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作 者: 涂佳玉
导 师: 文红梅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药学
关键词: 代谢组学 缺血性中风 通塞脉微丸 潜在生物标志物 单胺类神经递质
分类号: R2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2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缺血性中风属于现代医学脑血管疾病的范畴,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患病率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复杂,而中药治疗作用是“多成分、多靶点”的整体药效表现,但往往缺乏有效的研究方法加以证明。代谢组学作为一种系统生物学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整体研究的新方法,本课题以通塞脉微丸为对象,从整体观研究通塞脉微丸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本课题采用电凝法复制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对与缺血性中风相应的体液和组织(血液、脑组织和脑脊液)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并对脑组织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方面:一、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每组8只。通塞脉组按生药量13.2g·kg-1·d-1灌胃给药,阳性药组给予尼莫地平32mg-kg-1-d-1,模型组、假手术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7天。第7天给药后1小时断头取脑。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各组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进行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多变量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方法进行显著性统计分析。模式识别中模型组大鼠能较好地与其他三组分开。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的丙氨酸、丝氨酸、甲硫氨酸、柠檬酸、组氨酸、花生四烯酸(A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含量升高,而核糖、6-磷酸葡萄糖和肌苷的含量下降,提示脑组织中这10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些内源性物质在通塞脉组大鼠体内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而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在通塞脉组与模型组大鼠体内的含量有明显差异,说明通塞脉微丸对花生四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这两种潜在生物标志物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所以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的体内代谢物含量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提示其治疗作用可能与相关代谢通路的调节有关。二、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每组8只。通塞脉组按生药量13.2g·kg-1·d-1灌胃给药,阳性药组给予尼莫地平32mg·kg-1·d-1,模型组、假手术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7天。采集模型组、假手术组血浆和通塞脉组、阳性药组大鼠给药第1、3、7天的血浆,并对其进行分析。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中的丙酮酸、牛磺酸、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升高,而乳酸、甘油酸、氨基丙二酸、果糖、色氨酸和亮氨酸显著下降,提示血浆中这9种内源性物质为脑缺血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塞脉微丸给药使得上述内源性物质(除牛磺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结果说明通塞脉微丸可以使造模后大鼠血浆中异常变化的代谢物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三、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脑脊液代谢组学研究将大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通塞脉组和阳性药组,每组8只。通塞脉组按生药量13.2g·kg-1·d-1灌胃给药,阳性药组给予尼莫地平32mg·kg-1·d-1模型组、假手术组灌服等体积蒸馏水,连续给药7天。第7天给药后1小时取脑脊液。但与脑组织和血浆不同的是,不同组大鼠脑脊液的内源性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没太大区别,通过对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的比较发现1个有差异的化合物为木糖,通塞脉微丸干预后向假手术趋近。通塞脉组和模型组脑脊液的总离子图略有差异,但也不大,通过t检验,只鉴定出吡喃葡萄糖这一个差异化合物。因此,造模后和给予通塞脉微丸后大鼠脑脊液的成分都没有太大变化。四、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蒸馏水)、模型组(蒸馏水)、通塞脉组(生药量13.2g·kg-1·d-1),上述各组药物均用蒸馏水配置成所需浓度。给药体积为:每100g给药1mL。另外假手术组找到大脑中动脉而不电凝,每天给药2次,连续3天。第3天给药后1小时断头取脑。应用HPLC-ECD方法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中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NE、DA(?)5-HT)进行检测。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三种单胺类递质均有统计意义的差异,且含量均比假手术组高,说明脑缺血后脑组织中这三种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升高;经过通塞脉的干预后NE、DA和5-HT的含量有所降低(5-HT的差异有统计意义),并向假手术组接近,研究表明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内的神经递质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全文目录


