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研究及程序开发
作 者: 马春梅
导 师: 宦秉炼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安全技术及工程
关键词: 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安全熵 耗散结构 混乱程度 斜井串车提升 计算机辅助系统
分类号: TD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的矿山行业发展迅速,大量资源正被开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矿山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运输。目前,在中、小型矿山斜井提升方式中,使用最广泛的提升方式为串车提升,其优点是设备简单、投资少,但由于开采环境复杂,有关数据显示,串车提升事故已成为矿山主要事故之一,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传统的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方法,如模糊综合评价等,反映的都是人们对体系认识的混乱程度,不能很好反应系统的客观情况,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引入安全熵理论并应用到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分析体系,确定系统自身的混乱程度。安全熵模型是建立在系统耗散结构基础上的,本文首先论证了斜井串车提升系统是以耗散结构形式存在的,然后对系统进行安全熵影响因素分析,确定安全熵模型指标体系,建立了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模型。安全熵求解的关键是确定系统安全度,本文给出通过打分制的安全检查表确定系统的安全度,从而求出系统安全熵值。由于熵值不能直观反映出系统的混乱程度,本文给出了确定体系混乱程度等级标准。在安全熵模型求解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计算,给操作人员带来了一定不便,因此,本文应用C sharp(又被简称为“C#”)作为开发工具,结合SQL Server2005开发了《斜井串车提升安全熵分析计算机辅助系统》,实现了对斜井串车系统安全熵分析的自动化、智能化。为了更好理解安全熵及验证软件的实用性,本文引入工程实例,求出了其斜井串车提升系统的安全熵并确定了状态,它可以作为管理者对斜井串车提升系统状态认识的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可以推广到相似的矿山斜井串车提升系统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一章 绪论 9-18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9-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5 1.2.1 国内外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11-12 1.2.2 熵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5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7 1.3.1 研究内容 15-16 1.3.2 技术路线 16-17 1.4 小结 17-18 第二章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模型研究 18-34 2.1 安全熵概述 18-19 2.1.1 安全熵定义 18 2.1.2 安全熵模型 18-19 2.2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耗散结构论证分析 19-23 2.2.1 耗散结构内涵 19-20 2.2.2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 20-21 2.2.3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的耗散结构论证分析 21-23 2.3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与耗散结构关系 23-25 2.4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模型建立 25-27 2.4.1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影响因素分析 25-26 2.4.2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模型指标体系确定 26-27 2.4.3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模型建立 27 2.5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模型求解 27-33 2.5.1 指标权重确定 27-31 2.5.2 安全度确定 31-32 2.5.3 安全熵确定 32 2.5.4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混乱等级的确定 32-33 2.6 小结 33-34 第三章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程序设计 34-42 3.1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辅助系统设计工具 34-35 3.1.1 安全熵辅助系统前台工具介绍 34-35 3.1.2 安全熵辅助系统后台工具介绍 35 3.2 辅助系统总体设计 35-37 3.2.1 系统需求分析 35-36 3.2.2 斜井串车提升安全熵分析辅助系统模块设计 36-37 3.3 系统数据库设计 37-40 3.3.1 数据表概要说明 37 3.3.2 数据表的结构 37-40 3.4 程序数据处理流程 40-41 3.5 小结 41-42 第四章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安全熵分析智能化实现 42-55 4.1 登录及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42-44 4.2 指标权重维护 44-48 4.3 数据采集卡 48-49 4.4 数据的录入 49-52 4.5 安全熵分析 52 4.6 帮助 52-54 4.7 小结 54-55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5-68 5.1 工程地质概况 55-56 5.2 矿床特征 56-57 5.3 矿区开采技术条件 57 5.3.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57 5.3.2 矿区工程地质条件 57 5.3.3 矿区环境地质条件 57 5.4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技术条件 57-60 5.5 安全熵求解 60-67 5.6 小结 67-68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8-70 6.1 结论 68 6.2 展望 68-70 致谢 70-71 参考文献 71-75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5-76 附录B 部分程序源代码 76-98 B.1 与数据库有关的基本操作类 76-78 B.2 主窗体代码 78-80 B.3 数据处理过程代码 80-91 B.4 权重计算代码 91-98 B.5 钢丝绳帮助部分代码 98
|
相似论文
- 数学、耗散结构及混沌中的“系统”与“非系统”差异研究,O415.5
- 云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的构建及优化研究,F326.6
- 基于耗散结构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运行机制及有序性评价研究,F832;G322
- 金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研究,F830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经济系统演化机制研究,F127
-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广义BOT融资模式研究,F283
- 首钢结构调整对能耗影响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与应用,F426.31
- 林分空间结构优化计算机辅助系统研究,S718.5
-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桂林漓江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F224
- 中日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建设比较研究,F427
- 耗散结构理论角度的中医人体生命信息现象,R2-03
- 耗散结构理论中的自组织行为,O415.3
- 玻璃钢船艇报价技术与系统研究,F426.474
- 基于耗散理论的三维流体空间网站系统中生命绵延性研究,TP393.092
- 复杂产品开发过程中的知识创造研究,F272
- 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模式的构建研究,F284
- 河北省天桂山地区喀斯特地貌形成演化,P931.5
- 耗散结构理论视野下的中学化学生成性教学,G633.8
-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的研究,G633.6
- 小型露天采石场安全现状评价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X936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矿业工程 > 矿山运输与设备 > 斜井运输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