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理化性质—药效—体内外吸收评价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

作 者: 姜丽
导 师: 王玉蓉
学 校: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药制药学
关键词: 葛根素 天麻素 配伍合理性 溶解度 油水分配系数 DPPH自由基 抗凝血 抗血小板聚集 药代动力学 Caco-2细胞 吸收机制
分类号: R28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研究目的葛根和天麻近年来在中药内服治疗颈椎病中应用较多,且多配伍使用。二者的主要活性成分分别为葛根素(puerarin, Pur)和天麻素(gastrodin, Gas)。它们都具有改善微循环、扩张冠状动脉、降血压、抗氧化等药理活性。临床上二者单独使用常被用于高血压、突发性耳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颈椎病、眩晕等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两者的注射液亦常联合静注给药用于治疗上述疾病。基于葛根素和天麻素的临床应用,探讨其配伍应用的合理性及其相互影响十分必要。为此,本研究将从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理化性质、抗氧化改善微循环药效作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Caco-2细胞中的吸收机制等多层面,探讨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2研究内容与方法围绕以上研究目的,本实验拟从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溶解度油水分配系数等理化性质、清除自由基和改善微循环等药效作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方面,以二者配伍后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清除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率、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及Caco-2细胞模型表观渗透系数为指标,探讨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合理性。2.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2.1.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表观溶解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2.1.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油水分配系数采用摇瓶-HPLC法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在不同pH值正辛醇-磷酸盐缓冲体系中的油水分配系数。2.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采用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考察葛根素和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体外抗氧化能力;并测定体内外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考察葛根素和天麻素单独及配伍使用后抗凝血作用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两者合用后改善微循环的药效作用。2.3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同时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天麻苷元和内标对羟基苯乙醇(Tyr)4种成分在大鼠血浆中药物浓度的HPLC方法,并应用该法研究单独或合并静脉注射及灌胃给药葛根素、天麻素后,两者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及相互作用。以Tyr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后,上清液用N2吹干,残渣用乙腈-0.05%磷酸(20:80)复溶后,以乙腈-0.05%磷酸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Agilent ZORBAX SB-Aq C18(4.6×150mm,5μm)色谱柱分离,在250nm波长处测定葛根素,221nm处测定天麻素和内标。单独或合并给药葛根素、天麻素后,检测大鼠血浆中二者浓度,用WinNonlin5.2.1药动学软件和SPSS17.0软件分别计算各给药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单独或合并给药后葛根素、天麻素药动学过程。2.4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研究采用HPLC(?)(?)测定葛根素、天麻素在Caco-2细胞模型中转运后的含量,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研究二者单独或合并给药后在Caco-2细胞中的跨膜转运特性和吸收机制,并考察浓度、转运蛋白抑制剂对葛根素和天麻素吸收的影响。3研究结果3.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3.1.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平衡溶解度室温下,葛根素平衡溶解度为162g·L-1,天麻素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303.81g·L-1;与不同浓度天麻素配伍后,葛根素溶解度有所变化,加入1.0、1.5g·L-1天麻素后,葛根素平衡溶解度与单独葛根素组无显著性差异,而其余浓度组均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平衡浓度,最高者可为原来的5.1倍,且葛根素溶解度的增加与天麻素浓度呈线性关系,表明一定浓度的天麻素可改善葛根素溶解度。3.1.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油水分配系数(1)单用葛根素、天麻素时,测得的Log P均值分别为0.4803、-0.8573,与预测值接近(用Chem Draw Ultra6.0软件通过分子结构预测的Log P值分别为0.4826、-1.0595)。(2)葛根素油水分配系数①单用组及合用组中葛根素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为水相的介质中log P值均<1,提示葛根素的亲水性大于亲脂性,且在肠道中不易被吸收;②随着pH的升高,葛根素P值不断降低,在pH8.0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值最小,提示葛根素在胃液中脂溶性较大,可能在胃中的吸收要高于小肠;③葛根素与天麻素合用后,油水分配系数P值较单用组降低,在pH1.2-5.8范围内尤为明显,说明此时葛根素亲水性大大提高,这与本课题前述溶解度研究结果相一致。