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方荒野意象的女性主义研究

作 者: 魏冬
导 师: 李军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荒野意象 女性主义 话语分析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荒野”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工业革命以来,尤其如此。随着西方传统价值的崩溃,逃遁到荒野,以示对文明世界的厌倦和疏离,对传统价值的抗拒和排斥,成为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主流。但是学术界对荒野意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男性视角的观照之上,女性在这场自我主体边缘化的大潮中,多被强制解读成一种不在场的状态。事实上,大批的女作家都对女性和荒野的关系做过隐喻性的文学探索。本文就分别选取乔治·桑和凯特·萧邦的代表作《印典娜》与《觉醒》作为文本支持,通过分析不同国籍、不同身份女作家所创造的女性主人公与荒野的关系,试图揭示出女性走向共同的荒野的精神性现象。本文首先在粗略梳理“荒野”精神流变的基础上,研究了女性和荒野的血亲关系。进而重点分析了两位女作家创造出的女性形象——印典娜与艾德娜。她们以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为和叛逆的灵魂书写着女性“女人亦人”的心理转变,因而在世界文坛的宝库里大放异彩。在她们特别的“成长过程”中,荒野作为一种显性的意象存在,在与女性独立人格的呼唤和追求之间有着极深的精神契合。论文比较了西方文学作品中男女两性对“荒野”的不同态度与相处模式,指出女性的“荒野话语”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与内涵:荒野对男性来说是探险地,对女性来说则是家园。荒野和女性的精神同构,以及女性在荒野中自我身份的确立,既是对男性霸权的颠覆,也是一种生态的绿色宣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7
前言  7-11
一、“荒野”的精神流变  11-21
  (一) 荒野:文人的私人化审美追求  12-15
  (二) 女性在荒野精神流变中的话语缺失  15-17
  (三) 女性和荒野的血亲关系  17-21
二、女性的“荒野”之路  21-29
  (一) 荒野之于女性的家园意义  22-26
  (二) 男女两性对荒野的不同观照  26-29
三、女性“荒野话语”分析  29-40
  (一) 女性走向荒野的非个人化  29-33
  (二) 家和无家:女性走向荒野的空间解构  33-36
  (三) 寻找中的错位  36-40
结语  40-42
参考文献  42-45

相似论文

  1. 范达娜·席瓦的发展伦理观研究,B82-0
  2. 薇尔·普鲁姆德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评析,B82-05
  3. 探求自我认同,寻找自我实现,I562.074
  4. 斯坦贝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研究,I712.074
  5. 杂志封面构图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H0
  6. 青蛇论,I207.42
  7.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还乡》中游苔莎的悲剧,I561
  8. 译者的性别身份,H059
  9. 经济新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G212.2
  10. 科学哲学“价值中立”可能吗?,N02
  11. 《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研究,I561
  12.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视野下的《一九八四》,I561
  13. 夹缝中的声音——对《女勇士》中鬼的阐述,I712
  14. 从魔幻现实主义到女性主义,I561.074
  15.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经济语篇批评分析,H052
  16. 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分析《黑暗的心》中库尔兹的死亡,I561.074
  17. 《红字》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I712
  18. 从女性主义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海明威作品《老人与海》与《在密执安北部》,I712
  19. 多丽丝·莱辛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I561
  20. 父权统治下女性难以逃脱的悲惨命运,I712
  21. 重塑失语者的声音,I71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