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56年)处在唐代社会的鼎盛发展时期,此时的唐代社会呈现出双重的特点,一方面,在经历唐初近一百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制度趋于成熟,有唐初“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和治国模式可资借鉴,唐代社会经济总体上也在向前发"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思想与政治之间: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研究

作 者: 梁红仙
导 师: 方光华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中国史
关键词: 唐玄宗时期 唐玄宗 政治思想 “开元之治” “安史之乱”
分类号: K24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唐玄宗时期 的学位论文">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56年)处在唐代社会的鼎盛发展时期,此时的唐代社会呈现出双重的特点,一方面,在经历唐初近一百年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制度趋于成熟,有唐初“贞观之治”的成功经验和治国模式可资借鉴,唐代社会经济总体上也在向前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经历武周革命及其后中宗、睿宗时期政变频仍的政局动荡,吏治败坏,社会治理失范,礼乐废散,思想混乱。因此,既要对隋末及唐初100多年治国理论及其政治实践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反思,又要针对玄宗时期现实政治生活中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进行研究和阐发,反省时政,正是基于这种政治需求与思想发展的互动,唐玄宗时期政治集团中的官僚群体以及信徒群体和学者群体,都注重于如何除乱救治、稳固中央集权,如何确立新的治国理念,从理论上探讨实现理想社会的政治模式,实现国家的安定富强。以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为代表的官僚群体,以及以吴兢、司马承祯、吴筠、李筌等为代表的儒家和道家的学者群体、信徒群体,围绕如何实现理想社会提出了种种政治设想,如对于如何选拔和使用人才;如何通过礼德政刑等手段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治理;如何看待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如何整顿吏治,通过在全社会倡导孝道,移孝作忠,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如何处理华夷关系,保证边疆的安全和稳定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就构成了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新内容。与这种思想理论上研究重心的转移与变化相一致,玄宗时期政治与思想的互动,从整体上看,呈现出以下动态:唐玄宗执政时,面临武周晚期以来以及中宗、睿宗执政的长期政治动荡局面,此时国策的选择成为当务之急。唐初先皇的政治实践为他提供了两种国策模式,即“少为”与“多为”。开元初,随着权力的更替,玄宗在治国政治路线的选择上也实现了从否定和扬弃“则天故事”到继承唐太宗“贞观故事”的转变。与此同时,鉴于武周晚期以来因三教政策倾向变化而造成寺院营造不止、府藏耗竭和役力不足的偏颇,以及恢复和维护李唐皇权统治的政治需要,玄宗开始把目光重又转向传统儒家的纲常名教,重新探讨处理三教关系的良策,并在此基础上对三教的发展顺序重新作出调整和布局。一方面,即位之初,在寻求新的治国方略时,玄宗清醒地认识到儒家思想在维护皇权统治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着手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武周晚期以来的弊政导致出现的人口减少、经济几近崩溃的局面,迫使玄宗重新回到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上来。所以,唐玄宗早期以推崇儒家的德治、仁政之道和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作为其执政方略。虽然崇儒重道,开元初有过抑制佛教发展的举措,但出于政治教化的考虑,在位间他仍能坚持唐室三教并用的思想文化政策。开元中后期大唐国力昌隆,物阜年丰,然而玄宗已逐渐步入晚年,出于本能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他把希望寄托在道家丹药、神仙的崇拜和道教的信仰上,对道教的迷恋也表现出极度的狂热,其政治思想格局也由之前在三教并立的基础上,儒道综合而变为道盛儒衰、道主儒次。由于晚年“渐肆奢欲”,怠于政事,实行所谓“高居无为”之政,朝政一任李林甫、杨国忠处置,致使朝纲紊乱,政风败坏。天宝末年,随着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等军事制度以及宰相和用人制度等政治制度的逐渐败坏和崩溃,唐代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动摇,社会基层力量不稳固,最终导致了大唐盛极而衰、以致出现“安史之乱”急剧动荡的社会动乱局面。研究唐玄宗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以及宗教信徒群体对这一时期重大政治问题的讨论,对唐玄宗时期治国治民之道的诸种阐发,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唐玄宗时期政治家与思想家们的心路历程及其政治思想的变迁,解读大唐由盛转衰的社会历史原因,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1
绪论  11-25
  一、唐玄宗时期 的学位论文">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1-12
  二、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研究的主要进展  12-23
  三、本文思路与主要内容  23-25
第一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5-57
  第一节 皇权动荡  25-34
    一、武周革命对儒家传统政治统治秩序的破坏与颠覆  25-27
    二、韦武集团篡权乱政,李唐政权再次面临倾覆危局  27-31
    三、太平公主欲久擅朝政,阴谋发动宫廷政变,皇权再受冲击  31-34
  第二节 吏治败坏  34-38
    一、武周时期官员开始冗滥  34-35
    二、中宗时期选官混乱,吏治日趋败坏  35-37
    三、睿宗时期吏治中存在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37-38
  第三节 社会治理失范  38-47
    一、均田制逐渐破坏,“积岁淹年”的逃户问题  39-42
    二、食实封户数剧增,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42-45
