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传承及临床应用研究

作 者: 姜泉
导 师: 路志正
学 校: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专 业: 中医内科
关键词: 路志正 学术思想 传承 调理脾胃 风湿病 燥痹 临床研究
分类号: R2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3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路志正教授,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药专家。幼承家学,渊源深厚,精通中医经典,崇尚脾胃和温病学说,重视中医理论研究的继承与创新,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以脏腑经络为辨证体系的辨证论治原则,形成了“持中央,运四旁,怡情致,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系统的的调理脾胃学术思想。路老是中医风湿病(痹证、痹病)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发展湿病理论,提出“燥痹”、“产后痹”等病名,形成燥痹学说,推动风湿病学科建设。路老行医70余载,医德高尚,仁爱济世大医精诚,对其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应用意义。跟师学习三年,采用随师出诊、文献分析、医案整理、用药规律分析等信息挖掘技术,系统梳理和总结路老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的中医理论基础、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理清路老的学术脉络,传承其学术思想。在继承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基础上,立足于燥痹理论,以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试验,评价益气养阴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确立了中医药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优势地位。第一部分论研究理论研究之一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理论研究一、以脾胃为中心论的风湿病发病学术思想依据脾胃为营卫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中枢的脾胃生理功能的中医理论,从饮食劳倦所伤、六淫为患湿邪最甚、情志所伤相互为患以及药邪所伤的角度,阐述了脾胃失调是导致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脾胃失调与湿邪致痹;脾胃失调,津枯液燥,燥痹内生;气血营卫损伤致痹与妇人多发风湿;脾胃失调与相关脏腑致痹等病机新解。二、以调理脾胃为中心的治疗风湿病创新思想提出调理脾胃、平衡阴阳、扶正祛邪、上下同治、为风湿病整体治疗的治本之道,是预后的关键,确立了以调理脾胃为中心治疗风湿病创新思想。三、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临床经验总结1.通过列举脾胃与脏腑、五官清窍相关辨证的整体辨证病案,从整体思维—“诊病立足于人”、整体辨证—“持中央,运四旁”,系统梳理了导师调理脾胃临症的诊疗特色。2.通过整理近三年来侍诊路老收集的治疗风湿性疾病的316张处方,进行治法方面的总结,共有不同治法92种,与调理脾胃有关的处方占44.3%,总结归纳出健脾益气法、理脾和胃法、运脾化湿法、醒脾健运法、温脾散寒法的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五法。3.在治疗风湿病用药经验上,总结了路老第一善于从三焦分治风湿病,喜选用的开肺气以行水之上源之药;健脾气以祛生湿之源之药;利水湿以使湿从小便而去之药。第二重视脾胃、扶正气以祛邪,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健脾和胃消食之品,同时重视从食疗上调理脾胃。第三主张治痹宜通络,常用乌蛇等虫类药,青风藤等藤类药,白芥子等温经化痰药。第四喜用对药、讲究药物配伍。第五熟稔药物归经、临证遣药注重引经报使。四、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临床特色1.从湿论治类风湿关节炎,认为湿热痹阻是类风湿关节炎的核心病机,多见于活动期,病久必挟痰挟瘀,治疗应以脾胃为本,并且贯穿始终,全程顾护脾胃,“三阶梯”的健脾和胃经验用药法,注重内外合治和生活调摄。2.调和营卫治疗产后痹,认为营卫失调是本病的重要病因,调和营卫为治疗基本大法。3.健脾祛湿治疗痛风,认为脾虚湿热病机关键,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治疗大法。理论研究之二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治疗燥痹学术思想及理论创新一、燥痹命名的思路及燥痹理论创新历代古籍中均无“燥痹”病名,与本病相关之论述“燥证”,“燥病”可散见于从黄帝内经时期至清代之医著中。路老在此基础上根据燥气致痹的特点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于上世纪80年代末首次命名“燥痹”这一病名,提出脾胃失调,津枯液燥,燥痹内生,五脏皆可为燥,气阴两虚为病机核心,久成燥毒为燥痹传变关键的理论创新。并对女子以阴为本,好发燥痹进行了论述。二、调理脾胃论治燥痹的学术思想路老通过多年临床观察,积累了很多临床经验,归纳其病因病机,从脾论治燥痹,重视脾阳胃气、脾阴胃阴,兼运四旁、兼顾燥毒,以益气养阴、甘凉濡润、滋燥通络为治疗大法,疗效甚佳。三、临床治疗特色及用药经验路老认为燥痹之病,既有气虚阴伤液亏,又有痹阻不通之因。根据燥痹的病因、病机和特殊临床表现,路老临证常用益气养阴润燥、通络蠲痹润燥、清营解毒润燥、养血活血润燥之治法。处方常以补益脾气之药从健运脾气论治,以养阴之品补益脾胃之阴,以活血通络平和之品通经络以行气血津液,并注重加用清热解毒以及调理脾胃气机之品,使气血津液升降有序,以溉四旁。理论研究之三燥痹理论对干燥综合征中医病证形成的影响及现代研究进展燥痹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中医风湿病二级病名诊断,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干燥综合征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病名,现代医家认为该病隶属于燥痹范畴。