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仲景既病防变学术思想之研究

作 者: 袁晓琳
导 师: 马健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中医临床基础
关键词: 仲景 既病防变 学术思想 缺血中风
分类号: R2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是中医学数千年医学实践的经验的升华总结,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种思路,是中医理论体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未病先防,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既病防变,或曰既病防传,突出了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早期、有预见性地合理治疗,从而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及复发。既病防变思想既是理论层次的一种治疗原则,更是实践层面的一种医疗方法。既病防变学术思想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汉代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之中,而张仲景也无疑是将既病防变思想付诸实践者中的杰出典范。仲景及其后世的医家继承和发挥了这一学术思想,他们在此理论指导下开展的医疗实践中所取得的临床佳效,正是对这一学术思想科学性的有力佐证。该医疗思想从较高层次为诊治(包括预防)疾病提出了整体的思路和方法,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中,显示了独特的疗效和应用价值,其所蕴藏的深厚的学术内涵和合理内核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应予充分挖掘和继承。因此分析研究仲景既病防变学术思想,对发扬中医学的优势,推动中医学理论向纵深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学术界多见于对治未病思想的笼统阐述,更侧重于未病先防保健思想的阐述,而对治未病的另一重要思路——仲景“既病防变”学术思想既作为治则,同时又是治疗大法的内涵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故少见对此思想深入分析探讨,因而很有必要将这些资料汇总分析,作较为系统的整理和详明的阐述。本文欲在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研究过程中,廓清思路,尽可能全面地阐释、挖掘张仲景既病防变学术思想的内涵,揭示既病防变学术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指导价值,以冀探寻疾病传变的规律,在理论传承其学术思想基础之上,有意识地将其糅入临床诊疗实践之中,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中医学术的交流与发展,令其和谐融入时代,造福人类。论文立足于学术思想的研究,依据文献和临床,从理论分析和临床研究方面阐述了张仲景的既病防变学术思想。通过对历代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与深入探讨,论述了张仲景既病防变思想的学术渊源、学术体系及其对后世医家的深远影响,并且以当代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缺血中风的防治为例,分析了张仲景既病防变思想在当代医疗诊治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并尝试探析了现代医疗检测技术对实践该学术思想的重要作用,探求其当代应用价值。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首篇中提出的“治未病”观点,特指“既病防变”思想,是借肝病实脾为例,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依据脏腑病证的传变规律,阐明已病对未病脏腑在治疗上的预防措施,指出在治疗疾病时应注意照顾未病的脏腑,防止疾病的传变,先治或先安未病的脏腑,截断疾病的传变途径,防其蔓延为患,使疾病向痊愈方面转化。肝病实脾是预防性治疗和早期治疗的“治未病”思想,从摄生防病基础上发展到了治疗医学的预防方法,是祖国预防医学中的一大进步,使中医预防思想得以升华。仲景既病防传思想强调的关键在于:掌握脏腑传变规律和虚实异治的法则,根据疾病的现状及其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防止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此思想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早期施治、防止传变和病瘥防复。文章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详细阐述仲景既病防变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诊断方面,早期预见疾病,首先要早断疾病传变与否,掌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再根据如体质和病史等引起疾病发展变化的条件,作出早期诊断。体质作为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在人体疾病的易感性、疾病传变以及转归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中医发病学观点来看,作为反映正气盛衰特征的体质,在发病过程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正邪斗争,体内正虚邪实的格局也会不断变化,从而使体质状态出现新的改变。人体受邪发病后,疾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也与体质因素紧密相连,多随体质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态势,邪气从化、疾病演变将因体质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治疗方面,仲景在临证之时,对于来势急猛、有传变倾向之急危证,则先治危急,截断传变——辨明疾病态势,先其时治之;敏于先兆提示,早遣方为上。待病势变缓或病情平稳,乃图固本,以扶正祛邪,固护后天之本和培补先天之本相结合。不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预见的机动性都尤显关键。须医者临证随机应变,考虑周密,去伪存真,在动态之中判断疾病的未来走向。仲景在《金匮要略》首提“中风”病名,阐述了中风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以及分型治疗,对后世影响极大,本文着重论述了中风病的一种多发类型——缺血中风,阐述了仲景既病防变思想的现实意义。同时,文中引入了多种人文理念,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重人文学视角,重新审视,较全面而深入地挖掘了仲景既病防变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背景,对该思想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底蕴作出了注释,有力地说明了仲景既病防变学术思想的确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仲景既病防变学术思想是架设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纽带,体现着“防中有治,治不忘防,防治结合”的动态诊疗观。故临床面对变化多端的病情时,要用整体观,以发展的观点,连续、机动地观察疾病整个过程的发展和演变,在体察到疾病传变趋势时,早期诊治。

