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隐含作者研究

作 者: 车文丽
导 师: 古风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隐含作者 主体 话语 真实作者 隐含读者 真实读者
分类号: I10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隐含作者”是一个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概念。从理论上看,它吸引了众多理论家的研究热情,几十年来围绕它的学术研究持续不断;从实践上看,“隐含作者”一、词频繁地出现于文学批评中,成为文学批评实践不可或缺的基本术语之一。但同时,“隐含作者”也是个问题缠身的文学概念,在隐含作者存在的必要性,隐含作者的性质、地位和功能等关键问题上,学界仍然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显然与隐含作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性不相称。本文把隐含作者置于20世纪人文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中,去考察隐含作者理论形成的必然性,并结合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来阐释隐含作者的性质。全文共五章,在全面考察前人关于“隐含作者”的研究的基础上,从主体与符号的关系角度入手,阐发文学中隐含作者主体存在的必要性和性质。其后分别从隐含作者与作者的关系、隐含作者与读者、隐含作者与话语内主体等三个方面,进一步详细阐发隐含作者理论。第一章,主要考察了前人关于“隐含作者”的研究。首先,梳理了布斯提出“隐含作者”的理论背景以及他对“隐含作者”概念的内涵的界定。其次,考察了“隐含作者”的反对者与支持者之间的争论。最后,论述了前人在“隐含作者”的性质、功能等理解上的一些分歧,如“隐含作者”与作者的关系、“隐含作者”在叙事交流中的地位、“隐含作者”的人格化性质以及“隐含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等。前人对于“隐含作者”的探讨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第二章,主要概括讨论文学中的主体问题。本章从语言与人的主体性关系角度切入,讨论文学交流过程中的主体问题。本维尼斯特对话语与主体关系的论述,为理解文学主体与文学文本关系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工具,尤其为对“隐含作者”主体的界定提供重要的启发。隐含作者就是文学话语中的“言语主体”,是文学话语中不可缺少的交流主体之一,发挥着重要的文学交流功能。第三章,着重考察了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关系。对作者在文学中的功能和地位的反思一直弥漫在20世纪前期的文学研究中,并最终以“作者死亡”论集中表达出来,这与哲学中对人的主体性的反思是密切相关的。作者的死亡并非要完全抹去作者,而是重新思考作者的复杂性。“作者死亡”论为隐含作者的诞生提供了空间。通常所使用的“作者”概念,实际上包含了两种文学主体,即真实作者和隐含作者。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此需要有明确的认识。第四章,主要讨论隐含作者在读者的文学解释行为中的作用。作品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获得正确的意义?读者如何能有效地解读作品?这些问题一直是文学中的难题。对此,有学者分别求助于三种意图来保证解释的有效,即:作者意图、读者意图和文本意图。在综合考察这三种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隐含作者主体可以作为解释有效性的保证。因为隐含作者在文学交流中起到了三个重要作用:(1)保证文学文本具有内在统一性,从而可以被有效解释;(2)保证读者能够进入作品之中,从而能够理解文学作品;(3)保证不同读者的理解之间的一致性。第五章,讨论隐含作者与文学作品内部主体之间的关系。隐含作者通常在作品中是沉默的,但隐含作者并非没有声音。作为作品的统一性力量,隐含作者的声音不仅存在,而且是最重要的声音。隐含作者的声音可以通过次文本信息、公开的评论、不同主体之间的间隙,通过叙述者或人物的话语等途径表达出来。隐含作者的声音构成了作品的基调。作品内的主体,不管是叙述者还是人物的声音都要通过隐含作者的调节才能到达读者那里。最后,本章还重点考察了隐含作者与叙述者的关系问题,即在叙事学界引起激烈争论的不可靠叙述问题。本文认为,在不可靠性的理解上,认知方法与修辞方法并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它们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认识叙事中的不可靠现象。本文以学界关于“隐含作者”的研究与争论为导向展开深入的探讨,在一些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如:(1)开拓了隐含作者研究的理论视野;(2)从符号交流角度对隐含作者做了新的界定;(3)深化了对“作者死亡”论的认识:(4)阐发了“隐含作者”与文学解释的有机关联;(5)提出了“隐含作者”声音辨识的一些方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引言  8-15
  一、中外学界关于“隐含作者”的研究现状  8-12
  二、本文的研究角度与思路  12-15
第一章 “隐含作者”概念的提出与讨论  15-33
  第一节 布斯“隐含作者”概念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15-21
  第二节 隐含作者是否必要?  21-25
  第三节 对“隐含作者”理解的分歧  25-33
第二章 文学交流中的主体  33-54
  第一节 主体与语言符号  33-41
  第二节 话语交流中的主体  41-49
  第三节 文学话语中的主体  49-54
第三章 隐含作者与作者  54-79
  第一节 作者之死  54-60
  第二节 作者死亡,谁的诞生?  60-69
  第三节 作者与隐含作者的关系  69-79
第四章 隐含作者与解释的有效性  79-114
  第一节 诉诸三种意图的有效性保证  79-100
  第二节 隐含作者作为解释有效性的保证  100-114
第五章 隐含作者与话语内主体  114-141
  第一节 聆听隐含作者的声音  114-123
  第二节 隐含作者与话语内主体的关系  123-131
  第三节 不可靠叙述  131-141
结语  141-145
参考文献  145-153
致谢  153-15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54-155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话语特征的个案分析,H319
  3.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4.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5.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6.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7.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8.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9.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0.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1. 日常交际中话语的空间性研究,H0-05
  12. 私分国有资产罪犯罪主体问题研究,D924.3
  13. 女性主义视角下《恩惠》的主题解读,I712.074
  14. 不同性别大学英语教师指令性言语行为语用研究,H319
  15. 女性主体性的征程,I561.074
  16. 农村突发公共事件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机制研究,D630
  17. 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分析,D924.3
  18. 行政规范性文件后评估制度研究,D922.1
  19.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教学探索实践与思考,G633.2
  20. 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G40
  21.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