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递机制研究

作 者: 王俊
导 师: 王擎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金融风险 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 GARCH模型族
分类号: F2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各金融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跨市场的金融资产配置当中,他们为获取最理想的收益并承担最适宜于自身的风险,频繁地参与到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之中,将资金反复地在这几个市场之中配置流动,用资金将这些市场联系起来的同时,也蕴含了市场间相互传递风险的可能。随着市场成熟度的逐渐加深,特别是各种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投资理念的逐步成熟,市场间传递风险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因此对现阶段我国金融风险在国内市场之间传递机制的研究是必要且紧迫的。但目前国内外衡量—国内部跨市场风险传递的研究较少,学者们将重心放在了对国际间金融风险传递的描述上。相比较而言,针对—国内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风险传递机制的研究则不多,现有的此类文献多限于理论分析,有的文献用资产价格的相关性来衡量所在市场的风险传递机制,而更多的研究仅仅描述了金融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这种对市场之间—阶矩关系做相应描述的文献没有将市场间的相关性与跨市场的金融风险联系起来,因而其政策含义较低。在我国各金融市场的联结程度已大大加强的背景下,以上文献针对金融风险跨市场传递机制的研究在深度和手段上都显得欠缺,表现为不仅缺乏针对性,同时所用的方法也显得单一,大多数方法仍局限在理论分析、经验证明以及—阶矩的相关性描述上。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一国内部跨市场的金融风险传递机制做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我们尝试建立起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理论模型,然后结合我国近年数据建立GARCH模型族进行实证,以求理清—国内部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传递机制,并在实践上给出相应指导。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的内容主要囊括以下方面:1、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的理论机制以及在我国可能存在的传递途径。2、我国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包括溢出效应的存在与否及溢出的方向。3、我国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系数。4、上述市场之间波动溢出效应和动态相关系数所反映的跨市场风险传递机制。5、上述风险传递机制形成的原因及相应的政策含义。为此本文将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出发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的开头部分为绪论,此部分我们将主要给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创新点以及研究的方法和步骤。第一章我们将对跨市场金融传递机制在理论和实证方面的基本概念进行简要介绍,并给出实证部分所用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设定形式。第二章我们将梳理历年国内外关于风险传递的文献,这又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国内外学者所做的关于跨国风险传递的文献,二是国内学者所做的关于不同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连接和传递风险的研究,三是国内外学者所建立的关于衡量序列波动性溢出及波动的动态相关性的研究。第三章本文将金融风险的跨国传递理论扩展到跨市场的金融风险传递上,建立起跨市场风险传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跨市场风险传递在我国的可能路径。在跨市场风险传递的源头上,我们认为证券市场的不规范和制度缺陷,以及我国金融市场上存在的诚信缺失是目前跨市场风险传递的主要风险源。在跨市场风险传递的理论机制上,产生一个市场局部的风险可能通过通过跨市场资产配置、资金连通、市场预期来实现风险的跨市场传递。而从跨市场金融风险形成的基础上分析,跨市场风险的形成有赖于几大要素的存在,即必须要有市场参与者的重叠、跨市场的融资、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存在。最后,本章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自身特点,认为我国的跨市场风险传递主要集中在股市向货币市场、股市向债券市场的传递上,我们还对这些市场之间传递风险的具体金融活动做了归纳。第四章本文将对实证数据作简要介绍,检验各市场数据的统计特征,包括检验平稳性、ARCH效应(波动聚类性)等,为后文建立多元GARCH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然后,我们将根据BEKK-MV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得出近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包括溢出效应的存在与否及溢出的方向;根据DCC-MV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描述我国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之间的动态相关性。本章的最后,我们用实证得到的结果来分析两个模型所蕴含的市场间风险传递机制,认为现阶段我国的跨市场金融风险主要股市实现向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传递,与我们在理论部分做出的猜想一致。