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清末中国和幕末明治日本海外汉诗中的法国形象

作 者: 赫雪侠
导 师: 陈春香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清末中国 幕末明治日本 海外汉诗 法国形象
分类号: I0-0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清末中国人和幕末明治日本人在被迫开国的背景下走向世界,在接触和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海外汉诗,塑造了各具特色的异国形象,法国形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一切对他者的描述实际上都是对自我的言说,中日海外汉诗中的法国形象不仅展示了两国诗人对法国的认识,更是一面反观中日两国自身文化的镜子。本文试图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中日两国海外汉诗中法国形象的异同及其成因,挖掘法国形象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和文化差异。本文第一章从衣食住行、风景名胜、风俗文化、科技文教和内政外交等方面分析中日汉诗中相似的法国形象,并从认识规律、现实国情、文学体裁、文化传统等方面阐释相似法国形象的成因;第二章以“拿破仑”“埃菲尔铁塔和轻气球”“博览会和博物馆”“法国的负面形象”为主题,对中日汉诗中的相异法国形象展开论述,并分析产生相异法国形象的原因;第三章回顾中日使法外交官和留学生等法国形象塑造者回国后的命运,分析中日两国的社会现实和中日国民对法国形象及其法国文化的态度,从而比较中日国民的文化心态,并分析其成因。结尾得出结论:中日两国海外汉诗中的法国形象不但反映了东西方异质文化碰撞交流的现实,也体现了中日两国在对外意识、审美理念和文化传统上的巨大差异。直到今天,我们仍要面对异国文化的碰撞、倾听世界各国的声音,19世纪中后期走出国门的中日先行者们通过汉诗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8
ABSTRACT  8-10
引言  10-16
第一章 清末中国和幕末明治日本海外汉诗中的相似法国形象  16-46
  1.1 相似的法国形象  16-43
    1.1.1 衣食住行  16-32
    1.1.2 风景名胜  32-35
    1.1.3 风俗文化  35-40
    1.1.4 科技文教和内政外交  40-43
  1.2 生成相似法国形象的原因  43-46
第二章 清末中国和幕末明治日本海外汉诗中相异法国形象  46-77
  2.1 说不尽的拿破仑  46-57
  2.2 高空中的遥想——在埃菲尔铁塔和轻气球上  57-64
  2.3 博览会和博物馆中的感慨  64-68
  2.4 负面法国形象  68-77
第三章 自我言说——法国形象背后的中国和日本  77-90
  3.1 法国形象塑造者们的命运  77-86
    3.1.1 中日使法外交官们的命运  77-82
    3.1.2 中日官派留法学生的际遇  82-86
  3.2 法国形象背后的中日国民心态及其成因  86-90
结语  90-92
参考文献  92-96
附录1:1875-1892年清末留法学生情况统计表  96-99
附录2:1866-1874年日本幕末明治留法学生情况统计表  99-103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3-104
致谢  104-105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5-107

相似论文

  1. 中国抗战文学中的法国形象,I206.6
  2. 中日近代法律移植的比较研究,D929
  3. 辜鸿铭文化保守主义思想下对《论语》的译介与诠释,I046;I0-03
  4. 鲁迅与韩国作家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I0-03
  5. 鲁迅与玄镇健小说中新知识分子形象之比较,I0-03
  6. 怪异文心探幽,I0-03
  7. 精神的流浪与守望,I0-03
  8. 《美狄亚》与《窦娥冤》情节结构比较,I0-03
  9. 《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I0-03
  10. 明清志怪小说和18世纪英国哥特小说叙事艺术比较研究,I0-03
  11. 《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之比较研究,I0-03
  12. 《瓦尔登湖》生态思想和中国的接受,I0-03
  13. 劳伦斯与沈从文主题学比较,I0-03
  14. 华兹华斯与李白自然诗歌中修辞美学效果对比研究,I0-03
  15. 莎士比亚与赛撒尔的《暴风雨》中人物身份的后殖民对比研究,I0-03
  16. 乐黛云与中国比较文学,I0-03
  17. 《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I0-03
  18.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传记文学,I0-03
  19. 存在主义的东方化表述,I0-03
  20. 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I0-03
  21. 神话与现实的纠结,I0-03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的方法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