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联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 者: 周凯周
导 师: 苏素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技术经济及管理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分类号: F12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能源是社会生产力的核心和动力源泉,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快速增长,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需求都将不断增加,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成为各国制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经济发展可以促成能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能源作为经济发展动力的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障碍,重要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导致能源会逐步耗尽,并且能源的消费会带来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些都将严重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以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理论知识为指导,对世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现状进行分析,采用PVAR方法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990~2009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对比和定量描述,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方法,研究能源消费总量和各种化石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发展动态影响的异同,PVAR模型不但解决了变量内生性问题,并且有效刻画了系统变量间的冲击反应,然后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所区别。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有正向促进作用,影响显著,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但是影响很小,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是不对等的。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发达国家,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有很小的负向影响效应,发展中国家经济和能源发展不协调,能源消费的进一步提高依赖于经济发展的大环境,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能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对三种化石能源消费量都具有正向影响效应,发达国家的正向影响效应均大于发展中国家。而三种化石能源消费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了发展中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对经济增长有负效应以外,其他都是正效应。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相关能源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必须正确认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制定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经济和能源政策,协调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引言  8-17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8-11
    1.1.1 选题背景  8-10
    1.1.2 研究意义  10-11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1-14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11-12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12-14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5
    1.3.1 研究内容  14-15
    1.3.2 研究方法  15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7
    1.4.1 创新点  15-16
    1.4.2 不足之处  16-17
2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的理论概述  17-23
  2.1 能源消费相关理论  17-18
    2.1.1 能源  17
    2.1.2 能源消费  17
    2.1.3 能源消费评价  17-18
  2.2 经济增长理论  18-19
  2.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19-23
3 世界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现状分析  23-33
  3.1 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23-26
  3.2 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26-29
  3.3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联变化分析  29-33
4 基于 PVAR 模型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动态关系实证研究  33-47
  4.1 PVAR 模型理论基础  33-37
    4.1.1 PVAR 模型介绍  33-34
    4.1.2 PVAR 模型的假设  34
    4.1.3 PVAR 模型的识别  34-35
    4.1.4 PVAR 模型的参数估计  35-37
  4.2 PVAR 模型的建立  37-39
    4.2.1 变量  38
    4.2.2 数据  38-39
    4.2.3 模型  39
  4.3 PVAR 模型的结果分析  39-47
    4.3.1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  39-40
    4.3.2 基本回归结果  40-42
    4.3.3 脉冲响应分析  42-44
    4.3.4 方差分解  44-47
5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7-51
  5.1 数据选择与处理  47
  5.2 实证分析  47-51
    5.2.1 单位根检验  47-48
    5.2.2 协整检验  48-49
    5.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  49-51
6 结论及政策建议  51-55
  6.1 本文总结  51
  6.2 结论  51-52
  6.3 政策建议  52-55
致谢  55-57
参考文献  57-60
附录  60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0

相似论文

  1. 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F127;F224
  2. 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之研究,G643
  3.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4.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研究,F127
  5. 基于制造业集聚视角的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F427
  6. 中国环境管制体制及其绩效研究,X321
  7. 税收、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F812.42
  8. 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X24
  9. 技术采用成本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F113
  10. 沈阳汽车产业集群研究,F224
  11. 贵州省金融资产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F127;F224
  12. 我国当前时期通货膨胀研究,F224
  13. 三类经济系统的基于微分对策的鲁棒H_∞控制,O231
  14. 劳动力流动与转移对山东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249.27;F127
  15. 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F127;F224
  16. 我国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F752.6;F124
  17. 城市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F719;F127
  18.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苏南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F127;F224
  19.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二分法”模型的实证分析,F124;F224
  20. 江苏省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F127;F224
  21. 中国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F124;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经济建设和发展 > 国民经济现代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