    2.5.1 试验设计及分组  31
    2.5.2 鸡胚生长状态观察与记录  31
    2.5.3 死胚率和孵化率的计算  31
  2.6 REV 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31-32
    2.6.1 试验设计及分组  31-32
    2.6.2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  32
    2.6.3 血清中 NDV 抗体的检测  32
    2.6.4 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的测定  32
  2.7 在 REV 免疫抑制压下禽波氏杆菌的致病规律  32-33
    2.7.1 试验设计及分组  32
    2.7.2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检测  32-33
    2.7.3 IFN-γ含量的检测  33
    2.7.4 胆汁中 SIgA 含量的检测  33
    2.7.5 血清中 B.avium 抗体的检测  33
  2.8 数据分析  33
3 结果与分析  33-42
  3.1 TCID_50的结果  33-34
  3.2 LD_50的结果  34
  3.3 禽波氏杆菌和 REV 共感染对 SPF 鸡胚影响的结果  34-35
    3.3.1 鸡胚的生长状态  34
    3.3.2 鸡胚死亡率和孵化率的统计  34-35
  3.4 REV 免疫抑制模型建立的结果  35-38
    3.4.1 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  35-36
    3.4.2 血清中 NDV 抗体的效价  36-37
    3.4.3 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的变化  37-38
  3.5 在 REV 免疫抑制压下禽波氏杆菌致病规律的结果  38-42
    3.5.1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变化  38-39
    3.5.2 IFN-γ含量的结果  39-40
    3.5.3 胆汁中 SIgA 含量的变化  40-41
    3.5.4 血清中 B.avium 抗体的变化  41-42
4 讨论  42-46
  4.1 禽波氏杆菌与 REV 共感染对 SPF 鸡胚的影响  42-43
  4.2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  43-44
  4.3 禽波氏杆菌与 REV 共感染对 SPF 雏鸡的影响  44-46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8
致谢  58-5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9-61
个人简介  61

相似论文

  1. 稻瘟病菌转录因子Moswi6的功能研究,S435.111.4
  2.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3.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6.5
  4.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筛选及luxR基因功能分析,S436.5
  5.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6.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中受DSF调控的鞭毛基因和天冬酰胺合成酶基因的功能分析,S435.111.4
  7. 华东地区鸭圆环病毒感染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单克隆抗体的制备,S858.32
  8. 我国11株H5N2亚型AIV的基因特征及对禽的致病性研究,S852.65
  9. 栗疫病菌凋亡抑制蛋白基因Cpbir1的功能研究,S436.64
  10. 枞酸钠抗日本血吸虫的初步研究及免疫抑制剂对青蒿琥酯抗日本血吸虫作用的影响,R965
  11. 猪源脑心肌炎病毒GXLC株致病性研究,S858.28
  12. 绿僵菌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S476
  13. 解脲支原体血清型3和8在母兔生殖道中的致病性研究,R711.3
  14. 固本止咳平喘颗粒的药效学研究,R285.5
  15. 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S858.31
  16. 苹果褐斑病菌单胞孢子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研究,S436.611
  17. 洋葱鳞茎细菌性软腐病病原及农业措施防控技术,S436.33
  18. 湖南省烟草炭疽病的形态和致病性及防治研究,S435.72
  19. 比较来氟米特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的Meta分析,R593.242
  20. 弓形虫Prugniaud株慢性感染小鼠保护性免疫机制的研究,R392
  21. 鸡生长与免疫抑制综合征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免疫组化法的建立,S858.3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动物医学(兽医学) > 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 > 家禽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