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语气副词“可”的多视角分析

作 者: 邢金凤
导 师: 王克平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语气副词 语义 句法 语用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可”不但使用的频率高,而且应用的范围广。近年来,随着我们对现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法学界对“可”的研究也给予了极大关注。本文就以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事实入手,详细分析“可”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语言环境,主要采取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归纳与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新的角度对语气副词“可”所表达的语义句法语用及篇章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探讨。全文共分为四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为语气副词“可”的语义分析。首先从“可”的词典释义着手,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指出“可”所表达的基本义和派生义。“可”的基本意义是表强调、询问和转折。其中,表强调是“可”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意义。由“可”的核心义派生出的意义有表出乎意料、劝导、确实、赞叹、惊讶、祈望、恳求、申辩、警告。然后结合具体语例,分析了“可”的语义背景和语义结构模式。第三章为语气副词“可”的句法分析。首先分析了“可”后面的成分——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然后考察了“可”在句中的位置分布和“可”与能愿动词、其他副词、叹词、语气词、“是”、“把”等成分的共现情况。第四章为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及篇章功能分析。首先分析了“可”的句类分布、“可”的语用特征及“可”的语用效果。然后分析“可”的篇章功能,主要表现为衔接方式和衔接功能,衔接方式有多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而衔接功能表现在“可”用于因果、假设、转折、条件关系的句子中。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绪论  10-15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0
  1.2 相关研究现状  10-13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4
  1.4 语料来源  14-15
第二章 语气副词"可"的语义分析  15-22
  2.1 "可"所表达的语义  15-19
    2.1.1 "可"所表达的基本义  15-17
    2.1.2 "可"所表达的派生义  17-19
  2.2 "可"的语义背景  19
  2.3 "可"的语义结构模式  19-21
  2.4 小结  21-22
第三章 语气副词"可"的句法分析  22-32
  3.1 "可"后面的成分  22-24
    3.1.1 动词性成分  22-23
    3.1.2 形容词性成分  23-24
  3.2 "可"的句中位置分布  24-25
    3.2.1 "可"位于句中  24
    3.2.2 "可"位于句首  24-25
  3.3 "可"与其他成分的共现  25-31
    3.3.1 "可"与能愿动词的共现  25-26
    3.3.2 "可"与其它副词的共现  26-27
    3.3.3 "可"与叹词的共现  27-28
    3.3.4 "可"与语气词的共现  28-29
    3.3.5 "可"与"是"的共现  29-30
    3.3.6 "可"与"把"的共现  30-31
  3.4 小结  31-32
第四章 语气副词"可"的语用及篇章功能分析  32-42
  4.1 "可"的句类分布  32-33
    4.1.1 "可"在陈述句中的分布  32
    4.1.2 "可"在疑问句中的分布  32-33
    4.1.3 "可"在感叹句中的分布  33
    4.1.4 "可"在祈使句中的分布  33
  4.2 "可"的语用特征  33-37
    4.2.1 "可"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特征  33-35
    4.2.2 "可"的焦点凸显特征  35-37
  4.3 "可"的语用效果  37-38
    4.3.1 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  37-38
    4.3.2 加强语言的口语化程度  38
  4.4 "可"的篇章功能  38-41
    4.4.1 衔接方式  38-40
    4.4.2 衔接功能  40-41
  4.5 小结  41-42
结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6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6

相似论文

  1.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2. 红安方言语法研究,H146
  3. 《左传》名词陈述化研究,H146
  4. 基于句法特征的代词消解方法研究,TP391.1
  5. 基于多示例学习的用户关注概念区域发现,TP391.41
  6. 面向统计机器翻译的解码算法的研究,TP391.2
  7.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8. 中学生汉英句法意识在汉英双语语篇阅读中的作用,G633.41
  9. 英语语音意识,句法意识与工作记忆对英语阅读理解之预测力的动态变化,G633.41
  10. 面向业务过程的服务动态组合方法研究,TP393.09
  11. 形式、意义、运用相结合的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研究,G633.41
  12.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13. 乔治·米勒的认知意义论,B842.1
  14. 一种基于领域本体的语义Web服务匹配和组合方法,TP393.09
  15. 心智游移频率特征研究:问卷开发,B841
  16. 《摩诃僧祗律》范围副词研究,H141
  17. “二拍”述补结构研究,H141
  18. 汉语中羡余类形式研究综述,H146
  19. 语气副词研究综述,H146
  20. 范畴化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21. 基于贝叶斯理论的社会化标注主题聚类模型研究,C93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