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从学生感性成长的现状看语文感性教育的回归

作 者: 孙李萱
导 师: 赵文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学科教学
关键词: 感性 学生感性成长现状 语文教育 “三个回归”
分类号: G63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本来就是理性与感性、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矛盾统一体。理性的提升必须以感性为前提和依托,感性的丰富同样也需要理性的指导与保障,只有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受到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过于重视理性教育,大量的知识灌输与应试训练使语文教育变得枯燥乏味,缺乏生命力,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感性成长。因此,本文从基础教育中学生感性成长的现状入手,试图在一个理性压倒感性,感性服从于理性的大背景之下,呼吁语文感性教育的回归,从而改变学生感性能力贫乏的状态,促进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完整建构。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提出了论文选题的现实意义,对与论题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文献综述,提出了论文侧重于对感性主体的研究这一创新之处,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集中论述了感性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意义。一方面,从词源、审美、哲学等不同的角度剖析了“感性”的内涵,指出了“感性”与“非理性”的不同,并且从我国古代的诗教传统中探寻到了相当丰富的感性理论资源。另一方面,揭示了感性存在的意义,提出了教育在“感性的泄导”与“感性的升华”两方面的价值。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基础教育中学生感性成长的两种极端现象,即感性的麻木和迟钝与感性的放任和沉沦,并且指出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和工具理性思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从而正式提出了语文感性教育的回归这一命题。第四部分着重论述了语文教育的感性特点及价值。从情感的解放、眼界的解放和自然限制的解放三个方面探讨了感性教育对于个体身心的解放功能,它有助于学生感性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完善以及高尚性情的培养。第五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以及语文教育的特点提出了语文感性教育的“三个回归”——回归个体、回归生活、回归感性,为课堂实际教学指明了方向。论文的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一个重要补充,申明了语文感性教育并不是夸大感性、置理性于不顾,而是在充分发挥感性力量的同时也具有理性的指导与保障。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在于能够从感性的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对语文感性教育的回归进行探讨与研究。当然,论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仍有很多不足,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同学的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引起人们对感性教育的重视,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语文感性教育的深入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第1章 引言  9-13
  1.1 问题的提出  9-10
  1.2 文献综述  10-11
  1.3 研究方法  11-13
第2章 感性的内涵及其存在的意义  13-19
  2.1 感性的内涵  13-16
    2.1.1 东方  13-14
    2.1.2 西方  14-16
  2.2 感性存在的意义  16-19
    2.2.1 破:理性>感性  16-17
    2.2.2 立:感性的泄导与感性的升华  17-19
第3章 学生感性成长的现状及其原因  19-23
  3.1 基础教育中学生的感性成长问题  19-20
    3.1.1 感性的麻木和迟钝  19-20
    3.1.2 感性的放任和沉论  20
  3.2 造成学生感性发展贫乏的原因  20-22
    3.2.1 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20-21
    3.2.2 工具理性思想  21-22
  3.3 语文感性教育的回归  22-23
第4章 语文教育的感性特点与价值  23-29
  4.1 语文教育的感性特点  23-25
    4.1.1 生命体验性  23
    4.1.2 动态生成性  23-24
    4.1.3 情感陶冶性  24-25
  4.2 语文教育的感性功能与价值  25-29
    4.2.1 情感的解放  25-26
    4.2.2 眼界的解放  26-27
    4.2.3 自然限制的解放  27-29
第5章 语文感性教育的“三个回归”  29-35
  5.1 回归个体  29-31
  5.2 回归生活  31-33
  5.3 回归感性  33-35
第6章 结语  35-37
参考文献  37-39
致谢  39-4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1

相似论文

  1.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把手及拉手设计研究,TS664.01
  2.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3.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4. 高低催眠易感人群催眠—暗示认知改变对照研究,R749
  5. 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H195
  6. 中专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及教学对策研究,G633.3
  7. 瘦素基因启动子G-2548A多态性与腹型肥胖脑梗死的关系,R743.3
  8. 论中西方绘画基础的特点,J204
  9. 女性手表造型及配色设计的感性工学研究,TH714.52
  10. 我国主流网媒框架效果研究,G206
  11. “新农保”参保缴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F842.6
  12. miRNA-146a和EPHX2基因多态性与长沙地区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R743.3
  13. 含氮杂环系列含能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TB34
  14. 理性回归与深层感性,B516
  15. 先画“方”后画“圆”,J524
  16. 新加坡大学先修班与中国高级中学华/语文教育教学的对比研究,H195.3
  17.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的反应式行为决策控制算法与实现,TP242
  18. 基于三点回归法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脱空识别方法研究,U416.216
  19. XRCC1和SMAD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研究,R735.2
  20. HLA DRB1~*1501和DQB1~*0602与新疆维吾尔、汉族HPV感染及宫颈癌的相关性,R737.33
  21. 艺术作品的双重存在:比厄斯利论艺术的审美性和客观性,J52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 > 汉语语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