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作 者: 商文莉
导 师: 汪春燕
学 校: 青海师范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青海化隆 拉面经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启示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转型期,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在这种僵硬制度约束下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国情特色的新问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民工正走向相对贫困化与社会边缘化的边锋。帮助农民工走出陷阱,解决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良性转移,关系到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大局。青海省化隆县是一个以回族和藏族人口为主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从20世纪80年代初,韩录、马福海等人南下厦门开起牛肉拉面馆,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拉面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为化隆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另一方面,目前化隆县在将“拉面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合方面,还没有探索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出来,从而将“拉面经济”作为解决化隆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机制进行系统规划。因此,如何在进一步发展化隆县“拉面经济”的基础上,将“拉面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得“拉面经济”为解决其他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到示范性效应而做出更大贡献,就成为未来化隆县发展拉面经济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上,对化隆县的拉面经济发展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发展成就进行了系统评估,并对化隆县拉面经济对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成就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化隆县拉面经济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启示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结合与战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因此,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8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8-9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5
    一、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现状  9-12
    二、对特色经济的研究现状  12-13
    三、对青海化隆县拉面经济及其影响的研究现状  13-14
    四、对国内外研究的述评  14-15
  第三节 论文的总体思路及研究框架  15-16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  16-18
第一章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及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理论  18-30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经济发展理论  18-21
    一、民族的兴衰取决于经济发展  18-19
    二、更新观念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必要内容  19-20
    三、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特点的保持与传承  20-21
  第二节 发展特色经济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21-24
    一、少数民族经济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内涵  21-22
    二、特色经济的含义与特征  22-23
    三、发展特色经济的必然性  23-24
  第三节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及其分析  24-30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  25-26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  26-27
    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制度困境分析  27-30
第二章 “拉面经济”对化隆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应分析  30-41
  第一节 化隆“拉面经济”的形成及发展现状  30-34
    一、化隆“拉面经济”模式的形成  30-33
    二、化隆“拉面经济”发展的特点  33-34
    三、化隆“拉面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  34
  第二节 “拉面经济”对化隆社会经济生活的效应  34-39
    一、转变思想观念的重要推动力  35
    二、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35-36
    三、为建设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36
    四、提升农民的就业意识和就业观念  36-37
    五、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7
    六、拓宽农民就业范围,增加农民收入  37-38
    七、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和创业能力  38
    八、培养农民造福乡里和回报社会的胸怀  38-39
  第三节 促进化隆“拉面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39-41
    一、政府部门积极主导,给予优惠政策  39-40
    二、农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致富意识  40
    三、财政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  40-41
第三章 “拉面经济”促使化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困境  41-48
  第一节 化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  41-42
    一、从数量角度解读  41
    二、从质量角度解读  41-42
  第二节 化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42-44
    一、从流动方向上看,以省外转移为主  42-43
    二、从流动方式上看,自发流动为主  43
    三、从流动时间上看,长期从业为主  43
    四、从流向结构上看,就业产业层次低  43-44
    五、从流动人员上看,科技文化素质低  44
    六、从转移单位上看,“家庭式”转移较多  44
  第三节 化隆“拉面经济”发展中的困境  44-48
    一、“拉面经济”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困境  45
    二、“拉面经济”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有待进一步提升  45
    三、化隆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瓶颈  45-46
    四、“拉面经济”给化隆“西繁东育”模式带来负面影响  46
    五、化隆发展“拉面经济”面临融资高门槛和高还款率的矛盾  46-47
    六、剩余劳动力输入地的环境压力和治安难度增大  47
    七、“拉面经济”遭遇标准化和产业化难关  47-48
第四章 化隆“拉面经济”对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启示  48-55
  第一节 推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48-49
    一、利用本地特色资源  48
    二、充分调动能动性  48-49
    三、推进劳动力有效转移  49
  第二节 提高劳务技能水平  49-51
    一、加强基础教育力度  49-50
    二、加快职业教育和培训  50
    三、增加农民就业岗位  50-51
  第三节 政府引导扶持发展  51-53
    一、吸引农民回乡创业  51-52
    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52
    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52-53
  第四节 加速农村城镇化建设  53-55
    一、提高经济辐射带动能力  53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3-54
    三、经济融合与少数民族发展  54-55
结束语  55-56
参考文献  56-58
致谢  58-59
个人简历  59

相似论文

  1. 美国退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E712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3.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研究,C913.68
  4.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究及启示,X196
  5.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6.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7. 传统文明的转变,B03
  8. 论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D231
  9. 1903-1929小学语文教材选文特点研究,G623.2
  10. 公民社会背景下的服务学习及其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G641
  1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河南灾荒述论,K258
  12. 诺丁斯关心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G641
  13.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方法与功能,G641
  14. 孔子与苏格拉底道德教育思想比较研究,B82-09
  15. “瓮安事件”涉案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调查,C913.5
  16. 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F127;F224
  17. 关于民间美术对齐白石绘画的影响与启示,J205
  18.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A841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分析,F323.6
  20. 延安时期电化教育历史研究与经验启示,K265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