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物”的崛起:晚明的生活时尚与审美风会

作 者: 赵强
导 师: 王确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晚明  时尚 生活 审美
分类号: B83-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的崛起,构成了晚明时代突出的社会症候。它在日常生活层面呈现为物质供给日趋丰富、日用器物形制工艺日趋精美;在社会风气方面呈现为生活“时尚”的形成、蔓延与“奢靡”之风盛行;在文学、艺术和审美领域呈现为审美对象的具象化、物质化和欲望化;在思想和哲学领域呈现为“物”、“物欲”、“物化”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话题。以“物”为中心话题,采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从整体性的视野还原和呈现贯穿于晚明生活、社会、思想文化及审美思潮间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揭櫫晚明时代生活时尚和审美风会之间的交互影响关系,是本文的旨趣所在。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在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观念传统中讨论了“物”之概念缘起、流变及其所蕴含的思想和生活观念。“物”萌檗于上古时代的生活土壤中,从一个弥漫着神秘气息的“自然物”概念逐渐拓展到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继而上升为一个哲学和思想概念。这一过程展示了人类不断介入、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自然物不断进入人类生活,内化为人类精神生活要素的历程。“物”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作用是根本性的,它不仅为古人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门径,而且塑造了古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物”的价值和意义主要可以概括为“观物”、“用物”和“体物”三种,分别对应着理性认识、世俗生活和文艺、审美等生活领域。在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物”与“心”、与人格追求、生活境界以及社会理想间的紧张关系,促使儒、道两家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物化”论传统,从而形成了压抑日常生活、日用之物乃至技术的生活观念传统。第二章以“‘物’的崛起”为主题,讨论了晚明社会的“奢靡”生活风气和生活“时尚”问题。“奢靡”和“时尚”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物质性的凸显与蔓延。其具体呈现方式为物质生活的改善,情感、审美等精神体验的物质化和日常化,亦即一种“生活美学”的兴起。“生活美学”在观念上体现为将“生活”本身看作施展自身才华、寄托情致和才思的“艺术品”;在生活和审美实践中体现为审美和日常生活逐渐趋近、交融,以营造艺术化、审美化的生活情境这一整体视野出发重新品第、评判具体的艺术形式,追求直接地占有物、体验物、满足感官和趣味需求。这种新的生活和审美形态之生成的内在逻辑是,原本由政治力量、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共同组织、运转下稳固的生活形态和社会秩序,正在日益瓦解,逐渐转变成以商业、商品关系为主导。由此也引发了晚明社会秩序的裂变和道德、伦理的危机。“物”在晚明日常生活转型和社会秩序裂变中担当了催化和诱发剂的角色。第三章从明代经济、政治、社会观念等方面讨论了“物”之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晚明社会价值、人生和生活观念的嬗变与蝉蜕,与明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演进的宏观进程之间保持着历史的一贯性。从经济上说,在农业生产技术、供给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市镇,从农业转向工商和服务业,推动了传统“造物”工艺的提升、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进而形成了“商品极大丰富”的物质文化景观。在这一整体性社会环境中,以科举为出路的读书人受到严重的挤压,一方面政治环境的严酷、险恶使他们视出仕为畏途;另一方面,科举制度也不能提供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再加上工商阶层经济实力的提升、“秀才穷鬼”、“做官赔本”等价值判断的盛行,这诸多合力——审美的诱惑、生活的压力、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弱势、政治生态的恶劣等,瓦解了读书人的自尊心、身份认同,及其安身立命的社会文化、制度根基。士人阶层开始冷峻地审视自身的人生选择、价值和生活观念,逐步与“物”的崛起这一整体性社会生活语境达成妥协,形成了与此相一致的新的生活观念——享“清福”,即切断个体生活与政治、社会环境的关联,投身于个人化的日常生活、物质体验中,以“快乐”为人生和生活的主题,追求感官和趣味的满足,成为探索和践行“生活美学”的主体力量。第四章从文化、思想的角度探讨了“物”之崛起所引发的历史变迁。工商阶层在经济地位提升的基础上,急于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身份和地位,积极结交文人士大夫,摹仿其文明、优雅的生活方式,力图从形式上实现自身的文明化、优雅化。这种生活实践背后实则暗示着晚明社会的另一变局——“技术”的异军突起及其自觉。面对此种社会情形,下层知识分子利用自己在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工商和权势阶层提供文化产品、服务,以期满足后者的文化需求,这就推动了文化的商业化、世俗化。