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侧颅底全景解剖

作 者: 何海勇
导 师: 郭英
学 校: 中山大学
专 业: 神经外科
关键词: 颞下窝 翼腭窝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 术前模拟 颅中窝 内镜解剖 颅底 内镜经鼻入路 神经解剖 颅底外科 三维解剖 内镜扩大经鼻入路 远外侧入路 颈静脉孔 咽旁间隙 下斜坡
分类号: R3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章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翼腭窝颞下窝相关区域内镜全景解剖目的设计一个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下解剖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底的全新解剖学方法,从经上颌窦翼突入路和经耳前颞下入路两种不同入路更深入理解该区域颅底内外侧面的解剖特点,为手术提供全面的解剖学信息,并用于术前手术模拟、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拓宽经鼻和经颅两种入路的手术适应证。方法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薄层扫描,然后将DICOM格式图像数据导入3DView软件重建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底骨质、颈内动脉、颌内动脉及其终末分支等结构,并整合为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model,3D-DM),模拟经上颌窦翼突入路和经耳前颞下入路解剖翼腭窝、颞下窝及其相关区域,明确相关解剖标志并定量测量定位标志与该区域重要结构间的距离。随后分别行两种入路内镜解剖。对比解剖前3D-DM模拟与术中解剖相关测量数据;对比两种入路的暴露范围,明确各自的优势、不足以及手术适应证。结果经上颌窦翼突入路可暴露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底等结构。内镜经颞下入路在不损伤颞下颌关节和下颌神经的情况下可暴露卵圆孔下方20mm颞下窝区域以及翼腭窝上部。通过术前个体化3D-DM模拟打开上颌窦后壁时未损伤颌内动脉分支血管。可通过蝶腭孔、翼管开口、圆孔、卵圆孔等组合解剖标志互相定位。翼管、翼管开口有助于颈内动脉前膝的定位。个体化3D-DM可提供与内镜实际操作一样的视野,其相关结构的定量测量也与实际测量相符。结论经上颌窦翼突入路可直接安全暴露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底等结构。内镜经颞下入路在不损伤颞下颌关节和下颌神经的情况下可暴露卵圆孔下方20mm颞下窝区域以及翼腭窝上部结构。在个体化3D-DM的辅助下,我们可以术前了解该区域的三维结构,可立体测量相关骨质、血管间的距离,并可将这些测量数据用于指导内镜解剖。结合经上颌窦翼突入路和颞下入路两种不同的视角可以改善该区域的立体视野,更好地理解颅中窝内外侧面的神经血管关系,并有助于术中重要神经血管的保护。比较两种入路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也为分期或联合入路的选择提供有用的解剖信息。第二章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岩尖区内镜全景解剖目的运用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下经鼻入路和经颞下入路解剖岩尖区硬膜内外结构,从两种不同视角更深入理解该区域解剖特点,为手术提供全面的解剖学信息,并用于术前手术模拟、指导手术入路选择,拓宽经鼻和经颅两种入路的手术适应证。通过术前后个体化3D-DM的量化对比,评估该模型用于模拟岩尖骨窗形成中价值,优化手术计划。方法在解剖前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薄层扫描,然后将DICOM格式图像数据导入3DView软件重建颈内动脉、岩尖周围骨质等结构,并整合为个体化3D-DM,模拟经鼻蝶窦入路与翼突入路和经耳前颞下入路解剖岩尖及其相关区域,从内外侧面分别明确相关解剖标志与颈内动脉间的距离,模拟岩尖骨窗形成,磨除Day菱形区内骨质。随后分别行两种入路内镜解剖。