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作 者: 贺姣
导 师: 王巍
学 校: 山东建筑大学
专 业: 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化 协调发展 山东省
分类号: F249.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57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处于一种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双重演进之中,即我国一方面正处于一个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非农经济过渡的工业化过程之中,另一方面又处于一个从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城市经济过渡的城镇化过程之中。并且在这个双重演进之中,我国实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遏制了城市工业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规模,最终将制约城乡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逐渐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增加农民收入,用农村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经济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当前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存在着相互的影响关系,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之间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劳动力的转移在促进城镇人口的增长的同时,也使资源、信息、资金在城乡之间加快流动,从而既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如果量高质低也会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反过来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如果不能满足大量人口流入的需要,就会产生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从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影响关系入手,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系统的构成情况以及影响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外因素。通过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情况与城镇化发展水平具体的分析,了解二者发展的相关性,并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做出评价,找出二者发展中的问题,从而提出加快山东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绪言,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在我国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及方法,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给予界定。第二部分研究综述,对国内外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第三部分山东省工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分析,对山东省工业化发展阶段及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山东省新型工业化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利用模型分析法,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得出目前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选择人口就业、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5个指标作为城镇化质量的构成要素,选取16项相对指标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测度,得出山东省及17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第四部分山东省新型工业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研究,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因素;利用区域重心公式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及其5个构成要素发展重心变化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分析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首先,进行城镇合理布局;其次,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对策。第三,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了完善系统协调机制的具体举措。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1章 绪论  12-20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4
    1.1.1 研究的背景  12-13
    1.1.2 研究的意义  13-14
  1.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1.3 研究方法  14-15
    1.3.1 社会调查法  14-15
    1.3.2 统计分析法  15
    1.3.3 动态与静态相结合分析法  15
    1.3.4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分析  15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20
    1.4.1 农村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16-17
    1.4.2 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7
    1.4.3 新型工业化城镇化  17-20
第2章 研究综述  20-27
  2.1 国外研究综述  20-25
    2.1.1 配第-克拉克定律  20
    2.1.2 库兹涅茨人均产值影响论  20-21
    2.1.3 刘易斯模式  21-22
    2.1.4 拉尼斯—费景汉理论  22
    2.1.5 乔根森理论  22
    2.1.6 托达罗模式  22-23
    2.1.7 “推—拉”理论  23-25
  2.2 国内研究综述  25-27
第3章 山东省工业化、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分析  27-60
  3.1 山东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进程研究  27-36
    3.1.1 山东省工业化发展历程  27-30
    3.1.2 山东省新型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0-36
  3.2 山东省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  36-45
    3.2.1 人口发展历史及现状  36-39
    3.2.2 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算  39-43
    3.2.3 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变动分析  43-45
  3.3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45-59
    3.3.1 城镇化发展历程  45-48
    3.3.2 城镇化质量演变  48-55
    3.3.3 城镇体系空间分布变化分析  55-59
  3.4 本章小结  59-60
第4章 新型工业化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相互影响研究  60-73
  4.1 山东省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分析  60-63
    4.1.1 相关系数  60-61
    4.1.2 山东省城镇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性分析  61-63
  4.2 区域重心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63
  4.3 新型工业化时期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心演化  63-65
  4.4 新型工业化时期山东省城镇化重心转移研究  65-70
  4.5 山东省城镇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心对比分析  70-72
    4.5.1 东西方向  70-71
    4.5.2 南北方向  71-72
  4.6 本章小结  72-73
第5章 山东省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73-80
  5.1 山东省工业化中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问题  73-76
    5.1.1 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拉动非农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73-74
    5.1.2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承载力不能满足庞大的人口城镇化需求  74-75
    5.1.3 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大,人口密度西高东低,城镇分布东高西低  75-76
    5.1.4 户籍、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政策改革不到位  76
  5.2 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76-79
    5.2.1 合理城镇规模布局,发挥城镇聚集效益  77
    5.2.2 构建完善城镇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对人口和产业承载力  77-78
    5.2.3 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社会功能,建立城乡一体的保障体系  78
    5.2.4 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繁荣城镇经济,实施扩大就业战略  78-79
  5.3 本章小结  79-80
第6章 结论  80-82
参考文献  82-86
附录  86-98
后记  98
攻读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98

相似论文

  1.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2.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3. 浙江西苕溪流域城镇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研究,X826
  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5.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6. 嘉鱼县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C924.2
  7. 山东省表演性幼儿基本体操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613.7
  8. 山西省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422.6
  9. 和谐社会视域下节庆体育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G812.42
  10.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机制研究,D630
  11. 大众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地位的研究,G812.0
  12. 当代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目标定位探析,G522.3
  13.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F323.6
  14. 山东省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研究,F127;F223
  15. 长江上游地区城镇化发展演变的特征及趋势,F224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F323.6
  17. 山东省瓦斯地质规律及控制因素研究,TD712
  18. 哈大齐地区普通本科院校与工业走廊建设关系研究,G649.2
  19. 河南省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G719.2
  20. 重庆市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测度,F224
  21. 国际贸易、本地市场效应与贸易条件:中国的经验,F224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劳动经济 > 世界各国劳动经济概况 > 中国 > 地方劳动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