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自然”与“必然”的融贯-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研究

作 者: 赵标
导 师: 方光华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中国史
关键词: 时代精神 理学批判 自然与必然 生命活力 秩序规范 客观规律 知识理性
分类号: B249.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章探讨戴震批判理学动因。戴批判理学,既有深刻学术、思想动因,又有强烈政治、社会动因。就前者言,它是戴在学界普遍沉醉考据学,罕有义理学建构,且与大众多受程朱理学价值观左右学术、思想背景下,为打破理学权威,创立映射明清实学思潮所蕴肯定情欲合理性、崇尚知识理性时代精神新义理学,以启迪蒙昧,助推实学取代理学学术发展大势,不断推动社会进步而作出。就后者言,它是戴激于清廷利用理学强化统治秩序,导致“以理杀人”危害,造成政治禁锢与社会压抑强烈义愤,希冀通过戳穿理学为孔孟道统忠实继承者谎言,给予建立在程朱道统之上统治秩序釜底抽薪的重创,以期冲破政治禁锢,释放社会活力。第二章探讨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理论基石。主张“必然”本于、因顺“自然”,“自然”归于、遵循“必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构成戴理学批判思想——批判理学,创立新义理学理论基石。戴探讨二者关系,确立“自然”与“必然”相融贯,是为更好解决个体自由、生命活力秩序规范,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关系问题。戴认为理学与心学均未能妥善解决此问题:前者尊“当然”为“必然”,贬抑“自然”生命;后者重“自然”与“当然”,轻忽知识理性(“必然”),均将“自然”与“必然”割裂。第三、第四章探讨戴震理学批判思想要旨。第三章探讨戴震天道观与人性论。天道观上,戴一方面运用训诂学批理学割裂理气关系的理本论,揭其背离儒学、沾染佛道,消解其权威性;另方面确立气化“生生”而“条理”气本论、宇宙观,揭示宇宙自然既富生机活力又井然有序融贯特征,以此为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提供天道依据。人性论上,戴从气化“生生”而“条理”天道观出发,提出“血气心知”人性一元论。“血气心知之性”不仅为戴思想核心范畴,亦为戴批驳理学崇理抑欲与重知不够(程朱)或轻之(陆王)偏颇,创立肯定情欲合理性、崇尚知识理性新义理学提供人性根据。立足“血气心知之性”,戴揭批理学割裂“自然”与“必然”在人性论上的表现——人性二元论。戴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因其对性“善”内涵的阐释,非从孟子、理学先验、德性而是从经验、知性视角切入,故已偏离孟子本义,而彰荀学色彩。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既反映戴对儒家传统人性论的改造,又是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在人性论上的贯彻、应用。第四章探讨戴震价值观与认识论。价值观上,戴依其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论,提出“遂欲达情”与“忠恕”之道相统一主张。对情欲合理性的肯定,表达戴对自然生命的关切,对个体自由的向往,对生命活力的追求。对“忠恕”之道的倡导,又反映其对道德生命的关注,对秩序规范的重视。与理学强调恪守天理以维系秩序异趣,戴大力彰显性善论自主、自律精神,发扬“忠恕”之道,主张通过个体“以情絮情”自律方式,实现情欲合理满足与共同满足,以期将秩序规范与个体情欲统一,避免外在律令对自然本性的压抑。戴既主“遂欲达情”又倡“忠恕”之道,是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在价值观上的体现、落实,表达其对自然生命与道德生命双重关怀。基此,戴揭批理学割裂“自然”与“必然”在价值观上的表现——崇天理抑情欲。认识论上,戴主“重知”,倡“知先行后”。这既是对早期儒学、程朱理学认识论思想的继承,又是其“血气心知之性”在认识论上的逻辑推演与必然展开。在戴思想世界中,情欲、知识与道德构成如下关系:情欲是知识、道德基础,知识、道德为其合理满足提供理性指导;知识为情欲、道德枢纽,情欲遂达与道德成就均需知识作保障;道德则是情欲在知识辅助、引导下获得合理满足的结果。戴颠覆理学道德本体论,确立情欲本体论,并将知识从道德宰制下解放出来,获得独立地位。基于对知识理性枢纽意义的认识,戴不仅提出“贵学”,主张不断扩充心知,实现“解蔽”,而且还提出“进于圣智”境界追求。“圣智”范畴既表达戴谋求知识理性与道德理性相统一价值旨趣,又显示其将不断获得智慧视为进达“仁且智”圣人境界的根本途径——此即儒学“明而诚”路径,异于理学由道德通达圣人境界的“诚而明”之路。戴希冀用“智”而非“知”融摄道德,表明其既注意到一般知识与道德可能存在的矛盾,又对智慧能解决二者冲突怀有自信,故是对理学重知不够或轻之做法的扬弃。戴倡扩充心知,从其“蒙昧”状态进达“圣智”境界,亦是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反映、要求。第五章探讨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历史反响、地位、不足及其现实意义。尽管戴对理学的批判,未能在乾嘉学界赢得广泛同情与赞誉,但其承继早期启蒙思想,不仅顺乎时代潮流,打破思想界沉寂局面,助推实学思潮取代理学趋势,且开创乾嘉新义理学。其所树“感性启蒙”与“知性启蒙”两大典范,亦泽被后学、绵延近世。不过其藉疏证《孟子》阐发己意,亦造成《孟子》思想“扁平化”。戴理学批判思想存在囿于道统,评断陆王、佛老有失客观等不足,对当下学术理论创新、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均具重要启示。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绪论  9-20
第一章 戴震批判理学动因探析  20-47
  1.1 映射实学精神,助推实学思潮——戴震批判理学的学术使命  20-32
    1.1.1 理学的产生、演变及其缺陷  21-24
    1.1.2 明清实学思潮的兴起、鼎盛及其对理学的修正、批判总结  24-28
    1.1.3 映射实学精神,助推实学思潮——戴震批判理学的学术使命  28-32
