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社会等级比较对于不公平厌恶的影响

作 者: 汪强
导 师: 宣宾
学 校: 安徽师范大学
专 业: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 社会等级比较 不公平厌恶 最后通牒游戏 抑制
分类号: B8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一直以来就是人类历史上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种价值取向。对于公平的研究不仅集中于经济学、政治学视角,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心理学视角进行研究。对于公平的追求,对于不公平的厌恶,一直以来就是人的天性。根据不公平厌恶理论,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是由于其与他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比较,不管这种比较是上行比较还是下行比较,都会影响人们主观上对于不公平的知觉。社会等级本身就存在高低差别,这种高低差别必然会引起人们之间的上行或是下行比较,为此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不公平感觉。本文结合最后通牒游戏范式,模拟社会等级情境,探讨社会等级比较在不公平厌恶中的调制作用,以及其提出其内在可能的认知机制。实验采用2(金额大小:10元与10000元)×7(社会等级: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和排长)×3(分配方案:9/1、8/2、7/3)的被试内实验设计。招募了51名本科生参加本实验。实验程序采用Matlab软件编译,整个实验由二台便携式计算机控制程序执行并同时收集被试数据。针对被试的选择接受率的实验数据,进行2(金额大小:10元与10000元)×3(社会等级比较:高社会等级、中社会等级与低社会等级)×3(分配方案:9/1、8/2、7/3)的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金额大小的主效应不显著,F(1,50)=1.449, p=0.234,10元金额的接受率为0.5690.044,10000元金额的接受率为0.5340.037;社会等级的主效应显著,F(2,100)=90.099, p <0.001,高、中与低社会等级的接受率分别为0.8100.032、0.4710.053与0.3740.041;分配方案的主效应显著,F(2,100)=21.197, p <0.001,分配方案9/1、8/2和7/3的接受率分别为0.4460.046、0.6030.043和0.6060.034;社会等级与分配方案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4,200)=20.801, p <0.001;社会等级与金额大小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0)=14.927, p <0.001;分配方案与金额大小的交互作用显著,F(2,100)=12.564, p <0.001。针对被试主观接受意愿评价百分比的实验结果,进行2(金额大小)×3(社会等级)×3(分配方案)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金额大小的主效应不显著,F(1,50)=1.616, p=0.210,其中10元金额的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为(33.0622.144)%,10000元金额的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为(35.0392.016)%;社会等级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100)=60.004,p <0.001,其中高社会等级的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为(46.0602.513)%、中社会等级的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为(28.2162.103)%、低社会等级的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为(27.8752.011)%;分配方案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2,100)=123.251,p <0.001,其中分配方案9/1、8/2、7/3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分别为(26.4492.163)%、(33.4711.892)%、(42.2311.983)%。社会等级与分配方案间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F(4,200)=5.774,p <0.001;被试的选择反应和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的实验结果都显示,社会等级能够影响不公平厌恶的知觉。在实验中,与低社会等级相比,面对高社会等级提供的不公平方案,一方面被试有着更高的接受可能;另一方面被试对于这种不公平的分配方案,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也普遍更高。而社会等级调制不公平厌恶的一种可能的机制是高社会等级对个体的负性情绪的抑制,使其更容易接受不公平方案。本研究从外显的视角出发证实了社会等级对于不公平厌恶的调制效应,表明高社会等级降低了人们的不公平厌恶。未来的研究将尝试从生理指标上寻找这种调制作用的内在机制。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1 引言  11-28
  1.1 问题提出  11-12
  1.2 文献综述  12-26
    1.2.1 不公平厌恶的概念  12-13
    1.2.2 不公平厌恶的研究范式  13-17
    1.2.3 不公平厌恶的影响因素  17-21
    1.2.4 不公平厌恶的神经机制  21-22
    1.2.5 社会等级的概念  22
    1.2.6 社会等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  22-24
    1.2.7 社会等级的神经机制  24-25
    1.2.8 社会等级对不公平厌恶的作用  25-26
  1.3 研究意义  26-28
    1.3.1 理论意义  26-27
    1.3.2 实践意义  27-28
  1.4 研究假设  28
2 实验  28-30
  2.1 实验目的  28
  2.2 研究方法  28-30
    2.2.1 被试  28-29
    2.2.2 实验设计  29
    2.2.3 实验材料  29
    2.2.4 实验程序  29-30
3 结果  30-36
  3.1 被试的选择接受率的统计结果  30-34
  3.2 被试的主观接受意愿的统计结果  34-36
4 讨论  36-42
  4.1 被试接受率结果的讨论  36-39
  4.2 被试接受意愿的主观评价百分比讨论  39-40
  4.3 被试接受率和主观评价百分比比较的讨论  40-41
  4.4 实验中存在问题的讨论  41-42
5 结论  42-43
参考文献  43-49
附录  49-50
致谢  50-51
附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著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51

相似论文

  1. 三轴稳定卫星姿态控制方法研究,V448.22
  2. 基于SVM的高速公路路面浅层病害的自动检测算法研究,U418.6
  3. 海杂波背景下的舰船目标雷达成像算法研究,TN958
  4. 高频雷达复合调制波形设计与处理,TN958.93
  5. 分离镜系统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及抖振抑制,TP273
  6. 海盐苦卤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及应用的初步研究,S482.2
  7. 塞来昔布与β-榄香烯联合给药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R96
  8.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9. 褐飞虱海藻糖酶特征分析及外源化合物的抑制作用,S433.3
  10. 大白菜霜霉菌诱导抑制性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S436.341
  11.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两个Ⅲ型效应因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S435.651
  12. 高温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S541.9
  13. 脲酶/硝化抑制剂的效果比较及DMPP对氮素肥际与小麦根系微域分布的影响,S512.1
  14. 叶绿素缺乏对水稻光系统光化学功能的影响,S511
  15. 莜麦中α-淀粉酶抑制剂的分离纯化与性质研究,S512.6
  16.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对猪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S828
  17. L-4-氟苯丙氨酸等6种氨基酸衍生物的生物学作用研究,R96
  18. 续随子种子化学成分的酪氨酸酶抑制性和抗氧化性研究,S567.219
  19. 江西烯酮酯jiangxienone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细胞毒效应机制,R96
  20. 1BL.1RS易位及条锈病抗性品种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和生理参数变化研究,S512.1
  21. 域间路由抖动抑制算法研究,TP393.0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