201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纳入第一批中医治疗临床路径,作为中医治疗风湿病—干燥综合征的中医诊断病名。该病证的形成丰富了中医风湿病的理论内涵,在全国广泛推广,被国内同行共识并指导临床实践。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益气养阴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疗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继承路老治疗燥痹的重要学术思想,开展益气养阴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主要症状:口干的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的疗效,尤其是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较之对照组口干VAS评分下降了1.66(cm);且治疗组起效快,治疗1个月后即可见到明显改善。眼干的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的疗效,尤其是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较之对照组眼干VAS评分下降了1.64(cm);且治疗组起效快,治疗1个月后即可见到明显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乏力的改善方面,两组均有的疗效,尤其是治疗组疗效更为显著,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较之对照组乏力VAS评分多下降了1.44(cm);且治疗组起效快,治疗1个月后即可见到明显改善。2.中医症状总积分:两组均能明显降低中医症状总积分,治疗组起效快,治疗1个月后即出现明显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取得了很好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2.76%。3.免疫指标:降低IgG水平方面,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IgG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降低RF水平方面,两组均未见明显疗效。4.唾液流率、吸墨实验:在改善唾液流率、吸墨实验结果方面,两组均有疗效,从改善趋势上看,治疗组疗效更好。5.安全性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2%(1/58)、22.41%(13/58),治疗组安全性更为可靠。路氏滋燥汤可明显改善pSS患者的主要症状,同时可降低免疫指标IgG水平,证明中药可改善pSS病情,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2
ABSTRACT  12-17
前言——师承学习的重要意义及感悟  17-23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23-91
  理论研究之一 路志正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学术思想研究  25-59
    一、路老调理脾胃基本思想概述  25
    二、以脾胃为中心论的风湿病发病学术思考  25-38
      (一) 脾胃生理功能的理论依据  26-30
        1. 脾胃为营卫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6-27
        2. 脾胃为气机升降出入之中枢  27-29
        附:脾胃生理病理图解  29-30
      (二) 脾胃失调是风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30-34
        1. 脾胃失调发病,饮食劳倦所伤  30-31
        2. 脾胃失调发病,六淫为患湿邪最甚  31-32
        3. 脾胃失调,情志所伤相互为患  32-33
        4. 脾胃失调与药邪所伤  33-34
      (三) 脾胃失调与风湿病发病的病机新论  34-38
        1. 脾胃失调与湿邪致痹  34-35
        2. 脾胃失调,气血营卫损伤致痹与妇人多发风湿  35-36
        3. 脾胃失调与相关脏腑致痹  36-38
    三、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的创新思想  38-40
      (一) 调理脾胃,治本之道  38
      (二) 调理脾胃,平衡阴阳  38-39
      (三) 调理脾胃,扶正祛邪  39
      (四) 调理脾胃,上下同治  39-40
      (五) 调理脾胃,整体治疗  40
      (六) 调理脾胃,预后关键  40
    四、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临床经验总结  40-50
      (一) 临床诊疗特色  40-42
        1. 整体思维—“诊病立足于人”  40-41
        2. 整体辨证——“持中央,运四旁”  41-42
      (二) 治疗风湿病常用治法总结  42-47
        1. 处方治法总体统计  42
        2. 治法特点及善用经方  42-47
      (三) 治疗风湿病用药经验  47-50
        1. 熟读经典,从三焦分治风湿病  47-48
        2. 重视脾胃,扶正气以祛邪  48
        3. 总结规律,主张治痹宜通络  48-49
        4. 喜用对药,讲究药物配伍  49-50
        5. 熟稔药物归经,用药引经报使  50
    五、调理脾胃治疗风湿病临床特色  50-59
      (一) 从湿论治类风湿关节炎  50-53
        1. 湿热痹阻——核心病机  50-52
        2. 脾胃为本——贯穿始终  52-53
      (二) 调和营卫治疗产后痹  53-55
        1. 营卫失调重要病因  53-54
        2. 调和营卫基本大法  54-55
      (三) 健脾祛湿治疗痛风  55-59
        1. 脾虚湿热病机关键  55-56
        2. 不同病期临床表现特点  56
        3. 健脾祛湿,综合治疗为治疗大法  56-59
  理论研究之二 调理脾胃治疗燥痹学术思想形成及理论创新  59-81