(3)天麻素油水分配系数①单用组及合用组中天麻素在不同pH磷酸盐缓冲液为水相的介质中log P值均为负数,表明天麻素的亲水性很大,这与前述天麻素溶解度结果吻合。虽然它的油水分配系数比葛根素小,但因其分子量小,在肠道中吸收仍高于葛根素;②pH对天麻素的油水分配系数并无影响,推测天麻素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无部位特异性;⑧天麻素与葛根素合用后,油水分配系数较单用组并无差异,推测葛根素并不能改变天麻素在肠道中的脂水分配情况。3.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3.2.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抗氧化作用(1)以抗坏血酸(Vc)为阳性对照,其IC50(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50%时的浓度)为0.024g·L-1,葛根素的IC5o为17.56g·L-1,虽不及Vc,但显示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天麻素在浓度为0.5-200g·L-1浓度范围内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0-1.86%,未超过50%,故无法计算IC5o,可推断其IC50值大于200g·L-1。(2)不同浓度葛根素、天麻素单独或合用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葛根素清除率随浓度增加而增大,天麻素各浓度组间清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加入天麻素后,葛根素的清除率与单独使用葛根素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即天麻素并无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也不能增加葛根素的清除能力,推测各合用组的清除率基本系葛根素产生的作用。3.2.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后改善微循环作用(1)体外APTT结果①单用葛根素低、中剂量组无抗凝血作用,高剂量组显示有抗凝血作用(P<0.01);中剂量葛根素与中剂量或高剂量天麻素合用后,均具有抗凝血作用(P<0.01)。②单用天麻素低、中剂量组无抗凝血作用,高剂量组显示有抗凝血作用(P<0.01);但天麻素低剂量组与高剂量葛根素合用后,有抗凝血作用(P<0.01);天麻素中剂量组与中剂量或高剂量葛根素合用后,均具有抗凝血作用(P<0.01)。⑧合用组中,高剂量Pur+低剂量Gas组、中剂量Pur+中剂量Gas组、高剂量Pur+中剂量Gas组、中剂量Pur+高剂量Gas组、高剂量Pur+高剂量Gas组均具有抗凝血作用(P<0.01)。④葛根素在20-40g/L、天麻素在150-300g/L剂量范围内,其APTT值均随剂量增加而延长,呈剂量依赖趋势。(2)体内APTT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除葛根素高剂量组外,其它给药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说明Pur、 Gas均有抗凝血作用;且二者合用中剂量组的抗凝血作用强于各单用组,与体外APTT的该项结果一致。(3)抗血小板聚集结果单用葛根素低、中、高剂量组间或天麻素低、中、高剂量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直观分析可知,其抗血小板聚集能力(以抑制率计),均随给药剂量增加而增大。但与单用中剂量组比较,中剂量葛根素与中剂量天麻素配伍后,其抗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有提高(P<0.05)。3.3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1)建立HPLC同时测定葛根素、天麻素体内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葛根素、天麻素分别在0.05~5.98μg/mL禾口0.101~101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0),其最低定量限分别为0.05、0.101μg/mL,检测限分别为0.0245、0.0486μg/mL,精密度、稳定性RSD均小于12%,样品提取回收率均可达80%以上,说明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可较好地应用于葛根素、天麻素同时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葛根素和天麻素联合给药后,大鼠体内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Cmax、T1/2、 Tmax、MRT)与单独给药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灌胃还是静脉注射,清除率(CL)降低,平均滞留时间(MRT)延长,相对生物利用度均有提高,尤以灌胃组显著,灌胃葛根素合用组为单用组的106倍,灌胃天麻素合用组为单用组的1.5倍。3.4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研究(1)50μg·mL-1葛根素在Caco-2细胞的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且转运速率基本恒定,表明此浓度范围内葛根素的转运为不需要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100、200μg·mL-1葛根素在Caco-2细胞的跨细胞转运呈现较强的方向性(Papp(BL→AP)/Papp(AP→BL)均大于1.5),且这种有向性可被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抑制,故认为葛根素的跨膜转运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着外排泵的作用。(2)100μg·mL-1天麻素在Caco-2细胞的跨细胞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且转运速率几乎恒定,提示天麻素的转运为不需要耗能的单纯被动转运过程。(3)葛根素和天麻素合用后,葛根素吸收量增加(Papp(AP→BL)由1.285×10-6cm/s增加至1.425×10-6cm/s),外排量减少(Papp(BL→AP)由4.539×10-6cm/s减少至3.108×10-6cm/s,P<0.05),外排比率由3.531下降至2.181,减少了38.22%,推测天麻素可发挥类似于维拉帕米或环孢素的作用,即天麻素为P-gp或MRP2抑制剂,可促进葛根素的跨膜转运,其促进程度与维拉帕米接近。4结论4.1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1)室温下,葛根素在水中的平衡溶解度为1.62g·L-1,天麻素为303.81g·L-1,按2010版药典规定,前者属于微溶范畴,后者属于易溶范畴。