在这一过程中,下层知识分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文化媒介”作用,其自身也发生了分化:坚守传统文化、艺术趣味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成为靠“润笔”为生、引领时代艺术新潮的职业书画家、文人;等而下之的,则沦为富人和权贵阶层的“帮闲”。上层文人士大夫则认为商业化、世俗化侵蚀了文化的正统性、纯洁性,对此严厉批判。然而由于身陷市场和商品关系中,他们不得不与工商阶层妥协,一方面与之周旋、来往,以期维持自身的优裕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又试图摆脱这种尴尬处境。这反映出文化阶层面对商业化浪潮冲击的反抗与妥协。其妥协的结果,除了文化、艺术的商业化、世俗化和生活化以外,更引人瞩目的是形成了一种在“耳目之内”、“日用起居”中发现和获取审美惊奇、愉悦的“生活美学”方法论,从而推动了世俗性、生活化的艺术史新变。面对上述种种社会文化景观和动态,以维护风俗教化为己任的儒家知识分子,如王阳明、吕坤等人,也在积极探讨应对时代课题的新学问。他们在反思思想传统、关注社会生活新动向的基础上,回到儒家原典,通过重新阐释“物欲”、“物化”等话题,提出了“拔本塞源”、“去病根”、“致良知”等一系列极具现实针对性的理论命题。他们所主张的“下学上达”、“事上磨练”等生活原则、实践方法等,推动了明代儒学的世俗化和生活化。第五章以“物化”为主题,分析了晚明“生活美学”的不同生活和审美实践形态,理论前景和现实危机。“生活美学”因其对感官趣味、物质体验的依赖,从本质上说,暗藏着陷入双重“物化”困境的危机:一是审美形态、心理上的具象化、实物化、生活化及欲望化,这是传统儒家“物化”论所批评的重点;二是对商业、商品关系的依赖,这是马克思所言“商品拜物教”意义上的物化。“生活美学”的倡导和实践者们对此已表现出清醒的警惕,他们试图将“闲情”、“闲适”等传统美学概念及其所蕴含的自由精神引入日常生活,把后者由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转换成日常生活的智慧和方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生活美学”理论旨趣和实践形态。其中,有以上层文人士大夫如钱谦益、陈继儒等为代表的精致、优雅、提倡“一人独享之乐”的“生活美学”,“借怡于物”构成了其主要的生活和审美实践方法。有以李渔等为代表的“大众生活美学”,倡导以“闲情”和“慧眼”看待生活、经营生活。还有以李贽、“公安三袁”等为代表的标举“快活”、抗拒“物化”的生活哲学,以释放欲望、挥霍“物”、践踏“物”来强化人生体验而又试图摆脱欲望和体验之黏著的生活和审美实践,成为他们抵御“物化”、抗拒人生虚妄荒诞的主要方法。以“生活美学”的视野重新审视晚明文艺思潮,我们会发现,所谓“浪漫洪流”、“人性解放”、“近代价值”等一系列附着在晚明文艺思潮史上的标签,皆是“物”的崛起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下的生活时尚和审美风会的“附加值”,是“物化”或“反物化”的“生活美学”整体格局中的一个出于“势之必然”而“道之所不必然”的观念流溢。结语部分对“生活美学”及斯风所渐下晚明时代所呈现出的“浮华”、“虚文”等社会文化景观进行了反思。大众对“时尚”的痴迷与追逐、对感官刺激和形式美感的执著与沉醉表明,晚明乃是一个“文”之“极盛”的时代;然而,这种“极盛”的局面并非文明自身历史沉淀和横向生长的自然硕果,而是商业和资本运作下的畸形产物。这种人为操作下的世俗生活艺术化、审美化暴露出诸多的危机,如欲望泛滥、资源浪费、学风浮躁、文化艺术肤浅化、粗鄙化等。晚明主流社会并未探索、建构起与之相协调的制度和观念制衡体系,这就导致了“文”之“极敝”、整个社会走向腐朽崩溃的历史困局。这是晚明时代所暴露出的历史局限,也是“生活美学”及其倡导者、实践者们在晚明所遭遇的历史悲剧。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双季戊四醇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工艺研究,TQ223.164
  2. 天然气脱酸性气体过程中物性研究及数据处理,TE644
  3. 中国当代汉语诗歌阐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I207.25
  4. 影视剧时尚元素研究,J905
  5. 功能配位聚合物的脲热合成、结构与表征,O631.3
  6.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7. 阿托伐醌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R914
  8. Breath Figure法构建若干漆酚金属聚合物规则图案的研究,O634
  9. 苯并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及其在萃取分离中的应用,O626.23
  10. 壳聚糖季铵盐金属配合物的热稳定性研究,O634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及生活质量的影响,R544.1
  12. 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植物提取物筛选,S482.2
  13. 从南北方蒙古族服饰差异看环境对审美心理的影响,J523.5
  14. 先锋派时装发布会的景观研究,TS942.8
  15.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新探,B521
  16. 谁来荣耀生活,G40
  17. 教育精神之生活叙事研究,G40
  18.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9. 中职幼师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G633.3
  20.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基础的研究,G633.7
  21.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美学 > 美学理论 > 美学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