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转喻识解的认知语用分析

作 者: 李丹
导 师: 邹春玲
学 校: 哈尔滨理工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转喻识解 认知语用学 内涵外延传承说 属性 语境因素
分类号: H0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传统研究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工具。近来认知语言学正从新的视角研究转喻。学者们认为转喻是人类对世界概念化的基本手段并普通存在于我们的语言运用及思维(Lakoff & Johnson, 1980/2003: 3)。最重要的传统转喻理论包括:Lakoff (1987)的理想化认知模式、Langacke(r1993)的参照点理论、Kovecses & Radden(1999)的心理可及理论,它们为其它语言学科的转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间接言语行为中的言外转喻是新提出的高层转喻。既然这样,邹春玲将转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A代B,A是B,A知B(邹春玲, 2010b: 36-40)。第一个阶段用于传统的修辞转喻如以脸替代人;第二个阶段是由徐盛桓(2009: 2-8)提出的模型用于解释喻体为什么会出现在本体的位置上,反之亦然,如“布什攻击伊拉克”;第三个阶段用于推理如“万丈红尘即是我的七尺之棺”,通过七尺之棺,我们可以知道万丈红尘的含义,以此方式就创建了新的认知方式(邹春玲, 2010b: 36-40)。随着转喻的概念本质被广泛接受,转喻识解在语言运用中成为了不可避免和自然的认知机制。近来出现了新的研究视角即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结合,它的核心是研究语言运用中的认知过程以至于达到更好理解人类认知能力和揭示影响人类交流动机的目标。这是本文提出的主要学术观点。作者试图具体采用徐盛桓(2009: 2-8)提出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框架和认知手段以进行对转喻和语言运用的进一步研究。而且,研究结果可以拓宽转喻研究的相关知识。本研究的目标是基于属性模式证明外延内涵传承说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确定它在汉语现象中的运用范围。本论文的方法论是以语料为基础的分析及解释,基本上是定性分析结合假说求证过程。所谓的假说可以表达为从认知转喻的角度看外延内涵传承说对语用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本文的研究层面主要从认知语用学的视角解决转喻识解的问题,具体研究狭义转喻的识解问题、指称转喻的识解问题以及言外转喻的识解问题。大部分的语料采用现代文学作品,这样可以确保语言分析的真实感。基于这些典型的语言学分析、方法论及研究过程的说明,本文试图达到研究目的并尝试得到一些改进。简而言之,本文结论如下:如果人们能理解认知过程,即如何采用基于属性的外延内涵传承说帮助我们解释交流者的意义,人们又如何在特定语境下识别转喻的隐含意义的过程。本文目的就在于此。

全文目录


Abstract  5-8
摘要  8-16
Part 1 Introduction  16-22
  1.1 Lead-in Remarks  16-17
  1.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Objectives  17-19
    1.2.1 Research questions  17-18
    1.2.2 Objectives  18-19
  1.3 Type of Research and Hypothesis  19-20
    1.3.1 The type of research  19
    1.3.2 Hypothesis  19-20
  1.4 Methodology  20
  1.5 Structure of the Dissertation  20-22
Part 2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lated Literature  22-55
  2.1 Theoretical Framework  22-35
    2.1.1 The cog-pragmatic perspective  22-24
    2.1.2 Mental models-based attribute operation model  24-28
    2.1.3 Denotation & Connotation-based attribute inferential model  28-34
    2.1.4 Summary  34-35
  2.2 Related Literature  35-55
    2.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tonymy  35-38
    2.2.2 Metonymy as a cog-pragmatic phenomenon  38-44
    2.2.3 The main theories about metonymy  44-47
    2.2.4 Traditional approaches versus cognitive approaches  47-52
    2.2.5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views in the study of metonymy  52-55
Part 3 Method  55-59
  3.1 Introduction  55
  3.2 Sources of Data  55
  3.3 Design and Procedure  55-59
    3.3.1 Design  55-57
    3.3.2 Procedure  57-59
Part 4 Results  59-74
  4.1 Introduction  59
  4.2 Denotation & Connotation Inheritance as the Guideline  59-62
  4.3 The Application of Denotation & Connotation in Metonymy  62-65
  4.4 The Analysis of Metonymy Construal in Cog-pragmatic perspective  65-72
    4.4.1 The construal of the narrow-view metonymy  65-67
    4.4.2 The construal of the referential metonymy  67-70
    4.4.3 The construal of the illocutionary metonymy  70-72
  4.5 Summary  72-74
Part 5 Discussion  74-77
  5.1 Introduction  74
  5.2 Significance of This Research  74-75
    5.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74-75
    5.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  75
  5.3 Major Findings  75-76
  5.4 Limitation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76-77
Part 6 Conclusion  77-79
  6.1 Introduction  77
  6.2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77-78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78-79
Bibliography  79-84
Published Paper  84-85
Acknowledgements  85

相似论文

  1. 领域实体属性及事件抽取技术研究,TP391.1
  2. 基于监督流形学习算法的固有不规则蛋白质结构预测研究,Q51
  3. 基于粗糙集的城市区域交通绿时控制系统研究,TP18
  4. 基于分治法的聚类方法研究,TP311.13
  5. 关于同时监控事件发生间隔与频次的控制图的研究,X924
  6. 烤烟感官质量评价方法研究,S572
  7. 认知诊断中属性结构的完备性与精确性,B842.1
  8. 我国基础教育品牌培育研究,G639.2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属性探论,G641
  10. 多属性无向加权图上的聚类方法研究,O157.5
  11. 证券经纪合同研究,F832.51
  12. 论网络虚拟财产的民法保护,D923
  13. 粗糙集的增量式属性约简研究,TP18
  14. 知识粒度的计算及其在属性约简中的应用研究,TP18
  15. 青黄海底隧道口公交换乘枢纽站选址问题研究,U491.17
  16.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现状与前景刍议,J212
  17. 基于Vague集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的研究及应用,TP18
  18. 劳动者界定的法律基准,D922.5
  19. 中文产品评论观点抽取方法研究,TP391.1
  20. 服务属性对连锁服务行业品牌内涵的影响研究,F721
  21. 基于证据理论和云模型的多属性决策算法研究,C934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写作学与修辞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