  1.2 冲破政治禁锢,释放社会活力——戴震批判理学的政治、社会指向  32-47
    1.2.1 禁锢与压抑——清中叶政治、社会生态的真实写照  33-38
    1.2.2 冲破政治禁锢,释放社会活力——戴震批判理学的政治、社会指向  38-47
第二章 “自然”与“必然”的融贯——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石  47-70
  2.1 尊“当然”为“必然”,贬抑“自然”生命——程朱理学的根本缺陷  47-55
    2.1.1 尊“当然”为“必然”  47-52
    2.1.2 贬抑“自然”生命  52-55
  2.2 重“自然”与“当然”,轻忽知识理性(“必然”)——陆王心学的根本缺陷  55-61
    2.2.1 重“自然”与“当然”  55-58
    2.2.2 轻忽知识理性(“必然”)  58-61
  2.3 “自然”与“必然”的融贯——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理论基石  61-70
    2.3.1 戴震“自然”、“必然”范畴内涵界说  62-63
    2.3.2 “必然”本于、因顺“自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要旨之一  63-66
    2.3.3 “自然”归于、遵循“必然”——“自然”与“必然”相融贯理论要旨之二  66-68
    2.3.4 戴震“自然”与“必然”之辨和玄学“自然”与“名教”之辨的简要比较  68-70
第三章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要旨发微(上)  70-93
  3.1 气化“生生”而“条理”——戴震理论基石的天道依据  70-79
    3.1.1 理学理本论的确立  70-71
    3.1.2 戴震对理学理本论的解构  71-76
    3.1.3 气化“生生”而“条理”——戴震对气本论的建构  76-79
  3.2 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戴震理论基石的人性展露  79-93
    3.2.1 “天地(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理学的人性二元论  79-80
    3.2.2 “血气心知之性”——戴震的人性一元论  80-85
    3.2.3 就“血气心知之性”言“善”  85-90
    3.2.4 “性”善“才”亦美  90-93
第四章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要旨发微(下)  93-110
  4.1 “遂欲达情”与“忠恕”之道的统一——戴震理论基石的价值关怀  93-102
    4.1.1 “遂欲达情”  93-95
    4.1.2 戴震对理学理欲观的揭批  95-98
    4.1.3 “忠恕”之道  98-102
  4.2 “重知”“贵学”,“进于圣智”——戴震理论基石的认识指向  102-110
    4.2.1 “重知”  102-105
    4.2.2 “贵学”  105-107
    4.2.3 “进于圣智”  107-110
第五章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历史反响、评价与现实启示  110-130
  5.1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历史反响  110-112
  5.2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评价  112-119
    5.2.1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历史地位  112-117
    5.2.2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不足  117-119
  5.3 戴震理学批判思想的现实启示  119-130
    5.3.1 对学术理论创新的启示  119-124
    5.3.2 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建与融合——对当代文化建设的启示  124-128
    5.3.3 在正义中谋求和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128-130
结论  130-134
参考文献  134-14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143-144
后记  144-145

相似论文

  1.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论,D64
  2. “《废都》现象”研究,I207.42
  3. 对基础素描教学的发展创新与实践的一些思考,J214-4
  4. 当代“女排精神”研究,G842
  5. 荷花图式与现代中国荷花绘画,J205
  6. 当代艺术语境下的工笔花鸟画图式研究,J212
  7. 东北乡土油画的情感分析,J213
  8. 笔墨的民族性意义,J212
  9. 中国写实油画在当代语境下的价值,J213
  10. 论《奥兰多:一部传记》的时代精神,I561
  11. 借鉴与自省,J213
  12. 从艺术家的作品看艺术的时代性,J217
  13. 法学发展与时代精神,D90-05
  14. 当代绘画色彩的时代特征,J206.3
  15.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的女性形象,J209.1
  16. 近代墨学复兴思潮研究,B224
  17. 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J212.05
  18. 对贵州民间乐器姊妹箫的调查、观察与思考,J607
  19. 文化精神的时代镜像,I207.41
  20. 反思图像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的应用,J213
  21. 漆画的当代性——论当代语境下的漆画创作,J213.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清代哲学(1644~1840年) > 戴震(东原,1723~1777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