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魔山》之“梦”话《魔山》

作 者: 王静
导 师: 徐莉华
学 校: 集美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托马斯·曼 《魔山》 精神分析 
分类号: I516.0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托马斯·曼的小说《魔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解读该小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弗氏关于性和释梦的理论在小说主人公的夜梦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说明了他在山上滞留七年,表面上是因为他疑似也患上了肺结核,实际上是潜意识中的性爱作俑。作者通过雪地迷路,并兼用性爱象征物和意识流手法对汉斯在山上的性爱生活做了一个象征性的总结。同时转向评论当时在西方社会盛行的人文主义和超人哲学这两种对立的思潮,表现出对二者均有扬弃的倾向。继而作者借用梦境的荒诞性质,将美好与邪恶并置,意在说明人性中既有美好善良,又有丑陋邪恶,并将这种认知用以对现实的理解,看到了其中的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着极强的反感和抵触情绪,二次战争的阴云聚集之中。小说的主人公从人性的两面出发,表达了自己的愿景和忧虑。运用弗洛伊德“白日梦”的理论,直接说明了作者的经历、亲朋及现实社会对《魔山》创作的影响,窥探到作者本人深层的潜意识,看到他对一战前人们精神病态的披露和二战前作者自身的迷茫及其对人类前途的忧患意识。借助《魔山》之“梦”进一步解读《魔山》不失为一种新的有价值的尝试。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1章 引言  8-12
  1.1 时代背景  8
  1.2 小说梗概  8-9
  1.3 研究现状  9-10
  1.4 研究意义  10-12
第2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2-16
  2.1 精神分析  12-13
  2.2 “”的学说  13-16
    2.2.1 梦的解析  13-14
    2.2.2 作家的“白日梦”  14-16
第3章 夜梦  16-21
  3.1 人物命运的预示  16-17
  3.2 性爱变异的展现  17-21
第4章 雪梦  21-26
  4.1 性爱的总结  21-22
  4.2 性爱与理智的争斗  22-23
  4.3 人性的窥探  23-24
  4.4 愿景与忧患  24-26
第5章 白日梦  26-32
  5.1 自身经历的融入  26
  5.2 潜意识的释放  26-28
  5.3 病态社会的洞察  28
  5.4 人文与“超人”的纠结  28-30
  5.5 战争前的茫然  30-32
第6章 结语  32-33
致谢  33-34
参考文献  34-35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5

相似论文

  1.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2. 维译本《红楼梦》俗语翻译研究,I046
  3. 苏珊·桑塔格的文学理论在《恩主》中的体现,I712.074
  4. 《红楼梦》和《玉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I106.4
  5. 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奇异的插曲》中的尼娜,I712.073
  6. 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解读菲利普·罗斯《鬼作家》,I712.074
  7. 徘徊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J905
  8. 从精神分析美学角度对二人转的阐释和思考,J825
  9. 对弗洛姆的自由困境理论探析,B84-06
  10. 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社会批判精神比较研究,I0-03
  1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I206.09
  12. 从拯救到灭亡:《伤心咖啡馆之歌》与《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认同与补偿,I712
  13. 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I521
  14. 浅析克里姆特作品背后的隐性世界,J205
  15. 等值理论视角下的文学作品翻译,I046
  16. 茨威格与施蛰存小说女性人物心理探析,I106
  17. A Psychological Reading of Tennesee Williams and His Three Women Characters,I712
  18. 英雄人物平民化,I207.42
  19. 梦窗词修辞艺术研究,I207.23
  20. 《红楼梦》死亡主题研究,I207.411
  21. 朝鲜族民间故事中“梦”故事因子研究,I207.9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