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作 者: 张迎秋
导 师: 线薇微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态学
关键词: 长江口 鱼类群落 环境影响
分类号: S93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9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根据2004—2011年长江口近海鱼类资源调查数据,探讨2004-2007、2009-2010、2011年三个时间段长江口鱼类群落的结构特征,运用群落生态学分析方法量化鱼类群聚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与长江口八十年代及1998—2002年历史资料对比分析,探讨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鱼类群落的变异特征,解析长江口鱼类群聚结构对河口来水来沙变化的响应机制。2004年和2007年春季航次共捕获鱼类生物9目25科36种,其中带鱼(Trichiuruslepturus)、黄鲫(Setipinna taty)、鳀(Engraulis japonic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鲐(Scomber japonicus)为优势种。2004—2007长江口近海鱼类存在4个生物群聚:以鲐(Scomber japonicus)为特征种的南部高温型、以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为优势种的南部低温型、以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为代表的北部高温型和以黄鲫(Setipinna taty)占绝对优势的北部低温型。影响2004—2007长江口海域鱼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底层总磷、表层悬浮体含量、底层盐度和表层温度。其中,水深、盐度和悬浮体含量驱动鱼类群聚空间变异,温度驱动了时间变异。与1999—2001年相比较,2004—2007年长江口鱼类群落变异显著,鱼类资源种类数量和生物量减少,优势种亦发生演替;水深、盐度、温度变异对鱼类群聚分布保持影响力,水域悬浮体含量成为鱼类群聚空间变异重要驱动因素。2009年和2010年春季共捕获鱼类12目30科42种,主要优势种是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黄鲫(Setipinnataty)和银鲳(Pampus argenteus)。2009年与2010年长江入海径流和泥沙变化带来的河口环境响应,驱动了河口近海鱼类群聚结构变异。2009年春季受底层盐度、表层总磷和叶绿素梯度限制,长江口鱼类群落形成4个群聚类型:(1)以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和刀鲚(Coilia nasus)为指示种,河口种类聚居的近岸水域;(2)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指示种,底层鱼类集中分布的外海水域;(3)以单指虎鲉(Minous monodactylus)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为指示种,上层鱼类栖息的中部水域,初级生产力水平最高;(4)鳀(Engraulis japonicus)分布区,表层盐度最高中部偏南水域。2010年入海径流和泥沙量的增加,河口鱼类群聚从营养和盐度限制转为悬浮体含量空间限制,形成3个群聚单元:(1)以黄鲫(Setipinna taty)和粗蜂鲉(Vespicula trachinoides)为指示种,盐度最低悬浮体含量最高的北部近岸区,河口鱼类聚居地;(2)以银鲳(Pampus argenteus)和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指示种,盐度较高、表层悬浮体含量较高的北部远岸区,上层鱼类栖息场所;(3)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指示种,水深、盐度和初级生产力都最高的南部水域,底层鱼类和游泳鱼类主要分布区。2011年春季航次共捕获鱼类9目25科36种,优势种是凤鲚(Coilia myst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群落分布主要受表层盐度和底层温度影响,形成3个群聚分区:(1)以凤鲚(Coilia mystus)为指示种,水温和盐度最低,悬浮体和营养盐含量较高的的近岸区;(2)以粗蜂鲉(Vespicula trachinoides)为指示种,中等盐度、温度,pH和底层化学耗氧量较高的北部远岸区;(3)以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为指示种,水温和盐度较高的南部远岸区。2011年秋季共捕获鱼类9目29科43种,优势种是带鱼(Trichiuruslepturu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usargenteus)和黄鲫(Setipinna taty)。主要受水深、底层总磷和底层温度影响,形成三个群聚分区。三个群聚分区分别是:(1)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指示种,水深最浅,盐度较低,营养盐和悬浮体含量较高的北部近岸区;(2)以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为指示种,中等水深、盐度,较高pH和底层化学耗氧量的中部近海区;(3)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为指示种,水深和盐度都最高的南部近海区。与八十年代和21世纪初相比,2011年鱼类群落发生显著变异,主要表现为鱼类种类数量减少、优势种明显更替、资源量显著下降,尤其以秋季长江口鱼类群落变化更为剧烈。长江口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并影响长江口鱼类群落时空变异。春季,1986、2001和2011年间鱼类群落差异显著,底层悬浮体、底层溶解氧和底层pH是影响鱼类群落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底层悬浮体和底层溶解氧共同驱动了时间变异,底层pH与底层温度共同驱动了空间变异。秋季,水温、底层悬浮体和叶绿素a是影响1985、2000和2011年鱼类群落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

