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王澍获奖谈中国当代建筑创作

作 者: 王苒琳
导 师: 白旭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王澍 “非主流”建筑师 境外建筑师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 中国传统文化
分类号: TU2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当代社会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时期,建筑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这些成绩背后,还隐藏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建筑学科面临着全球化与地方化、文化传承与科技发展之间的矛盾。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日新月异,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晚期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以及批判地域主义建筑思潮不断地涌入,使得新兴的建筑样式频频出现。除了上述的建筑思想在国内蔓延之外,境外建筑师也开始在中国建筑市场屡现身影,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繁杂,国内建筑师以及建筑呈现出一片茫然的状态。2012年王澍荣获普利策建筑奖,中国建筑师的实践探索首次被世界肯定,并给国内的盲目建设敲响了警钟。王澍在继承现代主义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立足本土传统,创造出极富地域特色的现代建筑;他以独特的建筑语言和思考方式回应现实世界以及国内的种种变革与矛盾,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现代转译。因此,对于王澍的建筑创作进行解读和分析是必要的,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王澍的成长经历为主线,深入探讨他的建筑观及其建筑设计方法。王澍的成长经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启蒙与求学时期、研究与思考时期以及实践与探索时期。就实践与探索时期而言,王澍通过借鉴传统建筑形制以及传统空间组织方式来进行建筑布局以及空间序列组织,进而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气息和神韵;通过对建筑材料“建造技术”与“建构艺术”的转换,将建筑的工程性与人文艺术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表达出对传统的尊重和传承;通过借鉴传统建筑的外在形式以及传统符号,表达新的建筑形象。本文在研究王澍建筑观及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对以他为代表的“非主流”建筑师以及境外获奖建筑师在中国的创作实践进行个案研究,并对王澍与中外建筑师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比较: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建筑空间的处理、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建筑形式的处理。本文经过对王澍以及与王澍相关建筑师的分析比较,思考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创作之路和对建筑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中国建筑应该朝着与地理、人文、技术、经济等条件相契合的地方建筑的方向发展;建筑师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建筑教育则应强调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重点注重其人文素养、创新理念以及艺术修养的提升。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当代中国建筑与王澍的创作思想  13-31
  1.1 当前建筑学科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及中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实践  13-23
    1.1.1 当前建筑学科所面对的棘手问题  13-22
    1.1.2 中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实践  22-23
  1.2 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建筑发展趋势  23-26
    1.2.1 中国的“基本建筑”与“特色建筑”发展现状  23-25
    1.2.2 对未来主义的审视与思考  25
    1.2.3 “中国特色建筑”创作之路——与地理、人文、技术、经济等条件相契合的地方建筑发展方向  25-26
  1.3 当代境内外建筑师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  26-31
    1.3.1 王澍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  26-27
    1.3.2 张永和、刘家琨、张雷等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比较  27-28
    1.3.3 中国“非主流”建筑师与境外建筑师的建筑观、建筑设计方法论比较  28-31
第二章 王澍的学习成长与实践探索  31-59
  2.1 启蒙与求学时期  31-33
    2.1.1 受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启蒙影响  31-32
    2.1.2 接受“中国式建筑教育”——“布扎体系”和“包豪斯体系”的双重教育  32-33
  2.2 研究与思考时期  33-37
    2.2.1 反思现代主义的理性精神、后现代主义的反叛精神  34-35
    2.2.2 追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时代人文的精髓  35-37
  2.3 实践与探索时期  37-56
    2.3.1 对传统建筑形制的研究  38-46
    2.3.2 对材料建构技艺的运用  46-52
    2.3.3 对新建筑形象的表达  52-56
  2.4 本章小结  56-59
第三章 当代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建筑实践  59-85
  3.1 当代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共性特点  59-61
    3.1.1 教育背景:独特的国际化视野  59
    3.1.2 创作背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59-60
    3.1.3 执业状况:个人工作室+小规模工程  60
    3.1.4 建筑师的思想倾向:对传统文化和现实条件有新的理解  60-61
  3.2 “非主流”建筑师的个案研究  61-76
    3.2.1 张永和的“非常建筑”  61-66
    3.2.2 刘家琨的“叙事性建筑”  66-70
    3.2.3 张雷的“基本建筑”  70-76
  3.3 王澍与其它中国“非主流”建筑师之间的比较  76-83
    3.3.1 对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76-78
    3.3.2 对建筑空间的不同叙事性做法  78-80
    3.3.3 对建筑建构技艺的不同态度  80-82
    3.3.4 对建筑形式的不同思考  82-83
  3.4 本章小结  83-85
第四章 境外获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  85-109
  4.1 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85-88
    4.1.1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85-86
    4.1.2 改革开放以后到80年代后期  86
    4.1.3 90年代以来  86-88
  4.2 境外获奖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个案研究  88-104
    4.2.1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88-93
    4.2.2 雷姆·库哈斯与CCTV总部大楼  93-97
    4.2.3 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国家体育场  97-100
    4.2.4 扎哈·哈迪德与广州大剧院  100-104
  4.3 境外获奖建筑师与中国“非主流”建筑师的比较与思考  104-107
    4.3.1 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的差异  104-105
    4.3.2 对建筑空间处理的差异  105-106
    4.3.3 对建筑技术手段运用的差异  106
    4.3.4 对建筑艺术形式处理的差异  106-107
  4.4 本章小结  107-109
第五章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实践与教育的启示  109-119
  5.1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实践的启示  109-115
    5.1.1 当代中国建筑师的自我提升  109-113
    5.1.2 发展与地理、人文、技术、经济等条件相契合的地方建筑  113-115
  5.2 王澍获奖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115-119
    5.2.1 提高建筑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115-116
    5.2.2 培养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理念  116
    5.2.3 提升建筑专业学生的艺术修养  116-119
结语  119-121
致谢  121-123
参考文献  123-127
附录A 王澍的主要建筑作品  127-129
附录B 王澍的参展记录  129-130
附录C 王澍获奖情况  130-131
附录D 历届普利策获奖建筑师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131-135
附录E 普利策建筑奖评审团评委名单  135-138
附录F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138

相似论文

  1. 体育场馆国际设计竞赛创作理念研究,TU245.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碰撞与融合,R-092
  4. 服装企业品牌资产建设探析,F426.86
  5. 江南传统园林造园艺术在现代住宅景观设计中的运用,TU986.2
  6.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G623.75
  7.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重构再现,J213
  8. 现代中式家具探究与开发,TS664.01
  9. 论科学发展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D61
  10. 论汉代服饰艺术,J523.5
  11. 引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词语教学探索,H195
  12. 中国意象油画中的文人画特征,J213
  13. 中国传统文化视觉符号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218.7
  14.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画审美的关系探究,J212
  15. 油画的个性化语言探索,J213
  16. 中西文化交融中的“真人秀”研究,G222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对毛泽东实践观的影响,A841
  18. 论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考,B27
  19. 江泽民关于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D61
  20. 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G891.3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本经验,D6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建筑科学 > 建筑设计 > 一般性问题 > 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