对比术前3D-DM模拟与术中解剖相关测量数据与暴露范围,明确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将解剖后的标本行CT薄层扫描,重建术后个体化3D-DM,并与术前三维模型对比评估该模型用于术前模拟岩尖骨窗形成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结果经鼻经蝶窦入路可暴露岩尖前内侧,经鼻经翼突入路磨除蝶窦下外侧壁和翼突根部可显露岩尖后外侧。切开岩斜区硬膜可暴露桥小脑角和脑干腹内侧结构。可通过翼管开口、斜坡凹陷、颈内动脉隆起、视神经颈内动脉陷窝等组合标志来定位颈内动脉。蝶窦下壁可用于定位椎基底动脉连接处(vertebro-basilarartery junction,VBJ),具体的个体化解剖标志可通过3D-DM术前个体化明确。个体化3D-DM辅助下可通过棘孔、卵圆孔、面神经裂孔等组合标志“锁定”岩骨段ICA。通过岩浅大神经、弓状隆起、棘孔、鼓膜张肌、锤骨等组合定位标志可多方式定位内耳道口。内镜经颞下入路可暴露颅中窝结构,通过磨除Day菱形区骨质可暴露中上斜坡以及脑干后外侧面结构。个体化3D-DM可以很好地显示颅底内外侧面岩尖周围的骨性标志和颈内动脉等结构,可模拟经鼻入路和经颞下入路岩尖骨窗形成,其立体测量相关解剖标志间的距离与术中解剖测量数据行配对T检验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内镜下视觉与术前模拟所见视觉高度一致。结论个体化3D-DM可在术前准确模拟岩尖骨窗形成,可量化不同角度下骨质磨除的大小,改善内镜下骨窗设计,提高术中岩尖磨除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能提供完美的详尽的立体视角,有助于术者感知深度,对神经外科医师特别低年资医师是具有重要的培训意义和教育意义。通过术后3D-DM数据验证,有助于分析术中骨质切除的程度,也使得术前的重建、模拟更趋合理。组合解剖标志可提高术中定位内听道口、颈内动脉的准确性;个体化3D-DM可用于精确“锁定”岩骨段颈内动脉;也可协助岩尖手术入路设计。内镜经鼻入路可通过蝶窦入路和翼腭窝入路显露岩尖的前内侧和后外侧。内镜颞下锁孔入路磨除岩尖可充分显露中上斜坡结构。个体化3D-DM辅助下经鼻扩大入路、颞下入路从两个不同视角360度对岩尖区进行解剖,可全面了解岩尖区神经血管结构,大大缩短术者整合颅底内外两面解剖结构的时间;也可在术前明确解剖变异,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依据。第三章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颈静脉孔咽旁间隙内镜全景解剖目的:通过分析和比较个体化3D-DM辅助下内镜经鼻入路和内镜辅助下远外侧入路下斜坡颈静脉孔区及咽旁间隙的解剖,探讨个体化3D-DM在两种手术入路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明确两种入路各自的解剖标志、显露优势与不足,为术前计划的制定,手术入路的选择以及指导手术操作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将血管灌注后的12例头颅标本行320排螺旋CT薄层扫描,然后将DICOM格式图像资料导入3DView软件重建后颅窝骨质、椎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等结构,并整合为个体化3D-DM,模拟内镜经鼻入路和远外侧入路解剖下斜坡颈静脉孔区及咽旁间隙区域,明确相关解剖标志并定量测量解剖标志与该区域重要结构间的距离。随后分别行两种入路内镜解剖。对比术前3D-DM与术中解剖相关测量数据与暴露范围,明确各自的手术适应证。结果:个体化3D-DM可模拟手术操作,与术中所见视觉相一致。术前3D-DM立体测量与术中相关测量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个体化3D-DM可术前明确重要结构的部位、形态、走行及毗邻。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很好显示下斜坡颈静脉孔、咽旁间隙区域双侧结构,髁上沟是下斜坡最重要的定位标志,通过枕髁部骨质的磨除,可增加横径长约3.5mm垂直径长10mm的暴露范围,可方便直接进入后颅窝的椎动脉硬膜入口。通过磨除舌下神经管上方颈静脉结节骨质可多获得外侧手术通道的垂直长度达8mm,这样就可以暴露后组颅神经的远侧脑池部分。咽鼓管、翼内侧板、翼外侧板、卵圆孔、棘孔等是显露咽旁间隙最重要的解剖标志。经鼻入路可较好的显示咽旁间隙颈静脉孔前方结构,即颈内动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颈内静脉前内侧面。而远外侧入路髁旁扩展可较好地显示颈静脉孔后外侧部结构,对舌下神经、副神经、椎动脉的显露也优于腹侧经鼻入路。运用“逆向骨窗形成技术”个体化3D-DM可模拟准确设计远外侧入路骨窗,未见损伤乙状窦。内镜辅助远外侧入路可增加腹侧脑干的显露范围,也可使骨窗范围缩小。