第五章我们将总结本文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们结合现阶段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理论和实证机制,认为目前我国在政策上有以下方面值得改进:其一是要加强对金融风险源头进行管理,其二要协调监管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其三要疏通各市场之间的正规资金渠道,其四要大力发展能与股票市场规模匹配的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总之,只有金融风险的跨市场传递不再以股票市场作为源头单方向传递,各金融市场能够互相分担风险时,整个金融体系才能够同时兼顾金融效率与金融安全的目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择了目前很少被研究的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为研究对象,将金融风险的跨国理论机制引入到对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的研究中,并将理论和实证结合起来综合全面地度量了这个问题。而在实证方面,本文更是首次将衡量波动溢出的BEKK-MVGARCH模型和衡量波动动态相关性的DCC-MVGARCH模型结合起来度量我国跨市场的风险传递机制,从而将我国市场间风险传递是否存在、风险传递的大小以及风险传递的方向一并理清。由于作者水平和论文写作时间的限制,加之题目本身的难以把握和涉及面广,本文的研究尚称不得全面和透彻,部分措辞和研究方法定然存在着缺陷和不合理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以待日后进一步研究的改进和完善。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0. 绪论  12-18
  0.1 研究背景  12-13
  0.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15
  0.3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15-16
  0.4 研究方法与步骤  16-18
    0.4.1 研究方法  16
    0.4.2 研究步骤  16-18
1. 基本概念和模型设定  18-26
  1.1 本文概念界定  18-20
  1.2 实证模型的建立  20-26
    1.2.1 GARCH模型的引入  21-22
    1.2.2 BEKK-MVGARCH模型的构建  22-23
    1.2.3 DCC-MVGARCH模型的构建  23-26
2. 文献综述  26-34
  2.1 有关跨国金融风险传递的文献  26-29
  2.2 有关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的文献  29-30
  2.3 波动溢出效应和动态相关系数研究的文献  30-32
  2.4 文献综述评述  32-34
3. 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的理论机制和途径  34-45
  3.1 跨市场金融风险传递的源头和理论机制  34-39
    3.1.1 单个市场形成的风险——跨市场风险传递的源头  34-35
    3.1.2 跨市场风险传递的理论机制  35-39
  3.2 跨市场金融风险形成的基础  39-42
  3.3 跨市场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  42-45
    3.3.1 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风险传递  42-44
    3.3.2 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之间的风险传递  44-45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5-56
  4.1 数据收集和处理  45-47
    4.1.1 数据来源及说明  45-46
    4.1.2 数据的处理及基本统计特征  46-47
  4.2 模型的估计结果  47-50
    4.2.1 基于BEKK-MV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47-49
    4.2.2 基于DCC-MV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49-50
  4.3 模型结果分析  50-56
    4.3.1 股票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分析  50-53
    4.3.2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传染效应分析  53-56
5. 结论与启示  56-60
参考文献  60-63
致谢  63

相似论文

  1. 我国商业银行物流金融项目风险管理探析,F832.2
  2. 中国寿险业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F842.6
  3. 投资者保护与金融风险防范研究,F224
  4. 金融防火墙制度的法律研究,D922.28
  5. 我国跨市场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研究,F832.2
  6. 长沙市房地产金融风险研究,F293.3
  7. 金融产品拓展链的风险积累与控制,F831.5
  8. 物流金融业务风险研究,F259.2
  9. 分位数回归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F830
  10. WTO体系下我国金融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D996.1
  11. 物流企业财务效率对金融风险控制影响的实证研究,F832.2;F224
  12.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形成机理与实证分析,F293.3
  13.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研究,F832.2
  14. 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利率风险VaR度量实证研究,F832.51
  15.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F293.3
  16. 管理者风险厌恶及其存货管理行为研究,C93
  17.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风险管理研究,F259.23
  18. 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研究,F832
  19.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立法问题研究,D922.28
  20. 供应链金融及其风险管理,F27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经济计算、经济数学方法 > 经济数学方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