一定浓度的天麻素可改善葛根素溶解度,且葛根素溶解度的增加与天麻素浓度呈线性关系。(2)葛根素、天麻素单独测定时Log P均值分别为0.4803、-0.8573,均小于1,表明二者的亲水性大于亲脂性。葛根素的P值随着pH的升高而降低,表明葛根素在胃液中脂溶性较大,可能在胃中的吸收要高于小肠,而pH对天麻素的P值并无影响,表明天麻素在胃肠道中的吸收无部位特异性。在一定pH范围内,天麻素可使葛根素的亲水性提高,但葛根素并不能改变天麻素在肠道中的脂水分配情况。(3)以溶解度和油水分配系数为测定指标,从理化性质层面解释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4.2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1)葛根素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而天麻素并无此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麻素无抗氧化作用,它有可能通过其它途径(如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酶活性等)产生作用。(2)以体内外APTT、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指标,葛根素和天麻素一定剂量配伍后,其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加。(3)从体内外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层面,解释了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4.3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血浆中药代动力学研究(1)葛根素和天麻素合用后,可彼此影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增加吸收,降低清除率,延长平均滞留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2)从体内药动学角度,解释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4.4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Caco-2细胞中吸收机制研究(1)低浓度葛根素在Caco-2细胞的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为不需要耗能的被动转运过程;随着浓度升高,葛根素的跨膜转运呈现较强的方向性,且这种有向性可被维拉帕米和环孢素抑制,表明葛根素除被动扩散外,还存在着外排泵的作用,其可能为P-gp和MRP2的底物。天麻素在Caco-2细胞的跨膜转运无明显的方向性,为不需要耗能的单纯被动扩散。(2)天麻素可使葛根素吸收量增加,外排量减少,推测天麻素可发挥类似于维拉帕米或环孢素的作用,即天麻素为P-gp或MRP2抑制剂,可促进葛根素的跨膜转运,其促进程度与维拉帕米接近,而葛根素对天麻素吸收促进作用不明显。(3)天麻素(被动转运)这类吸收良好的药物,Caco-2细胞模型是一个研究药物吸收非常好的模型,而对于像葛根素这类吸收差的药物,Caco-2细胞模型只能作为体内吸收的一个定性而非定量指标。(4)从药物在体外Caco-2细胞模型中吸收机制层面,解释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应用的合理性。5创新点(1)基于葛根素和天麻素的临床应用,从两者配伍后理化性质、抗氧化改善微循环药效作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和在Caco-2细胞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等多层面探讨其配伍应用的合理性。为葛根素和天麻素在临床合用上的实践性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对探索中药成分的配伍理论有一定实践意义。(2)基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颈椎病、眩晕中医发病机制为缺氧、缺血等微循环障碍,本研究以DPPH自由基清除、体内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为指标,考察药物抗氧化及改善微循环作用,以点带面,多指标验证了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的合理性。(3)首次对葛根素和天麻素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特征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以Caco-2细胞模型为工具,研究葛根素和天麻素吸收转运机制及相互影响,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和细胞层面阐明两者吸收机制及配伍应用的合理性;从肠吸收角度,研究两种有效成分的吸收及其相互作用,有助于对中药复方成分配伍规律科学性的理解。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13
ABSTRACT  13-22
前言  22-25
技术路线  25-26
文献综述  26-59
  第一篇葛根素天麻素配伍临床应用概述  26-31
    参考文献  29-31
  第二篇 中药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思路方法简述  31-36
    参考文献  35-36
  第三篇 葛根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36-44
    参考文献  41-44
  第四篇 天麻素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44-49
    参考文献  47-49
  第五篇 Caco-2单层细胞模型用于预测药物的转运研究  49-59
    参考文献  55-59
实验部分  59-150
  第一章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理化性质研究  59-71
    第一节 葛根素和天麻素平衡溶解度测定  60-64
      1 仪器与材料  60
      2 方法  60-61
        2.1 葛根素及天麻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60
        2.2 葛根素及天麻素平衡溶解度的测定  60
        2.3 天麻素对葛根素平衡溶解度的影响  60-61
      3 结果  61-62
        3.1 葛根素、天麻素标准曲线  61
        3.2 葛根素、天麻素平衡溶解度测定  61-62
        3.3 天麻素对葛根素溶解度的影响  62
      4 小结与讨论  62-63
      参考文献  63-64
    第二节 葛根素、天麻素及二者配伍后油水分配系数测定  64-71
      1 仪器与材料  64
      2 方法  64-66