另外,个体化3D-DM辅助下均可在术中准确定位椎动脉、舌下神经管、颈静脉孔结构等。结论:1.通过经鼻和经远外侧入路的两种不同视角比较,可以改善下斜坡颈静脉孔及咽旁间隙区域的全面立体认识。通过尸颅解剖的应用可见,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技术可以实现术前模拟,提高人们的立体感知,在明确解剖结构位置、特点及变异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2.与远外侧入路相比较,内镜经鼻入路可以提供更大的下斜坡腹内侧暴露空间以及咽旁间隙前部空间;而远外侧入路对下斜坡背外侧和咽旁间隙后部的暴露更充分,内镜辅助下远外侧入路可以增加腹内侧结构暴露。3.个体化3D-DM辅助下,明确并采用组合定位标志可提高椎动脉、舌下神经管、基底动脉、颈静脉孔等重要结构的定位精准性。4.手术入路的选择应尽量避免跨重要神经血管操作,也要考虑术者的经验和强调团队的重要性。内镜颈静脉孔及咽旁间隙区域手术应审慎选择病例,切忌盲目开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8
Abstract  8-17
目录  17-18
英文缩略词表  18-19
前言  19-26
  参考文献  22-26
第一章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翼腭窝颞下窝相关区域内镜全景解剖  26-56
  引言  26
  材料与方法  26-30
  结果  30-44
  讨论  44-51
  参考文献  51-56
第二章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岩尖区内镜全景解剖  56-83
  引言  56
  材料与方法  56-58
  结果  58-72
  讨论  72-79
  参考文献  79-83
第三章 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颈静脉孔咽旁间隙内镜全景解剖  83-108
  前言  83-84
  材料与方法  84-86
  结果  86-96
  讨论  96-104
  参考文献  104-108
全文总结  108-109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9-110
致谢  110

相似论文

  1. 斜坡道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研究与开发,TP391.72
  2. 蝶窦侧方气化分度及其对内镜旁中线颅底手术入路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响:CT影像学研究,R762
  3. 基于无速度传感器的异步电机软起动器的研究,TM343
  4. 基于数字峰值电流控制的PFC电路设计,TM461
  5. 规则波作用下海堤越浪流特征的实验研究,TV139.223
  6. 规则波作用下带栅栏板海堤越浪的数值模拟,U656.2
  7. 斜坡法制备半固态过共晶铝硅合金组织性能的研究,TG249.9
  8. 一维脉冲激光雷达回波信号发生器的设计,TN958.98
  9. 斜坡式防波堤越浪过程的SPH模拟,U656.2
  10.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稠油成因及油源对比,P618.13
  11. 汶川地震区崔家油房岩质斜坡的地震响应,P642
  12. 坳陷湖盆斜坡带曲流河砂体分布与勘探目标优选,P618.13
  13. 斜坡地段矩形排水管道受力分析,U171
  14. 神经内镜经鼻颅底外科术前影像评估研究和神经内镜经鼻海绵窦区的解剖学研究,R651.11
  15. 扩大中颅底入路颈内动脉岩骨段血管搭桥术的显微解剖及动物实验研究,R322.8
  16. 多种环境下仿人机器人二足步行方法研究,TP242
  17. 地震诱发斜坡塌滑机理研究,P642.22
  18. 玄武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P588.145
  19. 延长县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气象预警研究,P694
  20. 升压型大功率LED驱动芯片的研究与设计,TM46
  21. 1.4MHz电流模高效单片同步降压型DC/DC稳压器设计,TM44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人体形态学 > 人体解剖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