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乐府相和大曲研究

作 者: 丁同俊
导 师: 王同
学 校: 杭州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汉乐府 相和大曲 艳、趋、解、乱
分类号: J6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汉乐府相和大曲为研究对象。其具体研究思路是:将相和大曲置于汉代乐府这样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通过资料和版本分析,来证明相和大曲的“名分”及其产生的年代;通过对汉朝前后的重要音乐形式的比较研究,来探讨相和大曲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通过对相和大曲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来讨论其在中国音乐历史中的地位。总之,本文是以史料文献为依据,以现代研究成果为对象的比较分析研究。本文分五章,第一章为乐府的总体概述。首先,是对乐府的界说,关于乐府一词从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等不同角度的理解;其次,主要从音乐学、文学和历史学三个层面对乐府的缘起做出阐释,分别从礼乐文化、周乐文化以及荆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论述其对乐府产生所起到的重要影响;再次,对秦汉乐府的建立以及西汉乐府的罢黜等方面给予总体的论述。第二章是对相和大曲的前身——相和歌的形成与发展作以简单论述。首先,从书籍、史料等方面分别对徒歌与谣、但歌与但曲以及相和歌的形成作进一步的厘清;其次,关于相和歌中的“节"与《成相篇》中的“相”作进一步的探讨;再次,相和歌发展到高级形式即相和大曲,这为下一章相和大曲研究作出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论述将在第三章展开。第三章相和大曲研究,是该文的重点部分。在第一节中就相和大曲的名称及其形成时期作以界说,并对刘明澜的“曹魏”新说提出质疑,认为相和大曲在汉代已经出现;在第二节中引用刘再生的观点,将相和大曲置于中国音乐历史形态的第二阶段,就相和大曲在中国音乐历史形态中的地位作进一步的论述;第三节对相和大曲的音乐形态给予音乐学本体的探究,虽然相和大曲是汉乐府诗歌中最高的艺术表现形式,但至今人们对它的“艳”、“趋”、“解”、“乱”等音乐组织形式还存在诸多争议,本节就相关论文及史料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第四节就相和大曲的乐队编制及几种重要乐器作以初步的考略。第四章是对几首相和大曲的案例分析。从内容上可以看出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典型特征;从歌词的声韵、声调(平仄)、字节等方面加以分析,从而可以得出它在格律上的某些特征;从文学上多处运用叠句和顶真手法,从中可以看出其在音乐方面的主要特征。第五章是关于相和大曲的影响,首先,在音乐的组织结构上,它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组织模式,并将之进一步发展为“艳”、“趋”、“解”等新的曲体结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其次,在表演形式上,它开拓了歌舞大曲的新纪元,为后来的清商大曲以及隋唐的燕乐大曲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再次,对器乐曲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可以说这种脱胎于相和大曲的但曲形式是后来器乐合奏的滥觞:最后,在创作手法上,相和大曲多处采用了叠句与顶真手法,前承《诗经》、《楚辞》的踪迹,后续唐诗、宋词、元曲的脉搏。由此可见,相和大曲在整个中华音乐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最后是结论,总结全文,对各章讨论进行归纳并对各个小结进行总说,指出相和大曲的主要特征及其在历史中的意义。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汉代文化与汉乐府诗思想研究,I207.22
  2.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I207.22
  3. 从汉乐府民歌到文人五言诗的嬗变,I207.22
  4. 汉乐府婚恋诗歌与《诗经》婚恋诗歌的比较研究,I207.22
  5. 汉乐府的扩建与罢黜,J609.2
  6. 汉乐府与《诗》《骚》之文学关系研究,I207.22
  7. 谶纬与汉乐府,I206.2
  8. 《汉乐府古辞词典》编纂的理论与实践,H164
  9. 汉乐府音乐性研究,J609.2
  10. 汉乐府女性文学现象透视,I206.2
  11. 汉魏时期的筝乐艺术,J609.2
  12. 乐府古辞《江南》考论,I206.2
  13. 汉乐府民俗文化探微,I206.2
  14. 以乐舞体系为中心谈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I207.22
  15. 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I207.22
  16. 秦汉乐府制度研究,K232
  17. 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I206.2
  18. 《诗经》与汉乐府言情诗歌比较研究,I207.22
  19. 谶纬与汉乐府,I207.22
  20. 明代诗学中的汉乐府批评,I207.22
  21. 汉代乐府诗中三言句式的源流及诗体意义,I207.22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