        2.1 葛根素、天麻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与确证  64-65
        2.2 葛根素、天麻素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  65-66
      3 结果  66-69
        3.1 方法学考察  66-68
        3.2 葛根素、天麻素油水分配系数  68-69
      4 小结与讨论  69-70
      参考文献  70-71
  第二章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抗氧化和改善微循环药效研究  71-86
    第一节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体外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  72-80
      1 仪器与材料  72
      2 方法  72-74
        2.1 DPPH自由基溶液线性范围考察  73
        2.2 DPPH自由基溶液稳定性的考察  73
        2.3 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反应时间的考察  73
        2.4 各成分IC_(50)测定  73-74
        2.5 不同浓度葛根素和天麻素DPPH自由基清除率相互影响  74
      3 结果  74-78
        3.1 DPPH自由基溶液线性范围考察  74-75
        3.2 DPPH自由基溶液稳定性考察  75
        3.3 样品与DPPH自由基反应时间选择  75-76
        3.4 单独葛根素、天麻素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结果  76-77
        3.5 葛根素和天麻素DPPH自由基清除率相互影响  77-78
      4 小结与讨论  78-79
      参考文献  79-80
    第二节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改善微循环作用  80-86
      1 仪器与材料  80-81
      2 方法  81-82
        2.1 抗凝血实验  81
        2.2 抗血小板聚集实验  81-82
      3 结果  82-85
        3.1 体内外抗凝药效结果  82-84
        3.2 葛根素、天麻素单用或合用体内抗血小板聚集测定  84-85
      4 小结与讨论  85
      参考文献  85-86
  第三章 葛根素和天麻素配伍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相互作用  86-121
    1 仪器与材料  86-87
    2 方法  87-89
      2.1 色谱条件  87
      2.2 对照品及内标溶液的配制  87
      2.3 标准曲线样品及质控样品的制备  87-88
      2.4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88
      2.5 检测  88
      2.6 药动学实验  88
      2.7 数据处理  88-89
    3 结果  89-115
      3.1 方法学验证  89-108
      3.2 平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和药动学参数  108-115
    4 小结与讨论  115-118
    参考文献  118-121
  第四章 基于Caco-2细胞模型研究葛根素和天麻素吸收转运机制及两者相互作用  121-146
    1 仪器与材料  122
    2 方法  122-127
      2.1 不同药液组的配制  122-123
      2.2 细胞模型的建立  123-124
      2.3 药物的跨膜双向转运试验  124-125
      2.4 细胞样品中葛根素和天麻素的HPLC分析  125-126
      2.5 数据分析  126-127
    3 结果  127-144
      3.1 葛根素和天麻素的色谱学分析方法考察  127-129
      3.2 药物在Caco-2单层细胞模型转运吸收结果  129-144
    4 小结与讨论  144-145
    参考文献  145-146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46-150
致谢  150-151
个人简历  151-152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152

相似论文

  1. 辣椒碱/环糊精体系的表征及性能研究,TQ450.1
  2. 不同类型亲水结构表面修饰聚氨酯的合成及其生物相容性研究,R318.08
  3. 吲达帕胺微孔渗透泵片的制备及质量研究,TQ463
  4. 植物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代谢影响的相关研究,R580
  5. 响应面法优化天麻中天麻素提取工艺研究,R284.1
  6. 离子液体对壳聚糖溶解性能的研究,O636.1
  7. 明胶海绵微粒化疗栓塞兔VX2肝移植瘤的药代动力学研究,R735.7
  8. 贝伐单抗-PLGA缓释微球兔眼玻璃体腔注射的药代动力学及药物分布研究,R96
  9. 应用IP-RP-HPLC法研究磷酸肌酸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代谢处置,R96
  10. 血浆中决奈达隆和活性代谢产物SR35021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及其应用,R96
  11. 葛根素微生物糖基化作用小试及固定化酶研究,R284.1
  12.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性能评价,O631.3
  13. 桑枝皮醇溶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S888.2
  14. 六神丸急性毒性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R285.5
  15. 氯屈膦酸二钠、普拉格雷以及医药中间体的合成,TQ463
  16. 白芷香豆素类成分含量测定及药代动力学研究,R285.5
  17. 葡萄藤茎中多酚物质提取及其抗氧化能力的研究,R285
  18. HPLC-MS/MS技术在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R96
  19. Ti-Ni-Nb三元系低钛侧1000℃等温载面的研究,TG132.32
  20. 氯苯与硫酸铜在亚临界水中溶解度及乙醇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度研究,O645.1
  21. 三种新型含氟抗凝血杀鼠剂的合成、表征与生效实验,TQ456.3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药学 > 中药药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