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乐府古辞《江南》考论

作 者: 张鹏
导 师: 刘跃进
学 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江南可采莲》 江南曲 采莲 汉乐府 江南题材文学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26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乐府古辞《江南》,又称《江南可采莲》,是汉乐府相和歌辞,最先著录于《宋书·乐志》。《江南》古辞作为江南题材诗歌的滥觞,对后代的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分上下篇,上篇主要辨析《江南可采莲》这首乐府古辞的产生背景及音乐上的特点。其产生背景是东汉时期江南的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西汉时期江南还处于“火耕水耨”“地广人希”的落后状态。气候和地理环境恶劣,文化不发达。《江南可采莲》歌辞中的内容和体现的审美取向不可能为西汉人所接受。西汉乐府的职能以祭祀为主,并无观风俗功能,缺乏将《江南曲》纳入乐府的条件。只有到了东汉以后,江南的气候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经济发展迅速,循吏教化使中原礼教风俗广泛传播。江南在文化上逐渐取得和北方相抗衡的地位。东汉时期乐府歌诗走向世俗化,成为民间百戏艺术表演的演唱因素。曹魏搜集、演奏乐府歌诗,极有可能是在此时将《江南曲》由江南地区传播入中原。 下篇描述了《江南可采莲》对后代诗歌的巨大影响。其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后代诗歌借用了《江南可采莲》中“田田”、“鱼戏”、“江南可采莲”等语辞乃至成句。这些语辞构成了魏晋以后江南文学意象的重要内容。其次,后代以“江南”、“采莲”为题材的作品多从《江南可采莲》影响,以至于采莲文学意象几乎成为江南意象的“子意象”。《江南可采莲》对于后世的第三个方面的影响就是直接的《江南曲》拟作,以及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各类江南文学题材的诗歌创作。它标志着《江南可采莲》已经成为经典文学文本,而不止是歌曲。在魏晋时《江南曲》拟作者少,主要是政治文化对立的原因。而到梁代,出现了柳恽、沈约等的《江南曲》和梁武帝的《江南弄》,此后还有不少的《采莲曲》。本文通过分析南朝到初盛唐、中唐、晚唐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文本的解读和历史性的考察,粗略地分析从先秦到唐代的江南题材诗歌的产生原因,发展阶段,以及在艺术表现上的嬗变,揭示各自的风格特征和内容主题,从而确定《江南可采莲》对江南文学意象形成的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上篇 《江南》古辞的产生背景考辨  4-15
下篇 《江南可采莲》的影响与江南文学意象的形成  15-23
结束语  23-24
附录  24-26
参考文献  26-27

相似论文

  1. 汉代文化与汉乐府诗思想研究,I207.22
  2. 论先秦两汉诗歌的表演性,I207.22
  3. 从汉乐府民歌到文人五言诗的嬗变,I207.22
  4. 汉乐府的扩建与罢黜,J609.2
  5. 先唐采摘诗歌研究,I207.22
  6. 谶纬与汉乐府,I206.2
  7. 汉乐府音乐性研究,J609.2
  8. 汉乐府女性文学现象透视,I206.2
  9. 汉乐府民俗文化探微,I206.2
  10. 以乐舞体系为中心谈汉乐府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I207.22
  11. 汉乐府风俗文化及其美学阐释,I207.22
  12. 汉乐府接受史论(汉代—隋代),I206.2
  13. 汉乐府婚恋诗歌与《诗经》婚恋诗歌的比较研究,I207.22
  14.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15. 面朝黄土,背负青天,I206.6
  16. 伪满时期文学与政治的游移,I206.6
  17. 《淮南子》中“三代”人物研究,I206.2
  18. 先秦典籍里的酒意象,I206.2
  19. 《礼记·乐记》之“象德”观探析,I206.2
  20.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21.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