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微博传播:一种蒸腾模式的舆论生成

作 者: 许天颖
导 师: 顾理平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微博传播 舆论蒸腾 公共话语 政治沟通 国家与社会关系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2009年8月,新浪微博内测成功以来,网络微博传播在中国方兴未艾。这一传播平台为普通民众提供了直接表达意见的机会,与传统舆论环境中自上而下进行信息和言论传递的“瀑布模式”不同,微博传播使得自下而上的舆论蒸腾和政治沟通成为可能。除去新的媒介技术平台的搭建,社会系统和传播环境的发展变迁、国家与社会的结构转型以及活动参与者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文化,是促成蒸腾模式舆论生成的三大前提。本研究从现实案例入手,通过文本研究的方式,剖析了具体的微博事件中微博运用如何推动舆论蒸腾;践行着公共话语的“思想团体”如何通过在事件中自觉抱团、建构框架,在体制内寻求对话和博弈的空间;以及微博传播如何冲击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范式,并推动国家话语的演化。具体的案例分析亦照见了当下中国政治沟通所面临的尴尬,并且生发出蒸腾模式的舆论策动如何走向常态化、微博事件中公共议题的讨论如何保持长效性的疑问,与此同时,网络舆论本身所携带的局限性亦进入研究视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开始转向当前社会语境下“蒸腾模式的舆论生成何以可为”的探讨。在总结出需要一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示范、深化传统媒体的体制改造以及改写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沟通机制的基础上,得出根本上还有赖于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的结论,进而由案例延伸至社会变迁的层次,思考现存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底层的社会动员如何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如何在中国构建并逐步完善,这便是本研究所期待涉及的核心议题,即互联网的政治应用在中国社会如何获得深入的发展、并且释放出更大的政治能量。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8
  一、研究意义  8-10
  二、理论背景  10-12
    (一) 影响社会运动的三大宏观结构:变迁、结构、话语  10
    (二) 公民社会语境下的话语表达  10-11
    (三) 国家与社会关系  11-12
  三、文献回顾  12-15
    (一)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和功能研究  12-13
    (二) 网络舆论对象:网络公共事件研究  13
    (三) 网络舆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研究  13-15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  15-18
    (一) 研究路径  15
    (二) 研究方法  15-18
第一章 “蒸腾模式”的舆论生成何以可能  18-23
  一、社会系统的发展变迁  19-20
  二、媒介系统的发展变迁  20
  三、变迁与结构  20-21
  四、变迁与话语  21-23
第二章 从现实案例看蒸腾模式的舆论生成  23-41
  一、微博运用如何策动舆论蒸腾  23-29
    (一) 记者微博:框定事件的命名标签  23-25
    (二) 当事人微博:迫使传统媒体作出回应  25-27
    (三) 思想团体微博群由虚拟表达走向现实作为  27-29
  二、思想团体如何在微博传播中寻求对话空间  29-35
    (一) 灵活转换话语框架  30-31
    (二) 区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31-33
    (三) 去意识形态化  33-34
    (四) 打好“擦边球”  34-35
  三、微博传播如何推动传统媒体的范式修订  35-41
    (一) 微博直播:压缩了新闻生产周期、扩充了信息来源  36-37
    (二) 微博舆情:框定了新闻生产的叙事架构  37-38
    (三) 微博运用:将新闻生产的后台“前台化”  38-41
第三章 蒸腾模式舆论生成的局限性  41-45
  一、公域与私域区隔模糊议题讨论的公共性容易偏离  41-42
  二、事件公众缺乏稳定性议题讨论的持久性不易建立  42
  三、自我赋权与过度沟通易滑入“群体极化”怪圈  42-43
  四、作为权力和资源领地易被利益群体操控  43-45
第四章 蒸腾模式的舆论生成何以可为  45-53
  一、一批新媒体事件的集体示范  45-46
  二、深化传统媒体的“体制改造”  46-47
  三、国家社会关系亟需转型  47-48
  四、“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与重构  48-53
    (一) 理念更新  48-50
    (二) 践行制度  50-53
结语  53-54
参考文献  54-57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7-58
致谢  58

相似论文

  1. 农民沟通式政治参与研究,D422.6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家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探究-以苏州昆曲保护为例,J825
  3. 日本新保守主义的外交政策及其对中日政治关系的消极影响,D731.3
  4. “围脖”:用什么温暖大众?,G206
  5. 微博传播特征及传播致效机理分析,G206
  6. 公共空间背景下的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研究,D630
  7. 基于互联网的政治沟通-以2008年美国大选为例,D771.2
  8. 中国网络反腐机制,D262.6
  9. 微博传播的5W探析,G206
  10. 我国民主与法制进程中公共话语空间研究,D920.0
  11. 社会转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惠关系,C912.82
  12. 从“权力话语”到“公共话语”的转移,G222
  13. “网络问政”研究,G206
  14. 微博的营销价值及其利用策略研究,G206
  15.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下的政治沟通,D665
  16. 参与式民主与和谐互动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构建,D621
  17. 网络公共话语权的断裂与治理,G206
  18. 论我国政治沟通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60
  19. 政治沟通视野下的选人用人公信度研究,D262.3
  20. 文化整合视野下的政治沟通,D60
  21. 中美政府间政治沟通研究(1949-2009),D822.371.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