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欲望主体的身份定位-《晃来晃去的人》的拉康式解读

作 者: 董丹
导 师: 毛凌滢
学 校: 重庆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欲望主体 想象界 象征界 真实界 理想结构
分类号: I712.0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之一,也是继福克纳和海明威之后美国现当代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创作的主题侧重反映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苦闷,从侧面揭示了美国当代社会的精神危机。贝娄的第一部小说《晃来晃去的人》以日记形式记录了主人公约瑟夫追寻自由的心理历程,并为贝娄后来的写作奠定了基础。这部小说中的世界尽管远离战争,但却被看作是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因为它营造了一种强烈的战争气氛。人生本身就是斗争,不仅要跟人斗争,而且要跟种种非人的力量斗争,还要跟自我斗争。在当前对该小说的研究中,多数是将该小说与贝娄的其它几部长篇小说进行主题与人物形象的对比研究,主要从存在主义、文化归属、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主人公精神流浪意识等角度来进行;此外,批评家主要从道德伦理、人物异化、犹太移民文化、小说结构等角度对该小说进行的解读。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很少有人从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角度入手来探析主人公约瑟夫的心里变化。而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对于理解约瑟夫的心理变化十分重要,因此,本论文试图利用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从想象界象征界真实界三个维度来探讨《晃来晃去的人》中主人公约瑟夫心理困境的形成过程、根源以及解决之道。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索尔·贝娄和《晃来晃去的人》,以及目前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雅克·拉康的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无意识、镜像阶段、主体三界论、他者和欲望。第三部分主要从主体想象界的角度,结合镜像理论来分析主人公约瑟夫的内心冲突。第四部分主要从主体象征界的角度,结合大他的理论具体分析了约瑟夫与家人、朋友和邻居之间的冲突。第五部分从主体真实界的角度入手,深入分析约瑟夫的真正欲望并指出解决办法。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通过这六大部分的叙述,本论文揭示了约瑟夫如何对自己的社会身份进行重新定位。约瑟夫渴望自由,当得到自由的生活时却又不知该如何利用,这种自由的生活反倒成为了他的负担。他不断地反省怀疑,思索生命的意义,却总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经过与内心世界和与外部世界的一系列冲突之后,约瑟夫认识到真正的自由并非身体的自由,而是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前提下的心灵自由。这对处于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应当如何进行身份定位给予一定的启发。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7-11
Chapter Two Lacanian Subject Theories  11-25
  2.1 The Unconscious  11-14
  2.2 The Mirror Stage and the Other/other  14-18
  2.3 The Three Orders: The Imaginary, The Symbolic, The Real  18-23
  2.4 The Subject’s Desire  23-25
Chapter Three Joseph’s Broken-Self in the Imaginary Order  25-33
  3.1 The Self-Contradiction on Joseph’s Unemployment  25-27
  3.2 The Self-Contradiction on Joseph’s General Plan  27-30
  3.3 The Self-Contradiction on Freedom  30-33
Chapter Four Joseph’s Intolerance with the Symbolic Order  33-41
  4.1 The Contradiction on Value of Money with Families: Amos, Etta  33-36
  4.2 The Contradiction on Faith with Friends: Jimmy Burns, Myron Adler  36-38
  4.3 The Contradiction on Lifestyle with Neighbors: Mr. Gesell, Mr. Vanaker  38-41
Chapter Five Joseph’s Redefinition of Identity in the Real Order  41-45
  5.1 Joseph’s Ideal Construction  41-43
  5.2 Compromising with the Symbolic: Redefining His Identity  43-45
Chapter Six Conclusion  45-48
Acknowledgements  48-49
References  49-50

相似论文

  1. 寻求自我之旅,I561
  2. 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野人”约翰的拉康式解读,I561.074
  3. 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I565
  4. 用拉康的理论解读《妈妈走了》,I712
  5. 试论拉康的“目光”理论,B84-06
  6. 化身于操心和欲望的爱—艾丽斯·莫多克小说的后精神分析解读,I561.074
  7. 三界理论视域下的希斯克利夫,I561.074
  8. 拉康式解读《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心理困境,I561.074
  9. 身体景观下的现代性书写,I207.42
  10. 《小镇畸人》中言说主体的符号学解读,I712
  11. 当代青少年理想:结构、现状及特征,C913.5
  12.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主体精神的隐显,I566.06
  13. 女性自我的建构-《快乐的日子》的拉康式解读,I565.073
  14. Ultimate Strength Analysis of Ship Structure Based on Idealized Structural Unit Method,U661.4
  15. 媒介场中“文学事实”的通变问题研究,I0-05
  16. 田纳西·威廉斯戏剧中欲望的心理透视,I712.073
  17. 北京山区水源涵养林结构与功能耦合关系研究,S718.5
  18. 基于集料功能设计的水泥石界面性能研究,TU528
  19. 论《洛丽塔》中时间与欲望主体的辩证,I712.074
  20. 探求真实自我——用后结构主义阐释《红字》中的人物,I712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