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 者: 苏华
导 师: 柯善咨
学 校: 湖南大学
专 业: 区域经济学
关键词: 地区专业化 多样化 经济效率 知识溢出 区域创新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调整 区域协调发展
分类号: F29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城市经济的长期发展一方面表现为产品和劳务的增长,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不断演进、社会和政治体制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与之相伴随,并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的是经济结构尤其是基于要素流动而形成的产业结构的演进。尽管目前各地区已基本建立起符合各地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与协作要求的产业结构,但也普遍存在着产值和就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结构效益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倒逼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中央政府大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区纷份提出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的背景之下,如何依据经济学的客观规律和各地经济建设的实际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全国及各地区实现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地区专业化多样化自身的演变规律及其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内生影响机制,同时为各地区合理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意见。基于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积聚经济理论以及产业结构理论,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论文首先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城市市辖区2003-2009年间的就业人数、人口数量等数据,计算并分析了我国城市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的水平、演变规律,与人均收入、城市规模、地理区位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实证分析了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专业人才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位等因素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的提高,地区专业化程度在不断降低,且其对地区专业化的负向影响自东向西依次增加,反映出区域分割和城市拥挤效应由东向西依次增强的趋势;城市专业人才密度对地区专业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该影响效果由东向西依次降低,论证了经济外部性有利于地区专业化的预期;地区专业化水平随着城市人均收入不断提高显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U”型发展模式。为了进一步揭示地区专业化、多样化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化路径,论文随后使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LOWESS)对多样化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稳健的倒“U”型关系。随后,为了考察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如何通过不同的知识溢出机制影响创新产出并最终影响城市经济增长,论文使用2006-2009年64个重点城市的受理专利申请数据来衡量创新产出,通过构建由包含技术进步与创新的区域生产函数和知识生产函数组成的联立方程,利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实证分析了地区专业化、多样化对城市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城市经济产出方程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创新能力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GDP将提高0.33个百分点;城市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弹性高达0.66,表明当前中国地级城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资本推动的;在控制了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之后,多样化(回归系数为0.13)更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而地区专业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则不明显,说明知识溢出主要发生在不同产业之间,大量多样化的产业在相近地域上的集中比那些相似产业的集中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结果支持Jacobs外部性。对城市创新能力的估计结果则表明,城市经济增长是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控制了地区专业化和多样化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之后,地区专业化(系数高达0.64)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多样化则不显著;城市人口密度对创新能力的弹性系数达到0.179且高度显著,验证了已有研究关于城市密度在知识溢出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论断,相对密集的城市人口分布将会使得交流更为频繁,使得知识溢出变得更为容易;而研发支出对推动创新能力也有积极影响;此外,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密度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替代性,人口密度的变化通过影响部分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区位变化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创新效果。最后,论文以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作为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引入城市规模、人均资本存量这两个重要变量,使用GMM估计方法实证分析了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与经济效率(人均产出和人均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对全国286个地级市及47个资源型城市进行了回归。对人均产出的估计结果则显示,对全国样本而言,城市人均资本对人均产出具有强烈的促进作用,其参数估计值为0.743且高度显著;城市规模越大,城市人均产出越高,实证结果支持当前推进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聚、扩大城市规模的政策主张;但城市规模与多样化以及城市规模与专业化的协同效应均为负值,且与多样性的联乘变量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在通过扩大城市规模来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效益的过程中,相比于多样化,地区专业化更有助于在通过扩大城市规模过程中实现更高水平的集聚效益。一味的强调生产部门的齐全与多样性可能会使得城市丧失掉更多的集聚效应。