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土地生财机制支撑下的地方债务风险研究

作 者: 张大伟
导 师: 李旭章
学 校: 中共中央党校
专 业: 政治经济学
关键词: 土地生财模式 信号传递 地方债务
分类号: F81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维持财政收支平衡,没有余力进行公共投资。但是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土地生财模式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2011年在审计部门的调查下地方政府庞大的债务规模逐步显露出来,引发了地方债务风险的担忧。本文首先通过对地方债务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发现地方政府存在过度负债进行公共投资的强烈偏好。随后对国内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论述和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得到本文的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巨额负债的深层次原因是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和财源支持的结果,银行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国实行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因此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要上升到我国政府总体债务上进行定量分析,总体上说地方债务风险可控,但是局部风险、短期风险很高。随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行业采取了史上最严格的宏观调控,继续实行现有的土地生财模式不可持续,地方本级财政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的不稳定性加剧,中央政府面临着兜底风险。本文根据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的深层次原因是政绩考核体系和土地生财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本文从政治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土地生财模式改革四方面出发,通过四位一体的改革使地方政府举债投资冲动和超前财源的支撑得到有效抑制,使地方政府举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相等,实现当地居民的福利最大化。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一、 引言  9-23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9-12
  (二) 研究综述  12-20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20-21
  (四) 本文的研究框架  21-22
  (五)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22-23
二、 地方债务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发展历程  23-29
  (一) 地方债务的概念  23-24
  (二) 地方债务的发展历程  24-29
三、 我国地方债务风险衡量  29-39
  (一) 地方债务的存量风险分析  29-36
  (二) 从地方财政流量分析  36-39
四、 地方政府土地生财模式的重要性  39-47
  (一) 地方政府土地显性收益  40-41
  (二) 地方政府的间接土地收入  41-43
  (三) 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43-47
五、 地方巨额债务的深层次原因  47-57
  (一) 政绩考核体系下的地方政府投资冲动  47-52
  (二) 土地生财模式下的财力支撑  52-54
  (三) 地方政府债务模型的相关实证分析  54-57
六、 应对土地生财模式的债务问题的建议  57-65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外部制度调整  57-61
  (二) 土地生财模式的转变  61-65
参考文献  65-70
致谢  70

相似论文

  1. 中国式市政债券—城投债的风险探究,F812.5
  2. 机构投资者与现金股利政策关系研究,F224
  3. 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研究,F275
  4. 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法律对策研究,D922.2
  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研究,F812.5
  6. 区县政府债务风险与评估研究,F812.5
  7.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F275
  8.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F275
  9. 股利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F275
  10.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信号传递理论研究,F275
  11. 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研究,F275
  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F812.7
  13. 联合风险投资中风险投资公司间逆向选择问题研究,F224
  14. 基于信号理论的IPO会计师事务所选择行为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5. 股票股利的市场反应实证研究,F224
  16. 上市公司现金流的信号传递研究,F275
  17. 中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市场效应研究,F224
  18. 军工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F426.48
  19. 我国商业银行逆向选择风险防范研究,F832.2
  20. 基于信号理论的中国IPO市场审计师选择实证研究,F832.51
  21. 地塞米松对3T3-L1脂肪细胞葡萄糖转运及其信号分子的影响,R96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财政、国家财政 > 中国财政 > 国家公债、债券、外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