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山樱花高海拔居群生态学特征及组织培养

作 者: 李蒙
导 师: 王贤荣
学 校: 南京林业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山樱花 矮化居群 群落生态 表型变异 组织培养
分类号: Q9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隶属蔷薇科Rosaceae樱属(Cerasus),是我国暖温带森林林缘习见种类,是优良的野生观赏樱花资源。高海拔区域山樱花植株普遍呈矮化状态,花色艳丽,极具分类和观赏价值。本课题从其地理分布及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分类学和保护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山樱花为北亚热带东亚温带分布,分布范围纬度在23~40°N、102~141°E之间,海拔范围在300~1800m之间;根据主成分分析可知,影响山樱花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为年均温,纬度,极端低温,一月均温和海拔;热量因子中,年均温在7.91~17.92℃间,极端低温高于-17.3℃,一月均温-6.31~8.48℃的区域范围内适于山樱花的生长;提出山樱花分布的5大区域,包括西南地区、长江中下游丘陵山地区、华北及东北南部地区,台湾地区、朝鲜半岛地区-日本地区,并得到主成分分析图的支持。(2)4个地区高海拔山樱花群落内共有植物101科、254属、425种;黄岗山、庐山、景宁与天目山的T/R值分别为2.276、1.679、0.538、0.499,区系均兼有热带与温带的性质。Jaccard相似性系数对各群落科-属-种的相似性分析表明,科-属-种的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397~0.702、0.256~0.455和0.154~0.374,其中黄岗山的物种组成相似性与其他地区有较大的差异;群落垂直结构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整体群落植物稀疏,郁闭度在0.5~0.8之间;垂直高度普遍较低,四个地区2~5m的植株数占整个群落75.48%以上;整体而言灌木层物种组成及垂直高度结构复杂性要大于乔木层。(3)不同地区矮化山樱花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布均呈现出金字塔型,为增长性种群,但有出现年龄级缺失的现象;山樱花种群高度级与胸径级成呈显著正相关性,其拟合为幂函数方程y=1.3039ln(x)+1.6886(R2=0.8184p<0.0001);存活率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均呈现出波浪式的变化,表明种群自然更新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山樱花种群的方差/均值比率(S2布,平均拥挤度(m*)、G/r e)en的指结数果(均G大I)、于聚1集,度说指明数各(地C区I)山变樱化花趋种势群基的本分一布致呈。(4)从39个表型性状的实测数值显示,不同地区山樱花表型性状存在较大聚差集异分,分化程度大小不一;表型变异系数表明,变异较大的有叶柄长(0.45)、叶片宽(0.29)、萼筒长比宽(0.24)、叶片长(0.23)和萼筒长(0.16);居群间的变异系数大于居群内,表明居群间变异可能是引起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显示,福建黄岗山与浙江景宁居群分别独立于其它居群,浙江天目山类群与庐山无毛居群合并在一起;支持黄岗山樱新种的成立,组合成立山樱种系下一个新变种:沼生矮樱。(5)以山樱花种胚为外植体,接种于MS+6-BA3.00mg/L、MS+GA390.00mg/L和MS+6-BA4mg/L+GA390.00mg/L三种组合的培养基上培养25d后,发芽率介于60.00%~80.00%之间,相对发芽率达80.00%~100.00%;利用不同浓度外源激素6-BA、NAA的交叉配比, MS+6-BA0.50mg/L+NAA0.08mg/L培养基对丛芽诱导与增殖效果最佳,增殖系数可达2.85。在附加6-BA0.50mg/L,NAA0.08mg/L的MS培养基中,以GA3浓度为9.00~12.00mg/L为最宜壮苗组合。NAA为0.06~0.08mg/L时为山樱花生根培养基的合适浓度,生根率在85.60%~88.70%之间。

