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

作 者: 刘刚
导 师: 周立志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雁形目鸟类 线粒体DNA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分子系统树 系统发育
分类号: Q95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动物线粒体DNA全序列的测定和系统发生关系的重建已成为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尤其是线粒体DNA全序列已经广泛应用于鸟类的系统学研究上,已成功用于解决某些鸟类类群的系统发生关系。雁形目(Anseriformes)鸟类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其系统发育关系及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复杂且具有争议,也是鸟类系统学研究关注的焦点。由于雁形目种类繁多,目前不同的研究方法得到的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均存在较大的分歧,甚至各个阶元的系统发生关系等并不一致。长期以来,雁形目中一些重要物种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争议,如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豆雁(Anser fabalis)、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和鸳鸯(Aix galericulatata)等物种的分类归属及亲缘关系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此外,雁形目鸟类中的一些重要类群的分类地位及系统发生关系也存在争论,如鹊雁(Anseranas semipalmata)、针尾鸭(Stiff-tailed ducks)和树鸭(Whistling ducks)的分类阶元地位;鸭科(Anatidae)中在属的阶元上的系统发生关系也受到关注。传统的形态学研究对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存在较大的分歧,而这些争论仅仅从形态学上的证据难以得到解决。随着基因组学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深入,线粒体DNA全序列作为重要的分子标记已经广泛用于研究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推导物种的进化和系统发生关系。为了进一步澄清雁形目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和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本研究选取了中华秋沙鸭、豆雁、赤麻鸭和鸳鸯的线粒体DNA全序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已知的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全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获得四种雁形目鸟类线粒体DNA全序列,分析其结构和特征,进一步研究雁形目鸟类线粒体基因的排列模式和结构,为雁形目鸟类线粒体谱系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数据资料。结合NCBI数据库上已有序列重建的16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育树,澄清四种雁形目鸟类的分类地位。同时,以部分线粒体基因序列(Cytb,ND2和COI)为联合标记基因,重建68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树,探讨部分争议物种类群的分类地位,从分子系统学的角度为雁形目系统发育提供证据,以期为雁形目鸟类系统分类与进化研究提供新的信息。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全序列均为典型的环状分子结构,其长度分别为16595bp、16688bp、16651bp和16639bp,包括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1-6、ND4L、ATP6、ATP8、COI-Ⅲ和Cyt b)、2个rRNA基因(16S rRNA和12S rRNA)、22个t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的控制区(D-Loop区)。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各基因长度、位置与已知雁形目鸟类相似,其编码蛋白质区域和rRNA基因与其它雁形目鸟类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显示其线粒体DNA在进化上十分保守。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中,主要以ATN和GTG为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以典型的TAA, T-或TAG为主。非编码区包括少量的基因间隔区和控制区,控制区均位于tRNAGlu和tRNAPh。之间。预测了22个tRNA基因的二级结构,除tRNASer(AGN)和tRNAPhe缺少DHU臂外,其余均能折叠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2个rRNA基因(16S rRNA和12S rRNA)位于tRNAPhe和tRNALeu之间,并以tRNAVal间隔。以线粒体DNA全序列为分子标记构建的16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树显示鸳鸯和赤麻鸭应同属于麻鸭亚科(Tadorninae);中华秋沙鸭隶属于鸭亚科(Anatinae)、海鸭族(Mergini)、与鸭族(Anatini)物种共同构成姐妹群;豆雁隶属于雁亚科(Anserinae)、雁族(Anserini);而花脸鸭(Anas formosa)在系统发生树中与其他鸭族物种相距较远,其分类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利用已知雁形目鸟类线粒体的三种联合标记基因(Cyt b, ND2和COI)构建的68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雁形目鸟类可以划分为三个科,即鸭科(Anatidae)、鹊雁科(Anseranatidae)和叫鸭科(Anhimidae)、支持鹊雁作为一个单独的科;鸭科划分为五个亚科:鸭亚科(Anatinae)、麻鸭亚科(Tadorninae)、雁亚科(Anserinae)、针尾鸭亚科(Oxyurinae)和树鸭亚科(Dendrocygninae),支持麻鸭、针尾鸭和树鸭提升为亚科。鸭亚科包括海鸭族(Mergini)、绒鸭族(Somaterini)、鸭族(Anatini)和潜鸭族(Aythyini),支持绒鸭族从海鸭族中分离出来构建单独的一个族;麻鸭亚科包括Aix、Cairina、 Tadorna和Chloephaga;雁亚科包括雁族(Anserini)和天鹅族(Cygnini)两个族。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一章 鸟类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9-18
  1 鸟类线粒体DNA结构特征及其分子系统学意义  10-12
