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眩晕症的中医证候相关因素与疗效评价临床研究

作 者: 刘红梅
导 师: 李涛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关键词: 眩晕 辨证论治 随机对照研究 相关因素 疗效评价
分类号: R74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9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眩晕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是机体对空间定位和重力关系体察能力的障碍,或者可以认为是平衡障碍在大脑皮层产生的主观反映。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主诉之一,20%-30%的人经历过眩晕,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0%以上经历过严重的眩晕,影响其日常生活。眩晕可以见于多种疾病,有2000多种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因素能导致眩晕,临床与之相关的综合征可达300多种。眩晕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有“眩冒”、“头眩”、“头风眩”、“旋运”等名称,南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眩晕”病名始正式见于中医典籍。中医在眩晕的理论和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完善和补充,逐渐形成了因风、因痰、因火、因虚等不同的病因病机理论,并创立了大量的治疗眩晕的经典方剂。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发展,为中医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在眩晕的证候研究和治疗规律研究等方面获得了新的进展。本研究基于课题组前期的证候研究和眩晕的病理生理机制,结合导师治疗眩晕的临床经验,确立了阴虚阳亢、痰浊上扰、气虚清阳不升三型辨证方法,并根据病证结合、方证对应,自拟了滋阴平肝定眩汤、化痰降逆止晕汤、益气温阳补虚汤分别用于眩晕三型的治疗。通过三个自拟方干预2周后对眩晕症状体征严重程度评分、头晕残障测量表指标的评价并对眩晕中医证候和预后相关因素及其相关性的观察,评价了自拟方对眩晕的治疗疗效,进而为眩晕综合疗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临床研究基础。本课题研究分为两部分: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1文献综述:本部分分别从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与眩晕的西医研究现状两个方面进行综述。2临床研究目的:通过中西药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中药治疗眩晕的疗效,探索眩晕中医证候和疗效的相关因素,为构建中药治疗眩晕的综合疗效评价体系提高临床研究基础。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以西药尼莫地平为对照,纳入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脑病一科门诊和病房的眩晕患者256例,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药组,例数。中药组根据辨证分为痰浊上扰、阴虚阳亢、气虚清阳不升三个亚组,分别给予化痰降逆止晕汤、滋阴平肝定眩汤、益气温阳补虚汤加减,每日一剂,早晚各服1/2剂;西药组口服尼莫地平胶囊20mg,每天三次;中西药组按照辨证分别给予中药汤剂(与中药组辨证分型、处方相同),每日一剂,分为早晚两次服用,同时给予尼莫地平20mmg,每天三次。三组疗程均为2周。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史、眩晕病因诊断、中医证候等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分别进行眩晕严重程度量表、头晕残障量表、中医症状调查表的评分,并于治疗结束1个月、3个月时进行随访,记录眩晕复发情况。以眩晕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以头晕残障测量表作为次要疗效指标进行疗效判断;进一步分析眩晕疗效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入组256例,其中轻度患者231例,重度患者25例,脱落29例,剔除42例,纳入疗效分析的病例214例。男女之比约为1:1.75。年龄范围23-95岁,平均年龄61.73±13.82岁,大致呈正态分布,40-79岁为高发年龄段,尤以60-79岁的老年人最多,40以下的青年组较少,80岁以上比例最低。在辨证分型方面,痰浊上扰型最多占47.7%,阴虚阳亢型占32.4%,气虚清阳不升型最少占19.9%。本研究涉及的病因共11种,后循环缺血、前庭周围性眩晕、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脑梗塞、非特异性头晕、神经症占前6位,是较为常见的病种。在既往史方面,合并高血压病的病例最多,接近50%,其次是合并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者。2.中医证候及相关因素分析:在不同证型中,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P=0.207);阴虚阳亢型平均年龄较痰浊上扰型和气虚清阳不升型高,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P<0.05);阴虚阳亢型合并高血压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两型(P=0.007);阴虚阳亢型后循环缺血和脑梗塞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两型,痰浊上扰型中BPPV比例远高于阴虚阳亢型和气虚清阳不升型,前庭周围性眩晕比例显著高于阴虚阳亢型,经卡方检验组间病因构成比例有显著差异(P<0.01)。痰浊上扰型的眩晕严重程度量表得分与气虚清阳不升型比较有显著差异,各证型间头晕残障量表得分无显著差异。3.三型辨证论治疗效分析:中药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和中西药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眩晕程度减分值的比较,总体比较、按证型、眩晕性质分层比较,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按病因分层,后循环缺血患者中药组优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39)。头晕残障量表减分值的比较,总体比较中药组优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5);按辨证分层,痰浊上扰证中药组优于中西药组,气虚证中药组优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1);按眩晕类别分层,头晕组间无差异,眩晕中药组优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5);按病因分层,后循环缺血患者,中药组优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P<0.05)。头晕残障量表分项减分值比较,躯体因子和社会功能因子评分三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情感因子评分中药组优于西药组(P=0.039)。证候积分比较,阴虚阳亢型和气虚型证候总积分治疗前后,组间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阴虚阳亢证眩晕和头晕症状改善明显,气虚证神疲乏力改善明显;痰浊上扰型证候积分减分值中药组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晕和恶心、呕吐、脘腹痞满等胃肠道症状改善效果较好。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时三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4.眩晕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合并既往史、证候类型、不同眩晕性质及导致眩晕的不同病因在不同疗效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有效的患者入组时眩晕程度评分较高,与无效病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眩晕疗效评价相关因素分析:眩晕程度评分减分值(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与头晕残障量表减分值(次要疗效指标)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3种证型的证候改善情况与主要疗效指标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P<0.01),其中痰浊型相关系数最高;痰浊型和阴虚型的证候改善情况与次要疗效指标有较好相关性(P<0.01),而气虚型与次要疗效指标的相关性较差(P>0.05)。结论痰浊上扰型眩晕最多,阴虚阳亢型次之,气虚清阳不升型最少。年龄与证候具有一定相关性,阴虚阳亢型的平均年龄高于痰浊上扰型和气虚清阳不升型。不同证型间病因构成比例有显著差异,阴虚阳亢型以后循环缺血和脑梗塞为主,痰浊上扰型前庭周围性眩晕比例高于其他证型,而气虚型中非特异性头晕比例远高于其他证型。中药治疗眩晕的总体疗效与尼莫地平相当,中药组对后循环缺血的眩晕程度减分优于西药组,总体比较中药组与西药组残障量表减分值有显著差异,中药组优于西药组,其中情感因子评分比较,中药组优于西药组。滋阴平肝定眩汤对眩晕和头晕症状改善明显,化痰降逆止晕汤对头晕和伴随的恶心、呕吐、脘腹痞胀等胃肠道症状改善效果较好,益气温阳补虚汤对神疲乏力疗效较好。中西药治疗均有较好的远期疗效。预后与患者眩晕程度具有一定关系,眩晕较重的相对疗效较好。眩晕程度评分减分值(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与头晕残障量表减分值(次要疗效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3种证型的证候改善情况与主要疗效指标间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痰浊型相关系数最高;痰浊型和阴虚型的证候改善情况与次要疗效指标有较好相关性,而气虚型与次要疗效指标的相关性较差。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9
Abstract  9-14
英文缩略语表  14-16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6-52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16-32
    1. 眩晕的病因病机特点  16-22
    2. 眩晕的证候相关因素研究  22-27
    3. 眩晕中医疗效相关因素研究  27-28
    4. 小结  28-29
    参考文献  29-32
  综述二 眩晕的西医研究现状  32-52
    1. 眩晕的概念、分类  32-33
    2. 眩晕的流行病学  33
    3. 眩晕的常见病因  33-34
    4. 眩晕的诊断、检查方法  34-37
    5. 眩晕的评估和分级方法  37-40
    6. 眩晕的治疗  40-45
    7. 小结  45-46
    参考文献  46-52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52-88
  前言  52
  1. 材料和方法  52-55
  2. 结果  55-75
  3. 讨论  75-85
  4. 结论  85-86
  参考文献  86-88
致谢  88-90
附录  90-94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94-98