全文目录


致谢  3-4
摘要  4-5
Abstract  5-9
前言  9-10
第1章 文献综述  10-20
  1 樱属研究进展  10-14
    1.1 樱属种类及分类学研究  10-11
    1.2 樱属生态学研究  11-12
    1.3 樱属繁殖技术研究  12-13
      1.3.1 有性繁殖  12
      1.3.2 无性繁殖  12-13
    1.4 分子生物学研究  13-14
  2 山樱花研究进展  14-17
    2.1 山樱花分类研究  14
    2.2 山樱花生物学特性  14-15
    2.3 山樱花地理分布  15-16
    2.4 山樱花繁殖研究  16
    2.5 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7
  参考文献  17-20
第2章 山樱花地理分布与水热环境因子的关系  20-33
  摘要  20
  1 材料与方法  20-21
    1.1 数据收集  20-21
    1.2 生态适应性指标  21
    1.3 统计与分析  21
  2 结果与分析  21-29
    2.1 山樱花水平地理分布  21-23
      2.1.1 中国山樱花分布区  22
      2.1.2 朝鲜半岛-日本地区山樱花分布区  22-23
    2.2 山樱花垂直地理分布  23-24
    2.3 山樱花分布区气候环境指数  24-25
    2.4 热量分布曲线  25-28
    2.5 气候因子主成分分析  28-29
  3 小结与讨论  29-30
  参考文献  30-33
第3章 山樱花高海拔居群物种组成与垂直结构  33-43
  摘要  33
  1 材料与方法  33-34
    1.1 研究地概况  33
    1.2 研究方法  33-34
  2 结果与分析  34-42
    2.1 物种组成与数量特征  34-36
    2.2 区系地理成分特征  36-37
    2.3 物种组成相似性分析  37-38
    2.4 群落垂直结构分析  38-42
      2.4.1 福建黄岗山  39
      2.4.2 江西庐山  39-40
      2.4.3 浙江景宁  40-41
      2.4.4 浙江天目山  41-42
  3.小结与讨论  42
  参考文献  42-43
第4章 山樱花高海拔居群数量动态分析  43-55
  摘要  43
  1 材料与方法  43-45
    1.1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  43-44
    1.2 研究方法  44-45
      1.2.1 样地调查  44
      1.2.2 种群年龄结构划分  44
      1.2.3 种群静态生命表  44-45
      1.2.4 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45
      1.2.5 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45
  2 结果与分析  45-52
    2.1 山樱花种群年龄结构分析  45-47
    2.2 山樱花种群静态生命表  47-49
    2.3 存活曲线、死亡曲线和致死率曲线分析  49-51
    2.4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51-52
  3 小结与讨论  52-53
  参考文献  53-55
第5章 山樱花野生居群表型变异研究  55-70
  摘要  55
  1 材料与方法  55-56
    1.1 性状选取与测定  55-56
    1.2 变异系数分析  56
    1.3 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56
  2 结果与分析  56-64
    2.1 花与叶数量特征及变异  56-59
    2.2 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59-64
  3 小结与讨论  64-66
    3.1 表现变异  64
    3.2 分类处理  64-66
  参考文献  66-67
  附件  67-69
  图版说明Ⅰ  69-70
第6章 山樱花组织培养研究  70-80
  摘要  70
  1 材料与方法  70-71
    1.1 外植体的选择  70-71
    1.2 丛芽诱导与增殖  71
    1.3 继代壮苗与生根培养  71
    1.4 统计分析  71
  2 结果与分析  71-78
    2.1 外源激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71-75
      2.1.1 细胞分裂素 6-BA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71-72
      2.1.2 赤霉素GA_3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72-74
      2.1.3 外源激素 6-BA、GA3 组合对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74-75
    2.2 丛芽诱导与增殖  75-76
    2.3 GA_3对继代壮苗的影响  76-77
    2.4 生根培养  77-78
  3 小结与讨论  78
  参考文献  78-80
  图版说明Ⅱ  80

相似论文

  1. 光调控对花烛组织培养及试管苗光合特性的影响,S682.14
  2. 能源植物绿玉树快速繁殖研究,Q949.93
  3. 豆梨组织培养过程中玻璃化形成机制及其恢复技术研究,S661.2
  4. 君子兰组织培养技术研究,S682.13
  5. 暗紫贝母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的研究,S567.231
  6. 菊花江蓠(Gracilaria lichevoides)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及其营养体低温保种技术初步研究,S968.434
  7. 侵染萝卜的dsRNA病毒研究,S436.31
  8. 俚岛人工鱼礁生态养护效果及其生态系统综合效应的初步评价,S953.1
  9. 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阿拉巴马品种的组织培养研究,S682.14
  10.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TU986
  11. 基于生态链的3G移动新业务商业模式研究,F626
  12. RNA干扰抑制草鱼呼肠孤病毒复制的细胞模型,S941
  13. 茶梨组织培养的初步研究,S792.99
  14. 孜然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研究,S636.9
  15. 桂花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研究,S685.13
  16. 福建山樱花繁殖技术研究,S685.99
  17. 海岛棉组培过程细胞形态特性与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S562
  18. 华中五味子组织培养及其次生代谢物的分析研究,S567.19
  19. 椿叶花椒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研究,S567.239
  20. 杜仲优良无性系快速微繁殖技术研究,S567.19
  21. 玉竹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研究,S567.239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