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发展实证研究

作 者: 王伟
导 师: 赵慧芬
学 校: 河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大学生“村官” 实施效果 社会评价 长效机制
分类号: F32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农村基层有一批热爱农村、志在农村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青年人才队伍。大学生当村官,为农村输送了新鲜血液,增加了农村智力资源,这对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型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生“村官”制度建设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生事物。2008年初,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践证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有利于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让大学生在农村基层丰富阅历、磨练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河南大学生“村官”活动的开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省委、省政府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很早就把大学生“村官”建设计划纳入政府人才计划并进行制度化安排。郑州,作为国家的一个省会城市,在河南省范围内在宣传、实施国家政策方面起着积极的表率作用。郑州市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逐步实施“大学生村干部计划”,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大学生的目标,促使全市村干部素质有明显提高。本文在国家政策大背景下,针对郑州市“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调查研究,以详实的数据和资料,从数量、分布、构成、工作内容、工作环境等方面,反映出郑州市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并对大学生“村官”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从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及自我评价,村民、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评价两方面着手。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省市在大学生“村官”建设中经验相比,分析概括了郑州市在大学生“村官”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结合其他省市的优秀经验,从融入、培训、监督、保障、退出等六方面提出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措施,旨在将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落到实处。

全文目录


致谢  4-7
摘要  7-8
1 导论  8-15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8-12
    1.1.1 选题背景  8-10
    1.1.2 研究意义  10-12
  1.2 文献综述  12-15
    1.2.1 理论依据  12-13
    1.2.2 文献综述  13-15
  1.3 研究方法  15
    1.3.1 文献研究法  15
    1.3.2 问卷调查法  15
    1.3.3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15
2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  15-20
  2.1 大学生“村官”的概念界定  15-16
  2.2 大学生“村官”发展历程  16-20
3 郑州市选聘大学生“村官”现状  20-23
  3.1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政策  20-21
  3.2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基本结构  21-22
  3.3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工作情况  22-23
4.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23-30
  4.1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及自我评价  23-28
    4.1.1 思想动态  23-25
    4.1.2 自我评价  25-28
  4.2 社会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  28-30
    4.2.1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  28-29
    4.2.2 村、乡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  29-30
5 郑州市大学生“村官”实施效果与其他省市比较分析  30-32
  5.1 选聘大学生“村官”人才方面  30
  5.2 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内容方面  30
  5.3 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30-31
  5.4 培训机制建设方面  31
  5.5 文化建设方面  31-32
6 郑州市在大学生“村官”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2-36
  6.1 相关政策不健全  32
  6.2 大学生缺乏到农村基层服务的主动性  32-33
  6.3 大学生缺乏引领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  33
  6.4 大学生“村官”难以“深入”开展工作  33-35
  6.5 农村基层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35-36
7 构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措施  36-41
  7.1 指导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服务农村  37
  7.2 改善农村基层环境,为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  37
  7.3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帮扶机制  37-38
    7.3.1 搭建教育平台  37-38
    7.3.2 改革培养模式,引入实践环节  38
    7.3.3 加强岗前培训,提升专业技能  38
    7.3.4 帮扶教育,相互借鉴  38
  7.4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38-39
  7.5 健全和完善各种保障制度  39-40
  7.6 贯彻落实大学生“村官”流得动机制  40-41
参考文献  41-44
ABSTRACT  44-46
附表  46-49

相似论文

  1.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2. 大学社会评价模型的构建研究,G647
  3.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问卷的编制,B841
  4. 基于Webquest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案例研究,G633.7
  5. 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选择,G641
  6. 我国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效果研究,F812.42
  7. 韩国农渔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研究,G531.26
  8.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研究,G812
  9. 沈阳市直机关作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讨,D630.9
  10. 高校体育社团社会评价研究,G807.4
  11. 湖南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研究,F323.8
  12. 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F325.4
  13. 湖南家电下乡政策实施效果研究,F426.6
  14. 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研究,D422.6
  15.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村官长效机制研究,D422.6
  16. 大学生村官工作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D422.6
  17.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及其困境分析,D422.6
  18. 大学生“村官”胜任力模型研究,D422.6
  19. 社会转型中的无锡志愿服务研究,D632.9
  20.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研究,G641
  21. 名硕电脑基于BPR的ERP实施,F426.67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村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 > 农村干部、乡镇干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