    一、燥痹命名的思路及学术渊源  59-69
      (一) 燥痹古籍溯源  59-65
        1. 古籍中有关病因病机论述  60-61
        2. 历代医家发展了内经病机理论  61-62
        3. 古籍对燥病症状及脉象已有形象的描述  62-63
        4. 对燥病证候及变证的最初认识  63-64
        5. 历代医家在燥病治则治法上不断发展  64-65
      (二) 燥痹理论形成  65-69
        1. 燥痹的概念  65-66
        2. 燥痹病因病机特点  66-69
    二、调理脾胃论治燥痹的学术思想  69-74
      (一) 益气养阴为本  69-70
      (二) 重视脾阳胃气  70
      (三) 重视脾阴胃阴  70-71
      (四) 兼运四旁为法  71-72
      (五) 重视兼顾燥毒  72-74
    三、临床治疗特色及用药经验  74-81
      (一) 益气养阴润燥法  74-75
      (二) 通络蠲痹润燥法  75
      (三) 清营解毒润燥法  75
      (四) 养血活血润燥法  75
      (五) 临床常用药经验  75-81
  理论研究之三 燥痹理论对干燥综合征中医病证形成影响及现代研究进展  81-88
    一、病因病机  81-83
      (一) 脏腑失调,阴虚津枯论  81-82
      (二) 气阴不足,水津失布论  82
      (三) 燥毒为害论  82-83
      (四) 瘀血致燥论  83
    二、辨证分型及证候分布规律  83-85
      (一) 证候分布规律  84-85
      (二) 中医证候与相关免疫指标的关系  85
    三、中医治疗  85-88
      (一) 辨证论治名家经验  85-87
      (二) 针灸治疗  87-88
  参考文献  88-91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91-153
  前言  93-94
  研究方法与资料  94-101
    1. 研究内容及方案  94-99
    2. 数据管理和分析  99
    3. 特色与创新点  99-101
  结果  101-144
    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疗效指标基线比较  102-106
      1.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02-103
      1.2 疗效指标基线比较  103-106
    2. 疗效指标改变分析  106-142
      2.1 临床症状评分改变分析  106-113
      2.2 中医证候积分表各项症状评分改变分析  113-131
      2.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131-135
      2.4 实验室检查观测分析  135-142
    3. 不良反应和脱落  142-144
  讨论  144-148
    1. 研究结果的讨论  144-146
    2. 与同期研究比较  146-147
    3. 研究展望  147-148
  结论  148-150
  参考文献  150-153
师承小结  153-155
致谢  155-157
个人简历  157-161

相似论文

  1. 金源文化影响下的阿城街区建筑改造设计研究,TU984.114
  2. 新世纪高层建筑形式表现研究,TU971
  3. “便秘Ⅰ号”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脾肾两亏、湿浊内蕴型便秘的临床研究,R259
  4. 止痛促愈膏治疗新鲜肛裂的临床研究,R657.1
  5.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6.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7.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8. 极低频脉冲电磁场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研究,R683
  9.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0. 周耀庭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及三子四仙汤治疗小儿外感挟滞型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11. 周耀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R249.2
  12. 温振英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小儿腹泻病用药规律研究,R249.2
  13. 谷世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抑郁症的研究,R249.2
  14. 危北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胃肠复元法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作用的探讨,R249.2
  15. 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R249.2
  16.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R249.2
  17. 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研究,R249.2
  18. 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R249
  19.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20. 王焕禄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宣痹通络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21. 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粉刺理法方药的研究,R249.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内科 > 现代医学内科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