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江汉平原土地承载力区域差异研究-Take Jiang Han Plain Silt as Example

作 者: 程莉
导 师: 周勇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土地资源管理
关键词: 土地资源 承载力 空间状态 主成分分析 江汉平原
分类号: F30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地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资源,它不仅仅指的是土壤,而是有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由于人类的利用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还有经济属性。土地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它不会在人类的生产过程或者使用过程中,转变成另外一种物品,或者磨损,折旧,报废。人类在使用的过程中只要注意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维持土地资源的自我更新功能,是可以持续使用下去的。土地资源的这种永续性和其他可更新资源一样,具有相对性,人类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不能超过土地资源能承受的范围,尽力维护土地的正常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一直是区域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区域的发展必定伴随着资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从承载力研究的角度看,资源环境对于这种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容纳是有限度的,也就是环境承载力的阈值。环境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量一定不能超过这个阈值,也就是说较高的承载力水平能说明该区域环境具有较丰富的资源,环境容量较大,人口规模的发展程度比较适宜,经济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因此,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估是决定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调控是否有效的决定性因素。本研究在国内外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承载力为对象,采用状态空间法原理,以区域土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了江汉平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历史原因和地理要素是形成格局的首要原因江汉平原位于我国腹地,长江流域的中游。地理条件优越,十分适宜农业生产,历来是粮食生产重地,很早就开始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江汉平原水网密集,陆地道路系统完善,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粮食产量充足,交通便利,早就了江汉平原经济发展的完善基础,因此历史以来就是人口、资源、经济的要素集聚地带。经济的集聚效应促进了江汉平原的各个县市成为了较早进行大规模土地利用开发的区域。江汉平原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文化等要素促进了现在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分布格局的形成。2、经济集聚加速了土地承载力指数的增加江汉平原近年来向武汉城市圈集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空间集聚作用不断加强。经济集聚的区域土地承载力状况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经济活动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具有重要作用,正是经济集聚的循环累积作用,形成了现在由极点区域向外扩散,承载力指数不断减小的格局。3、政策因素强化了分布格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比较利益有着悬殊的差别,市场作用不明显,甚至有时根本不发生作用。因此不能单纯采用价格杠杆来调节两者的关系,市场主体趋利性的本质会造成耕地非农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即出现了所谓“市场失灵”现象。所以政府在给予条件优越的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的同时也会兼顾其他区域。优先发展的政策会促进资源条件优越的地区经济要素的进一步集聚,当一个区域的土地承载力达到极限后,经济就会外溢,需求其他适宜发展的地区,刺激了经济发展中心周围的地区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是土地资源承载指数逐渐由中心向外扩散的主要原因,土地承载力由内向外的格局得到进一步强化。同时,政府的调控措施会引导产业要素流向更多的地区。因此政策因素是已有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的强大推动力。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19
  1.1 选题依据  12-13
    1.1.1 研究背景  12-13
    1.1.2 研究意义  13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6
    1.2.1 研究内容  13-14
    1.2.2 研究方法  14
    1.2.3 技术路线  14-16
  1.3 国内外土地承载力理论研究进展  16-19
    1.3.1 国外土地承载力研究综述  16-17
    1.3.2 国内土地承载力研究综述  17-18
    1.3.3 对土地承载力研究现状的评价  18-19
第二章 理论基础  19-24
  2.1 土地资源承载力理论  19-20
    2.1.1 土地承载力理论的发展  19
    2.1.2 土地综合承载力理论的特征  19-20
  2.2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  20-21
  2.3 状态空间法  21-24
    2.3.1 状态空间法的基本原理  21-23
    2.3.2 区域土地承载力定量描述  23-24
第三章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  24-28
  3.1 土地综合承载力体系  24-25
    3.1.1 生态承载力层次  24
    3.1.2 社会承载力层次  24-25
    3.1.3 经济承载力层次  25
  3.2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及范围分类  25-28
    3.2.1 设计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遵循的基本原则  25-26
    3.2.2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框架  26-28
第四章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8-46
  4.1 江汉平原土地承载力理想状态的确定  28-29
  4.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29-32
  4.3 研究区背景  32-34
  4.4 指标权重确定  34-38
    4.4.1 主分成分析原理  34-35
    4.4.2 三个子系统指标权重计算  35-38
  4.5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计算  38-46
    4.5.1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理想值计算  38
    4.5.2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子系统承载力现状值计算  38-40
    4.5.3 三个子系统的承载力指数计算  40-43
    4.5.4 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计算  43-46
第五章 江汉平原土地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  46-54
  5.1 空间布局上的区域差异特征  46-47
    5.1.1 系统聚类分析理论  46
    5.1.2 各乡镇土地承载力的分类  46-47
  5.2 江汉平原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47-49
    5.2.1 从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分类的整体状况分析  47-48
    5.2.2 从土地综合承载力指数分类的分布来分析  48-49
  5.3 本文主要结论  49-50
  5.4 江汉平原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50
  5.5 提高江汉平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对策  50-54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54-56
  6.1 本文主要结论  54
  6.2 对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展望  54-56
参考文献  56-60
致谢  60

相似论文

  1. 基于质谱的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代谢组学研究,R285
  2.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3. 环境系统再生产理论下的煤炭环境成本研究,F406.72
  4. 高分辨率SAR影像裸土信息提取及土壤含水量反演初探,S152.7
  5. 高光谱图像技术诊断黄瓜病害方法的研究,S436.421
  6. 旅游对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的影响,S759.9
  7. 太行山猕猴掌面花纹嵴数的形态学研究,Q954
  8. 插销式脚手架平台力学性能研究,U673.3
  9. 川陕渝制造业竞争力比较研究,F224
  10. 我国农村土地整治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F301
  11. 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F301
  12. 基于GEVA-VC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F426.32
  13. 水生态承载力政策设计与政策效率的系统仿真,X171
  14. 吉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F301
  15.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沿海港口竞争力评价研究,F552
  16.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血浆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R782.21
  17. 黑龙江省重点开发功能区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F299.27
  18. 基于GIS的章古台樟子松固沙林水资源承载力研究,P208
  19. 草原公路光环境对驾驶员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U491.254
  20. 中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实证研究,F832.51
  21. 橡胶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力学性能研究,TU473.1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理论 > 土地经济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