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陕西省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 者: 赵萌捷
导 师: 陈云明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专 业: 生物工程
关键词: 陕西省 人工油松林 含碳率 碳密度 影响因素
分类号: S791.2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以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等三个气候区的人工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样地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数据,分析了群落内乔木、灌木、草本、枯落物的含碳率随林龄变化特征,综合分析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枯落物层的碳密度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了油松乔木的碳密度增长方程和群落碳密度增长方程;探讨了乔木碳密度与自然因子及林分因子间的关系。取得主要结论如下:(1)陕西人工油松林乔木层含碳率最大值均出现在近熟林阶段,各组分含碳率均表现为树枝、树叶较大,树干、树皮及树根相对较小。随林龄增大乔木各组分碳密度显著增加,树干为乔木碳密度的主要组分,其占乔木层碳密度比例随林龄增加逐渐增大,至近熟林阶段可达到50%左右。(2)油松林下灌木层各组分含碳率均表现为枝>叶>根,陕北、关中、陕南灌木各组分含碳率分别为39.62%~47.83%、40.09%~46.37%、40.13%~46.10%;陕北、关中地区灌木层各组分碳密度随林龄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陕南地区幼龄林至中龄林随林龄增大而增加,中龄林至近熟林相对稳定。灌木层碳密度平均值为根>枝>叶,灌木根占灌木层碳密度的50%以上。(3)油松林下草本层含碳率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陕北、关中、陕南地区草本组分含碳率分别为35.85%~48.00%、20.23%~46.11%、24.52%~42.26%。草本层碳密度随林龄增加变化趋势不明显,陕北、陕南地区均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关中地区为地上部分(54.53%)>地下部分(45.47%)。(4)油松林下枯落物层含碳率随林龄变化趋势不明显,陕北、关中、陕南地区枯落物层碳密度分别为24.31%~46.54%、39.96%~44.71%、39.97%~42.25%。枯落物碳密度陕北地区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幼龄林至成熟林期间碳密度增长速率为0.18t/hm~2a,关中地区中龄林至近熟林期间由1.64±0.37t/hm~2增长为5.58±1.73t/hm~2,进入成熟林后又减少为3.43±0.31t/hm~2,陕南地区随林龄增加呈增加趋势,幼龄、中龄、近熟林碳密度分别为0.43±0.14t/hm~2、1.38±0.52t/hm~2及7.87±0.93t/hm~2。(5)陕北地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由幼龄至成熟林4个龄段呈逐渐增大趋势,其规律符合线性增长方程y1.9675x8.2776(R~2=0.961, P<0.001),关中地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由中龄至成熟林3个龄段变化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增长方程为y=-0.0322x~23.6949x31.4636(R~2=0.905,P<0.001),陕南地区人工油松林群落碳密度变化趋势由幼龄至近熟林3个林龄段符合线性增长方程y=2.7471x25.1264(R~2=0.925,P<0.001)。群落碳密度中乔木层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进入近熟林后,可达到群落碳密度的90%左右。(6)陕西省人工油松林群落乔木层碳密度受自然因子与林分因子的双重影响,不同生长阶段影响因素各不相同。幼龄林阶段乔木碳密度影响因子敏感度表现为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932)>年光照时数(0.888)>丰富度(0.952)>Simpson多样性指数(0.790)>年平均降雨量(-0.888)≥大于10°积温(-0.888);但在中龄林阶段对自然因子及林分因子变化均不敏感;在近熟林阶段对影响因子的敏感度表现为与坡度(-0.644)>乔木密度(0.207);在成熟林阶段,乔木层碳密度对其影响因素的敏感度表现为年光照时数(0.947)≥大于10°积温(0.947)>乔木密度(0.790)>年平均降雨量(-0.947)。

全文目录


致谢  4-6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目录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25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2
    1.2.1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进展  14-15
    1.2.2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估算方法  15-17
    1.2.3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进展  17-18
    1.2.4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估算方法  18-20
    1.2.5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的影响因素  20-22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目标  22-23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2-23
    1.3.2 研究目标  23
  1.4 研究内容  23-25
第二章 数据基础及研究方法  25-30
  2.1 研究区概况  25-27
  2.2 野外调查及测定方法  27-29
    2.2.1 样地选择  27-28
    2.2.2 调查采样  28
    2.2.3 植被生物量估算  28-29
    2.2.4 植被含碳率分析  29
    2.2.5 人工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现状估算方法  29
  2.3 技术路线  29-30
第三章 人工油松林群落各组分含碳率  30-36
  3.1 陕北地区群落植被各组分含碳率  30-31
    3.1.1 乔木组分含碳率  30-31
    3.1.2 林下灌、草本组分及枯落物含碳率  31
  3.2 关中地区群落植被组分含碳率  31-33
    3.2.1 乔木组分含碳率  31-32
    3.2.2 林下灌、草本组分及枯落物含碳率  32-33
  3.3 陕南地区群落植被组分含碳率  33-35
    3.3.1 乔木组分含碳率  33-34
    3.3.2 林下灌、草本组分及枯落物含碳率  34-35
  3.4 小结  35-36
第四章 乔木层碳密度分配特征  36-41
  4.1 陕北地区乔木层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36-37
  4.2 关中地区乔木层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37-38
  4.3 陕南地区乔木层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38-39
  4.4 小结  39-41
第五章 林下植被碳密度分配特征  41-45
  5.1 陕北地区林下植被碳密度分配特征  41
  5.2 关中地区林下植被层碳密度分配特征  41-42
  5.3 陕南地区林下植被层碳密度分配特征  42-43
  5.4 小结  43-45
第六章 群落碳密度分布特征  45-50
  6.1 陕北地区群落碳密度分布特征  45-46
  6.2 关中地区群落碳密度分布特征  46-47
  6.3 陕南地区群落碳密度分布特征  47-48
  6.4 小结  48-50
第七章 乔木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0-54
  7.1 幼龄林阶段乔木层碳密度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50-51
  7.2 中龄林阶段乔木层碳密度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51
  7.3 近熟林阶段乔木层碳密度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51-52
  7.4 成熟林阶段乔木层碳密度的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分析  52-53
  7.5 小结  53-54
第八章 主要结论  54-56
参考文献  56-63

相似论文

  1. 农村能源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效益,S210.3
  2. 西安地区少年儿童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G845
  3. 地州级卷烟销量预测影响因素研究,F224
  4.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G521
  5. 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初高中衔接研究,G633.7
  6.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X171
  7. 江苏省典型区域农村地表水环境现状空间分析及污染评价,S271
  8.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9. 哈尔滨市少年儿童游泳运动员技术犯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G861.1
  10. 杭州市室内典型VOCs浓度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X51
  11.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B844.2
  12. 中国政策工具选择研究,D630
  13.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陕西省职业技能鉴定体系的构建,C975
  14. 安徽省体育产业结构研究,G812.7
  15. 大连市精神疾病医疗费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R749
  16. 我国女孩月经初潮年龄影响因素的循证分析及其近二十年来的变化趋势,R173
  17. 农村小学寄宿生焦虑状况研究,G444
  18. 青海省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G807.4
  19. 外企知识型员工满意度影响因素及提升举措研究,F224
  20. 中国中小财产保险公司盈利能力提升策略研究,F842.3
  21. 青海省西宁西山君主绢蝶的习性研究及其影响因素,Q96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树种 > 针叶树类 > > 油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