    1.1 鸟类线粒体DNA的组成  10
    1.2 鸟类线粒体DNA的特点  10-11
    1.3 鸟类线粒体DNA的分子系统学意义  11-12
  2 鸟类线粒体DNA及其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12-18
    2.1 鸟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线粒体基因  12-15
      2.1.1 Cyt b、COI和ND2基因  12
      2.1.2 12S rRNA和16S RNA基因  12-13
      2.1.3 控制区(Control Region,CR)  13-15
    2.2 线粒体DNA在鸟类系统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15-16
    2.3 线粒体DNA在鸟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发展趋势  16-18
第二章 雁形目鸟类线粒体DNA及其系统学研究进展  18-28
  1 雁形目鸟类线粒体DNA研究现状  18-19
  2 雁形目鸟类系统学研究进展  19-25
    2.1 雁形目鸟类概况  19-20
    2.2 雁形目的分类概况及叫鸭、鹊雁的归属问题  20
    2.3 鸭科鸟类分类研究现状  20-25
      2.3.1 鸭科鸟类分类概况  20-23
      2.3.2 赤麻鸭和鸳鸯的分类地位  23
      2.3.3 中华秋沙鸭分类归属及海鸭族的分类问题  23-24
      2.3.4 雁亚科分类学研究现状  24
      2.3.5 针尾鸭分类地位研究现状  24-25
      2.3.6 树鸭分类地位研究现状  25
  3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及意义  25-28
第三章 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全序列研究  28-56
  1 引言  28
  2 实验材料  28-29
  3 实验方法  29-32
    3.1 总DNA提取  29-30
    3.2 引物设计  30-31
    3.3 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31-32
    3.4 数据处理  32
  4 结果  32-47
    4.1 四种雁形目鸟类的线粒体DNA结构特点  32-46
    4.2 蛋白编码基因(PCGs)  46
    4.3 rRNA、tRNA和非编码区  46-47
  5 讨论  47-56
    5.1 四种雁形目鸟类DNA全序列结构特点  47-48
    5.2 雁形目鸟类线粒体DNA全序列比较  48-50
    5.3 编码蛋白比较  50-52
    5.4 控制区比较  52-56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DNA全序列的四种雁的分子系统地位研究  56-64
  1 引言  56-57
  2 数据分析  57-58
    2.1 序列获取  57
    2.2 序列处理和系统树构建  57-58
  3 结果  58-61
    3.1 雁形目鸟类线粒体DNA全序列的碱基变异和遗传距离  58-60
    3.2 16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60-61
  4 讨论  61-64
    4.1 赤麻鸭和鸳鸯的分类地位  61-62
    4.2 中华秋沙鸭的的分类地位  62
    4.3 豆雁的分类地位  62-64
第五章 雁形目部分鸟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64-75
  1 引言  64
  2 数据分析  64-67
    2.1 序列获取  64-67
    2.2 序列处理和系统树构建  67
  3 结果  67-70
    3.1 雁形目鸟类线粒体DNA全序列的碱基变异和遗传距离  67
    3.2 雁形目鸟类系统发生关系  67-70
  4 讨论  70-75
    4.1 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70
    4.2 叫鸭和鹊雁分类地位  70-71
    4.3 树鸭和针尾鸭的分类地位  71-72
    4.4 绒鸭族的分类地位  72
    4.5 雁亚科部分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  72-73
    4.6 68种雁形目鸟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73-74
    4.7 线粒体DNA全序列与联合基因系统树比较  74-75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75-79
  1 研究结论  75-77
  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7
  3 研究展望  77-79
参考文献  79-94
致谢  94-95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95-97
博士期间科研情祝  97-98
博士期间参加会议情况  98-99
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99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3.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4. 寄主型和迁飞型棉蚜在交配行为、mtDNA与共生菌相关基因上的分化,S433
  5. B型和Q型烟粉虱河南种群的遗传背景分析及取食行为比较,S433
  6. 江苏省小麦孢囊线虫的发生调查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S435.121
  7. 西藏生防芽孢杆菌鉴定及其脂肽化合物分析,S476.1
  8. 小麦族St基因组植物分子系统发育与分类,S512.1
  9. 青砖茶中的真菌及其散囊菌黄色素的研究,TS272
  10. 五倍子蚜DNA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关系,S899.4
  11. 我国鳑鮍亚科鱼类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S917.4
  12. 营养组合物对再生障碍性贫血小鼠线粒体损伤恢复作用的研究,R556.5
  13. 东亚和北美五倍子蚜(半翅目:瘿绵蚜科)数值分类研究,S899.4
  14. 家蚕追寄蝇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种系进化研究,S884.62
  15. 中国蛤蜊群体遗传结构与蛤蜊科贝类系统发育研究,S917.4
  16. D-半乳糖诱导拟老化大鼠内耳中线粒体外膜易位酶tom40,tom20及线粒体内膜易位酶tim23的表达研究,R764.43
  17. 额尔齐斯河鱼类单殖吸虫分类及种群生物学研究,S917.4
  18. 日本鬼鲉同工酶组织差异、基于Cytb,COII的系统发育分析及微卫星多态性标记筛选,S917.4
  19. 河南省马铁菊头蝠(Rhinolophus ferrumequinum)的研究,Q958
  20. 鱚科几种鱼类的形态学及遗传学研究,S917.4
  21. 基于菌丝体的羊肚菌鉴定及分子系统学研究,S646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遗传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