以人均产出增长率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则显示,多样化、城市规模以及二者的联乘变量的P值均接近10%,且参数估计符号恰好与以人均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的符号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业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城市人均产出的稳定增长,对资源型城市样本进行估计后发现,人均产出对城市规模的偏效益为正,城市规模的扩大有利于资源型城市实现人均产出的加速增长;但地区专业化及其与城市规模的联乘变量均不显著,说明对资源型城市而言,在03-09年这一时间段,由于资源型城市面临传统资源枯竭、主导产业滞后等原因,地区专业化已经不能在推动城市经济效率提高中发挥显著的作用;而人均产出对多样化的偏效应为正,当资源型城市市辖区人口高于26.5万人的门槛规模时,人均产出将随着产业多样化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当资源型城市人口超过71.5万之后,通过提高产业的多样化程度,可以推动人均产出的加速增长。结论部分概况总结了全文的研究结果与政策含义,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4
插图索引  14-15
附表索引  15-16
第1章 绪论  16-33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29
    1.1.1 选题背景  16-28
    1.1.2 研究意义  28-29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9-30
    1.2.1 研究思路  29-30
    1.2.2 研究方法  30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30-33
    1.3.1 研究内容  30-32
    1.3.2 创新点  32-33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33-46
  2.1 理论研究  33-37
    2.1.1 理论解释  33-35
    2.1.2 理论模型  35-37
  2.2 经验研究  37-45
    2.2.1 国外经验研究  37-44
    2.2.2 国内经验研究  44-45
  2.3 小结  45-46
第3章 中国地级城市地区专业化多样化的特征分析  46-55
  3.1 引言  46-47
  3.2 中国地级城市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特征分析  47-52
    3.2.1 数据说明与指标选取  47-48
    3.2.2 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专业化、多样化特征分析  48-49
    3.2.3 中国地级市地区专业化与多样化的特征分析  49-51
    3.2.4 城市规模、人均收入与地区专业化、多样化特征关系  51-52
  3.3 小结  52-55
第4章 地区专业化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55-65
  4.1 引言  55-56
  4.2 地区专业化决定因素及其检验模型  56-58
  4.3 变量与数据说明  58-60
  4.4 计量模型估计与结果说明  60-64
  4.5 小结  64-65
第5章 多样化及其演变规律—基于中国地级城市数据的非参数估计  65-74
  5.1 引言  65-66
  5.2 多样化的演变规律:理论机制  66-67
  5.3 多样化的指标和测度  67-68
    5.3.1 数据  67
    5.3.2 多样化的测度指标  67-68
  5.4 多样化演变趋势的非参数估计及分析  68-72
    5.4.1 非参数估计  68-69
    5.4.2 估计结果和分析  69-72
    5.4.3 稳健性检验:城市规模的影响  72
  5.5 小结  72-74
第6章 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与创新产出、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74-86
  6.1 引言  74-76
  6.2 产业结构动态外部性、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76-77
  6.3 实证分析  77-83
    6.3.1 区域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统计分析  77-79
    6.3.2 计量模型的设定  79-80
    6.3.3 变量、样本及数据说明  80-81
    6.3.4 参数估计结果与分析  81-83
  6.4 小结  83-86
第7章 地区专业化、多样化与城市经济效率关系的实证研究  86-97
  7.1 引言  86-87
  7.2 文献综述  87-88
  7.3 实证分析  88-94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88-89
    7.3.2 主要的指标测度  89-90
    7.3.3 样本数据说明与主要变量的统计描述  90-91
    7.3.4 回归分析  91-94
  7.4 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再探讨  94-96
  7.5 小结  96-97
结论  97-103
参考文献  103-115
致谢  115-116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16

相似论文

  1. 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G644
  2. 基于DEA的茶叶加工企业规模经济测度与优化策略研究,F224;F426.82
  3. 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F127;F224
  4. 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之研究,G643
  5. 基于三螺旋的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评价研究,F224
  6.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7.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8.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研究,F127
  9. 基于制造业集聚视角的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F427
  10. 中国环境管制体制及其绩效研究,X321
  11. 税收、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F812.42
  12.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研究,F224
  13.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F832;F124;F224
  14. 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F719
  15. 制度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224
  16.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F279.2;F224
  17.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中介支持研究,F832;F224
  18.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研究,F124;F121
  19. 后危机阶段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研究,F224
  20.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扩散研究,F061.5
  21. 老工业城区转型中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G322.7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城市与市政经济 > 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