相似论文

  1. 辨证论治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临床观察,R259
  2. 化痰降逆止晕汤治疗痰浊型眩晕的临床观察,R255.3
  3.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4. 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R249.2
  5. 年轻男男性行为人群HIV和梅毒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R512.91
  6. 2型糖尿病伴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R587.1
  7. 复发性卵巢癌的再次手术治疗与生存期的相关因素分析,R737.31
  8. 氯雷他定治疗儿童哮喘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R725.6
  9. 结直肠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656.7
  10. 梅尼埃病患者乙状窦后径路前庭神经切断术后听力状况及前庭神经的病理学研究,R764
  11. 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能力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R47
  12. 治未病于术后早期肠梗阻的应用研究,R656.7
  13. 长沙市2-4岁儿童婴幼儿龋流行情况调查及相关因素的研究,R788.1
  14. 主观视觉水平线在单侧前庭周围病变中的应用研究,R764.04
  15. 成人大肠息肉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R735.34
  16. 中低位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R735.37
  17. 偏头痛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R747.2
  18. 子宫腺肌病发病相关因素及部分痛经患者生存质量调查研究,R711.71
  19. 复发性流产妇女体质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R714.21
  20. 头孢替坦二钠治疗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692.3
  21. SARS后骨坏死非手术治疗患者7年随访研究,R681.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