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假币犯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作 者: 唐晓芮
导 师: 周国文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假币犯罪 概念 犯罪构成 犯罪的认定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日益发展,近年来我国假币犯罪活动与日俱增,案件不断上升,严重危害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打击假币犯罪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要更好的运用刑法武器打击假币犯罪,首先要深入研究假币犯罪的概念犯罪构成,从而对研究假币犯罪认定中的若干疑难问题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而最终又服务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研究假币犯罪的认定对服务司法实践、维护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的写作初衷正在于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序言。联系我国当前实际,对当前中国假币犯罪现状做出总结,提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点出研究的重点,即我国假币犯罪的认定。第二部分正文,我国假币犯罪概述,先从宏观层面探讨假币犯罪类犯罪的概念和构成,再对我国假币犯罪的认定中的若干问题作出研究。一、我国假币犯罪的概念。关于我国假币犯罪的概念,目前刑法理论界表述多有不同,作者认为所谓假币犯罪,是指故意实施伪造、变造货币,以及出售、购买、运输、持有、使用、走私假币、以假币换取货币等破坏国家货币管理制度,且依法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二、我国假币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构成要件分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部分。(一)我国假币犯罪的客体。从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分类的角度出发,通过重点论证我国假币犯罪的同类客体,得出我国假币犯罪侵犯的同类客体是国家的货币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之上,对我国假币犯罪的对象也进行了重点论证。(二)我国假币犯罪的客观方面。本罪在客观方面的表现多种多样,本文介绍了目前最主要的几种犯罪手段。(三)我国假币犯罪的主体。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仅为自然人,不包括单位,理论界对此鲜有论证,而本文提出了单位作为假币犯罪主体的现实意义。(四)我国假币犯罪的主观方面。对我国假币犯罪是否目的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我国假币犯罪是部分目的犯。三、我国假币犯罪认定的若干问题。本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是在我国假币犯罪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对当前我国假币犯罪个罪的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分别探讨。第三部分结束语,再次提出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本文未做深入研究的我国假币犯罪的数罪以及共同犯罪理论等极具意义的问题提出展望,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予以解决。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1
一、我国假币犯罪概念  11
二、我国假币犯罪的构成要件  11-26
  (一) 我国假币犯罪的客体  11-19
    1. 客体  11-13
    2. 对象  13-19
  (二) 我国假币犯罪的客观方面  19-20
    1. 危害行为  19-20
    2. 危害结果  20
  (三) 我国假币犯罪的主体  20-23
    1. 自然人主体  21
    2. 单位主体  21-23
  (四) 我国假币犯罪的主观方面  23-26
    1. 主观意志  23-24
    2. 犯罪目的  24-26
三、我国假币犯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26-40
  (一) 伪造货币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26-35
    1. 对“伪造”的认定  27-28
    2. 对“擅自制造”的认定  28-30
    3. “伪造”的标准  30-31
    4. 对伪造“货币样板”的认定  31-32
    5. 伪造货币是否必须以真币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32-33
    6. 对伪造电子货币行为的认定  33-34
    7. 伪造网络游戏虚拟货币行为的认定  34-35
  (二) 变造货币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35-36
    1. 变造货币是否必须以真币为基础  35-36
    2. 对假币进行变造行为的认定  36
    3. 对修补货币行为的认定  36
  (三) 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认定的若干问题  36-40
    1. 对“明知”是否为出售、购买、运输假币罪的主观要件的认定  37-38
    2. 不明知所运物为假币的行为认定  38
    3. 对无偿赠与假币和无偿受赠假币行为的认定  38-39
    4. 运输假币是否对于假币进行空间转移的距离有特定的要求  39
    5. 将伪造或变造的货币以错版币名义出售给他人的认定  39-40
结语  40-41
致谢  41-42
参考文献  42

相似论文

  1.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2. 基于逼真度的仿真系统评估研究,TP391.9
  3. 多样性密度学习算法的研究与应用,TP181
  4.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5.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6.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7. 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研究,G633.91
  8. 文山官房钨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坑涌水量预测,TD742
  9. 自传体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B842.3
  10. 青少年自我概念、应对方式与心理压弹力关系的研究,B844.2
  11. 大学生品牌依恋问卷的编制及其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B841
  12. 大学新生内隐、外显自我概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B844.2
  13. “非常规”实验提高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G633.7
  14.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15.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16.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G633.41
  17. 不完备信息系统的完备化及其上的知识获取,TP311.13
  18. 小学生课堂参与、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G622.4
  19. 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G634.7
  20. 关于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的案例分析,D924.3
  21.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D92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