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主流网媒框架效果研究

作 者: 曾循
导 师: 李贞芳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广告与公关
关键词: 框架分析 框架效果 感性 理性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框架分析是传播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目前我国对框架分析的实证研究几乎都集中在媒体框架是什么,而对框架如何被建构及其框架效果研究涉及甚少。在去年9月开始进入选题思考时,发生了肖传国雇凶袭击方舟子事件,因此,希望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对框架效果研究有所推进。本文以我国主流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以“肖传国雇凶袭人”事件的网络传播为微观入口,旨在考察主流网络媒体的多框架竞争传播情境下的框架效果。为了了解主流网络媒体的竞争框架特征和受众框架特征,本研究采用了内容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定量方法。以思维方式及其逻辑强度为划分标准,将框架划分为感性理性两类,以传播者框架为自变量,受众框架为因变量,通过统计分析二者在量上的关系,验证二者的相关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主流网络媒体对于“肖传国雇凶袭人”事件的传播中,理性框架的声量显著高于感性框架的声量;在受众的认知框架中,采用理性认知的强度显著高于采用感性认知的强度;在网络媒体平台上,传媒的报道和网民认知中理性框架和感性框架的声量分布具有一致性;在总体上,传播者和受众认知中理性框架和感性框架的数量分布也具有一致性。另外,卷入度是影响受众认知的一个因素,其在影响受众的理性认知上被验证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其在影响受众的感性认知上没有被验证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因此,在我国主流网络媒体的多框架竞争性传播情境下,网络媒体对受众具有显著的框架设置效果,具体表现为在声量上占据优势的框架对受众认知的影响最大。另外,还可能存在对受众个人认知层面的影响效果。本文的研究希望在我国框架效果的实证研究领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希望对网络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更有效地组织和构建信息框架有所启发。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引言  8-10
  1.1 研究背景  8-9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9-10
2. 理论框架  10-19
  2.1 框架分析的研究现状  10-11
  2.2 框架分析的基本概念  11-13
  2.3 新闻框架分析的含义与范畴  13
  2.4 框架的分类  13-14
  2.5 分析文本的方法  14-15
  2.6 对框架效果的考察  15-16
  2.7 框架效果的研究设计  16-19
3. 研究假设  19-22
4. 研究方法  22-26
  4.1 样本选取  22-23
  4.2 数据搜集  23-24
  4.3 测量  24-25
  4.4 统计分析  25-26
5. 数据结果  26-31
  5.1 传播者框架  26-27
  5.2 受众认知框架  27-29
  5.3 传播者框架与受众认知框架  29-30
  5.4 卷入度对受众认知的影响  30-31
6. 结论与讨论  31-35
  6.1 研究结论  31-33
  6.2 框架效果的启动机制  33-34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34-35
致谢  35-36
参考文献  36-38

相似论文

  1.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把手及拉手设计研究,TS664.01
  2. 中国区域行政合作的非均衡演进研究,D630
  3.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4. 权力和利益界定的国家战略,D80
  5. 蜂胶软胶囊增强免疫功能和毒理性研究,R285
  6. 农村社会救助中村集体对民间救助资源的整合,F323.89
  7. 基于感性价值创造的中国用户小家电设计研究,TM925.02
  8.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9. 高低催眠易感人群催眠—暗示认知改变对照研究,R749
  10. 两种自由概念,D081
  11. 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探微,G633.3
  12. 构建中国政府“掌舵与服务”的多元行政模式路径探析,D630
  13. 英国判例法传统形成的影响因素,D956.1
  14. 因子分析在豆浆机感性设计中的应用研究,TB472
  15. 面向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手持GPS设计探讨,TN967.1
  16. 基于有限理性的投票决策行为分析,C931.1
  17. 理性秘密共享技术研究,TN918.1
  18. 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F279.2
  19. 中部农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C912.8
  20. 公平偏好与有限理性下柔性合同的设计及优化,F2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