目录  5-9
摘要  9-11
Abstract  11-13
第一章 绪论  13-24
  第一部分 代谢组学技术及其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13-18
    1 代谢组学的概念及特点  13
    2 代谢组学相关技术及新动态  13-16
    3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16-18
    4 展望  18
  第二部分 缺血性中风的发病机理  18-20
    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中风的病理认识  19
    2 缺血性脑中风病位——脑之脉络  19
    3 缺血性脑中风的病理基础的痰瘀为主  19-20
  第三部分 通塞脉微丸的研究  20-21
  参考文献  21-24
第二章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脑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24-35
  1 引言  24
  2 材料  24-25
    2.1 实验动物  24
    2.2 药物来源及制备  24
    2.3 试剂  24-25
    2.4 仪器  25
  3 实验方法  25-26
    3.1 手术及模型评分  25
    3.2 造模结果  25
    3.3 分组及给药  25
    3.4 样品采集和处理  25-26
    3.5 GC-MS分析条件  26
    3.6 统计学处理  26
  4 结果与讨论  26-34
    4.1 行为学结果  26
    4.2 PCA和PLS-DA模型拟合结果  26-27
    4.3 GC-MS分析结果  27-29
    4.4 模式识别分析  29-33
    4.5 讨论  33-34
  5 本章小结  34
  参考文献  34-35
第三章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35-47
  1 引言  35
  2 材料  35-36
    2.1 实验动物  35
    2.2 药物来源及制备  35
    2.3 试剂  35-36
    2.4 仪器  36
  3 实验方法  36-37
    3.1 手术及模型评分  36
    3.2 造模结果  36
    3.3 分组及给药  36
    3.4 样品采集和处理  36-37
    3.5 GC-MS分析条件  37
    3.6 统计学处理  37
  4 结果与讨论  37-46
    4.1 行为学结果  37
    4.2 PLS-DA模型拟合结果  37-38
    4.3 GC-MS分析结果  38-41
    4.4 模式识别分析  41-44
    4.5 差异性化合物的研究  44-45
    4.6 讨论  45-46
  5 本章小结  46
  参考文献  46-47
第四章 通塞脉微丸干预缺血性中风大鼠的脑脊液代谢组学研究  47-56
  1 引言  47
  2 材料  47-48
    2.1 实验动物  47
    2.2 药物来源及制备  47
    2.3 试剂  47-48
    2.4 仪器  48
  3 实验方法  48-49
    3.1 手术及模型评分  48
    3.2 造模结果  48
    3.3 分组及给药  48
    3.4 样品采集和处理  48-49
    3.5 GC-MS分析条件  49
    3.6 统计学处理  49
  4 结果与讨论  49-55
    4.1 行为学结果  49
    4.2 PLS-DA模型拟合结果  49-52
    4.3 GC-MS分析结果  52-54
    4.4 模式识别分析  54-55
    4.5 讨论  55
  5 本章小结  55-56
第五章 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中风大鼠的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56-64
  1 引言  56
  2 材料  56-57
    2.1 实验动物  56
    2.2 药物来源及制备  56
    2.3 试剂与仪器  56-57
  3 实验方法  57-58
    3.1 手术及模型评分  57
    3.2 造模结果  57
    3.3 分组及给药  57
    3.4 样品采集  57
    3.5 单胺类神经递质测定方法的建立及测定  57-58
  4 结果与讨论  58-63
    4.1 HPLC色谱图  58-60
    4.2 线性关系  60-61
    4.3 精密度  61
    4.4 稳定性和回收率  61-62
    4.5 各组大鼠脑组织内三种递质的含量  62
    4.6 讨论  62-63
  5 本章小结  63
  参考文献  63-64
结语  64-66
缩略词表  66-6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7-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脑梗塞血瘀证的肽组学和代谢组学初步研究,R277.7
  2. 松萝酸与依托红霉素致肝脏毒性的GC-MS代谢组学研究,R965
  3. 基于质谱的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代谢组学研究,R285
  4. 基于尿液代谢组学对胃癌诊断及转移的研究,R735.2
  5. 基于GC-MS的举重与中长跑运动员血清及尿液代谢组学研究,G822.2
  6. 非综合征性唇腭裂患者血浆和尿液的核磁共振代谢组学研究,R782.21
  7. 复方丹参滴丸干预心肌缺血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R285.5
  8. 随机森林特征选择,TP311.13
  9. 质谱代谢数据中特征选择算法的研究与应用,TP311.13
  10. 盐酸四环素与依托红霉素致肝脏毒性的代谢组学和毒理基因组学研究,R96
  11.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R743.3
  12. 肝细胞肝癌患者组织代谢物的研究,R735.7
  13. 基于UPLC-Q/TOF和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在乳腺癌步研究中的应用,R737.9
  14. 基于GC-MS的术后认知障碍老龄大鼠代谢组学研究,R749.2
  15.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R587.1
  16. 基于核磁共振的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血清代谢组学分析,R587.1
  17. 维吾尔族MODY家系成员血清代谢组学分析及营养调查研究,R587.1
  18. 乙肝病毒性肝硬化的血清代谢轮廓分析,R512.62
  19. Cocktail探针药物法评价温肾咳喘片对CYP450酶的影响及其配伍的代谢组学研究,R285
  20. 维吾尔医异常黑胆质性糖尿病病症模型代谢组学研究,R29
  21.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同中医证候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R259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