全文目录


摘要  8-11
ABSTRACT  11-14
前言  14-15
第一章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之学术渊源  15-19
  第一节 "治未病"的涵义  15
  第二节 治未病——"未病先防"思想寻溯  15-17
  第三节 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探源  17-19
第二章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之学术体系  19-47
  第一节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的含义  19-20
  第二节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形成、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背景  20-26
    一.社会环境  20-21
    二.思想背景  21-26
      (一) 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21-25
      (二)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25-26
  第三节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的理论依据  26-29
  第四节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应用的基本原则  29-34
    一.早期施治  29
    二.防止传变  29-31
    三.病瘥防复  31-34
    四.自愈  34
  第五节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运用举隅  34-47
    一.既病防变思想在诊断方面的预见性运用  35-41
      (一) 根据体质作出预见  35-40
        1.体质与病机的从化  36-37
        2.体质与病证的性质  37-40
      (二) 根据病史预见  40
      (三) 预见的机动性  40-41
    二.既病防变思想在治疗方面的预见性运用  41-47
      (一) 先治危急,截断传变  42-43
        1.辨明疾病态势,先其时治之  42
        2.敏于先兆提示,早遣方为上  42-43
      (二) 缓图固本,扶正祛邪  43-47
        1.固护后天之本  43-46
        2.培补先天之本  46-47
第三章 仲景既病防变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47-54
  第一节 对孙思邈的影响  47-48
  第二节 对金元医家的浸染  48-51
  第三节 对温病学派的影响  51-54
第四章 以缺血中风防治为例 阐述仲景既病防变思想的现实意义  54-69
  第一节 缺血中风的病名及涵义  54-55
    一.《伤寒杂病论》首创"中风"之病名  54-55
    二.缺血中风的提出  55
  第二节 缺血中风的治则治法研究  55-59
    一.治则  55
    二.治法  55-59
      (一) 治标之法  55-58
      (二) 治本之法  58-59
  第三节 既病防变思想对缺血中风的诊治的意义  59-69
    一.善抓先兆 防微杜渐 早期发现  60-61
      (一) 见微知著 辨别先兆症状  60-61
      (二) 警觉"小中风"  61
    二.超早诊断 结合分期 辨证施治  61-63
      (一) 急性期(1个月内)  62-63
        1.关注"超早期"(6小时以内)治疗  62
        2.急性期(6小时—1个月)治疗  62-63
      (二) 恢复期(1~6个月)  63
      (三) 后遗症期(6个月以后)  63
    三.瘥后防复 身心同调 杜绝复发  63-65
      (一) 疗基础病,除高危因素  63-64
      (二) 关照心理,防"情志复"  64
      (三) 调摄生活,防"食复"、"劳复"  64-65
    四.利用技术 尽早预测 前景可期  65-67
      (一) 四诊的延续手段  65-66
      (二) 基因多态性和基因治疗  66-67
        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中风的关联研究  66
        2.基因治疗相关展望  66-67
    五.小结  67-69
第五章 相关问题讨论与设想  69-73
结语  73-74
参考文献  74-80
附录:《医林改错·记未病以前之形状》载三十四种中风先兆症状  80-82
致谢  82-83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83

相似论文

  1.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2.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痹玉康Ⅰ号”方治疗中晚期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3.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4.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5. 周耀庭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研究,R249.2
  6. 王应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和诊治小儿外感发热独创望上腭及特色用药研究,R249.2
  7. 温振英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小儿腹泻病用药规律研究,R249.2
  8. 谷世喆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抑郁症的研究,R249.2
  9. 危北海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胃肠复元法对脓毒症肠功能障碍治疗作用的探讨,R249.2
  10. 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R249.2
  11. 周乃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益气法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R249.2
  12. 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研究,R249.2
  13. 柯微君辨治血液病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ITP用药规律研究,R249
  14. 何干之学术思想研究,D092
  15. 郁仁存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与益气活血解毒方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R249
  16. 王焕禄老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宣痹通络汤治疗湿热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R259
  17. 陈彤云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粉刺理法方药的研究,R249.2
  18. 张明雪教授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研究,R249
  19. 李泰棻学术思想研究,K092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肿瘤病防治的应用,R273
  21. 明清时期灸法的学术特色研究,R245.8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基础理论 > 伤寒、金匮(伤寒杂病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