全文目录


致谢  4-5
摘要  5-7
Abstract  7-14
1 绪论  14-25
  1.1 河口及其近海生态与环境  14-15
  1.2 长江口近海生态环境特征  15-17
    1.2.1 盐度和水温  15-16
    1.2.2 溶解氧和COD  16
    1.2.3 氮磷营养盐  16-17
    1.2.4 悬浮体环境  17
    1.2.5 初级生产力  17
  1.3 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研究概况  17-19
    1.3.1 鱼类生态类型  18
    1.3.2 长江口邻近海域鱼类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18-19
    1.3.3 长江口邻近海域鱼类资源量和多样性变化  19
  1.4 环境因子对河口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机制  19-21
    1.4.1 温度和盐度  20
    1.4.2 水深  20
    1.4.3 溶解氧  20-21
    1.4.4 悬浮物和浑浊度  21
    1.4.5 酸碱度(pH)和有毒物质的影响机制  21
  1.5 人类活动对长江口近海生态环境和鱼类群落的影响  21-23
    1.5.1 污染和富营养化  22
    1.5.2 过度捕捞  22-23
    1.5.3 大型水利工程  23
  1.6 研究意义  23-25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5-30
  2.1 调查海域和调查方法  25-26
    2.1.1 调查海域  25
    2.1.2 调查方法  25-26
  2.2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26-30
    2.2.1 数据来源  26
    2.2.2 鱼类群落结构分析  26-28
    2.2.3 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28-30
3 2004-2007 年春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30-45
  3.1 鱼类群落特征  30-37
    3.1.1 物种组成  30-32
    3.1.2 优势种  32-33
    3.1.3 鱼类资源量和空间分布  33-34
    3.1.4 群落多样性  34-37
    3.1.5 群落结构比较  37
  3.2 环境影响分析  37-42
    3.2.1 群聚结构  37-39
    3.2.2 群聚环境特征  39-40
    3.2.3 环境影响分析  40-42
  3.3 讨论  42-45
    3.3.1 物种组成和优势种  42
    3.3.2 群聚结构  42-43
    3.3.3 环境因素  43-45
4 2009-2010 年春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45-70
  4.1 鱼类群落结构  45-52
    4.1.1 物种组成  45-47
    4.1.2 优势种  47-48
    4.1.3 鱼类资源量和空间分布  48-49
    4.1.4 群落多样性  49-51
    4.1.5 群落结构  51-52
  4.2 2009-2010 年春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52-65
    4.2.1 2009 年春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分析  52-58
    4.2.2 2010 年春季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58-65
  4.3 讨论  65-70
    4.3.1 2009 年与 2010 年长江口来水来沙特征  65-66
    4.3.2 2009 年与 2010 年环境变异  66-68
    4.3.3 群落多样性和资源量变化  68
    4.3.4 群聚结构变化  68-70
5 2011 年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70-94
  5.1 春季鱼类群落环境影响  70-77
    5.1.1 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70
    5.1.2 鱼类资源量  70-71
    5.1.3 群聚结构  71-74
    5.1.4 环境影响分析  74-77
    5.1.5 群聚分区环境特征  77
  5.2 2011 年秋季鱼类群落环境影响分析  77-91
    5.2.1 物种组成和多样性  77-78
    5.2.2 鱼类资源量  78-79
    5.2.3 群聚结构  79-83
    5.2.4 环境影响分析  83-85
    5.2.5 群聚分区环境特征  85-86
    5.2.6 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分析  86-91
  5.3 讨论  91-94
    5.3.1 2011 年长江口鱼类群聚结构  91-92
    5.3.2 人类活动对长时间尺度长江口鱼类群落变异的影响  92-94
参考文献  94-99
作者简历  99-101
待发表文章  101

相似论文

  1.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2.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3. 公路环境影响公众参与评价量化模型研究,U41
  4. 建筑工程生命周期人体健康损害评价体系研究,R131
  5. 洛阳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研究,X171
  6. 山仔水库沉积物蓝藻复苏环境影响因子研究,X524
  7.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中的“回应机制”研究,X820.3
  8.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实施现状的考察分析,X820.3
  9. 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环境性能分析,X799.1
  10. 关中城镇家庭文化消费的比较分析,C913.1
  11. 基于VGIS系统的煤炭矿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模拟,X831
  1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水环境质量评价和预测系统研究,X824
  13. TB社会保障住房项目综合评估研究,F293.3
  1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X-01
  15. 长江口中国花鲈的食性及分子生物学在食性分析上的应用,S917.4
  16. 建设项目环评信息公开问题研究,X820.3
  17. 近40年来长江水沙变化背景下的长江口海岸线演变,P737.1
  18. 基于SD-ECC的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U12
  19. 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足迹评价研究,F301
  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F301.2
  21. 基于格网单元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应用,F30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资源 > 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估 > 鱼类资源调查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