    三、府兵制逐渐败坏  45-47
  第四节 礼乐废散  47-57
    一、思想混乱,迷信谶语盛行  47-50
    二、道德低下,朝纲败坏  50-53
    三、教育荒芜,礼乐废散  53-57
第二章 唐玄宗的政治思想及其施政实践  57-108
  第一节 玄宗对唐前期政治的反思  57-70
    一、“依贞观故事”——玄宗开元初期的政治路线抉择  57-58
    二、对“则天故事”的扬弃  58-61
    三、对“贞观故事”的继承与发展  61-67
    四、“至道”政治理念的形成  67-70
  第二节 唐玄宗的政治思想及其施政实践  70-95
    一、颁布御注《道德经》,实现“无为而治”理想的政治实践  70-78
    二、亲注《孝经》,行天子之孝,以孝治天下  78-86
    三、确立尊儒崇道、兼容三教的思想文化政策  86-89
    四、“食为人天,富而后教”的经济政策与措施  89-95
  第三节 《唐六典》的政治思想  95-108
    一、以法治国的思想  96-98
    二、关于国家机构的设计与规定  98-101
    三、吏治思想  101-103
    四、强调中央集权,重京官,轻外官  103-104
    五、德刑并举,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104-105
    六、赋税的轻重与政治的关系  105-108
第三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  108-146
  第一节 姚崇“十事要说”的施政纲领与实用通变的政治观  108-113
    一、“十事要说”的施政纲领  109-110
    二、实用通变的政治主张及其重人事而轻神道的天道观念  110-112
    三、坚持行法自近的原则,主张以法治天下  112-113
  第二节 宋璟随材授任的用人观与刑赏无私的政治主张  113-117
    一、宋璟随材授任的用人观  114-115
    二、依法办事,坚持刑赏无私的政治主张  115-117
  第三节 张说的文治思想  117-129
    一、绥服怀远的军事外交政策  118-120
    二、崇儒重道,大兴文治,促进开元政治理念的调整与提升  120-123
    三、注重礼乐之治及其制度建设  123-127
    四、重用文士、“以礼相征”及“养廉耻”以尊重文士的用人思想  127-129
  第四节 张九龄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重视吏治的政治思想  129-146
    一、高瞻远瞩的政治觉解和“见微知著”的历史预见  131-133
    二、注重吏治的执政思想  133-136
    三、“政唯重谷”的重农民本思想  136-137
    四、“任人当才”、引申正人的选拔用人标准  137-141
    五、尚古礼的伦理思想  141-142
    六、张九龄的经济思想  142-146
第四章 唐玄宗时期儒家与道家和道教的政治思想  146-192
  第一节 吴兢《贞观政要》政治思想的实质  146-156
    一、《贞观政要》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  147-150
    二、从《全唐文》辑录的吴兢存世的几篇奏疏中看其政治思想  150-153
    三、《贞观政要》与玄宗朝政治的关系  153-156
  第二节 道家和道教的政治思想  156-192
    一、司马承祯以无为理国的政治思想  156-169
    二、李筌《太白阴经》的政治思想  169-180
    三、吴筠以道德治国的政论和以儒济世的政治情怀及其政治见解  180-192
第五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92-239
  第一节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192-224
    一、对儒道理想社会模式的思考  192-194
    二、实现理想社会的政治构想  194-218
    三、营造良好政治氛围的举措  218-224
  第二节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  224-239
    一、在政治目标上,提出“至道”的政治理想目标,体现出以“至道”为本的特点  224-225
    二、在政治思想的建构上,形成儒道综合、道盛儒衰与三教并存的政治思想格局  225-229
    三、在政治策略上,实行德治为本、礼法并举的治国之道  229-231
    四、在政治手段上,重视吏治和孝道,以忠孝作为统驭、教化臣民的重要政治手段  231-239
第六章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社会作用及其历史影响  239-286
  第一节 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的社会作用及其历史影响  239-273
    一、安定政局,巩固皇权,保证国家权力的平稳运转  239-244
    二、革除弊政,对各项政治制度的调整与改革  244-251
    三、“赋役宽平”与农业经济的发展  251-258
    四、促进盛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58-266
    五、军事制度的调整与变革  266-273
  第二节 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原因探析  273-286
    一、唐玄宗时期由盛转衰的原因分析  274-283
    二、对唐玄宗时期政治思想及其制度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283-286
结语  286-288
参考文献  288-297
致谢  297-298

相似论文

  1. 安史之乱与天宝大历之际的诗风演变,I207.22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4. 唐玄宗诗歌研究,I207.22
  5.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政治教育思想研究,A841
  6. 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7. 唐玄宗老学思想研究,K242
  8. 唐玄宗《御注孝经》思想研究,B241.9
  9. 唐淮西藩镇研究,K242
  10. 权力与话语的博弈,K242
  11. 陈独秀与普列汉诺夫早期政治思想和活动比较研究,A811
  12. 唐五代人论开天兴衰,K243
  13. 春秋时期的现实主义国家间政治思想,K225
  14. 开盛唐广大清明气象,I207.22
  15. 李杨之恋的文化阐释,I206.2
  16. 贝娜齐尔·布托与巴基斯坦妇女地位的提高,D443.53
  17. 人权的反抗性与反抗的权利,D921
  18. 《淮南子》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I206.2
  19. 孙甫研究,K092
  20. 抗战时期张申府的民主政治思想及实践探微,K265
  21. 何思源政治思想探析(1919-1949),D09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唐(618~907年) > 盛唐(玄宗开元初至代宗大历初)(713~766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