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作 者: 刘家强
导 师: 袁继超
学 校: 四川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玉米 田间配置 群体结构 产量
分类号: S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玉米群体内通风透光等条件变差,光能利用率下降。所以,如何改良玉米冠层结构,优化群体内通风透光条件就成为如今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本试验于2010年在四川雅安、射洪和双流进行。以正红6号为试验材料,在37480株/hm2(B1)、48725株/hm2(B2)和59970株/hm2(B3)3个密度下,设置穴留单株和双株、等行距(1.0m+1.0m)和宽窄行(1.5m+0.5m)4个配置,研究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结构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3试验点产量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提高,高密度(B3)分别比中密度(B2)和低密度(B1)平均增产11.4%和24.8%;在不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下,单株栽培产量均高于双株栽培,3试点3密度2行距配置平均产量单株较双株增产5.3%;行距配置与种植密度和试验地点间存在一定的互作效应,在低密度(B1)下,等行距较宽窄行增产,特别是射洪和双流点,2试点平均增产9.0%,而在高密度(B3)下,等行与宽窄行产量差距缩小,3试点2种穴留苗平均增产2.4%,其中雅安点和双流点单株宽窄行栽培产量略高于等行距,双株等行距栽培产量高于宽窄行,而射洪点以单株等行距栽培产量最高,其余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影响显著,3试点均表现为伴随着密度增加,穗长变短,秃尖变长,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变小,单株产量降低;行距和单双株配置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相对较小。2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植株性状的影响株高和穗位高在不同处理间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高密度(B3)>中密度(B2)>低密度(B1),宽窄行高于等行距,单株高于双株。3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小气候的影响冠层日均温度在3种密度下均表现为:冠窄>冠等>冠宽,宽窄行均值>等行;穗位层日均温度在B1和B2密度下表现为:穗等>穗窄>穗宽,等行>宽窄行均值;B3密度下表现为:穗窄>穗等>穗宽,宽窄行均值>等行。冠层日均湿度在3种密度下均表现为:冠窄>冠等>冠宽,B1密度下宽窄行均值>等行,B2和B3密度则相反;穗位层日均湿度在3种密度下均表现为:穗宽>穗等>穗窄,等行>宽窄行均值。冠层和穗位层日均风速在3种密度下均表现为:宽行>等行>窄行;白天风速B1密度下等行距>宽窄行均值,B2和B3密度则相反。土壤热通量从下午4点到次日下午1点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随着密度的增大土壤热通量逐渐减小,3种密度下土壤热通量均是等行>窄行。4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内光分布的影响总PAR截获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逐渐增高,随着行距的增大逐渐减小。上层PAR截获率随着密度的增大逐渐增高,窄行>等行>宽行,而下层则相反。雅安、射洪和双流3点3种密度下,穗位层的PAR截获率均是等行距>宽窄行均值,表明等行距有利于增加穗位层对光照的吸收。总LAI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同密度下不同田间配置之间LAI差异较小;各层次之间LAI均是窄行>等行>宽行;3试点3种密度下穗位层LAI大多为等行距>宽窄行均值。5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则相反;单株配置更有利于玉米群体干物质量的积累;总体看,B1密度下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等行距>宽窄行,而B3密度下则表现为:宽窄行>等行距;拔节期到吐丝期NAR和RGR有低密度大于高密度;NAR宽窄行大于等行距、单株大于双株,RGR则表现相反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要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首先要选择较高群体密度,高密度是玉米产量高产的基础;其次,在高密度下,应采用合理田间配置,充分发挥个体发育潜力,使群体和个体得到协调发展,从而保证高产和稳产。结合高产和稳产两方面因素,本试验条件下红6号以59970株/hm2,等行距单株栽培(A1C1)配置为高产稳产最佳配置。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1 选题依据  11-17
  1.1 目的意义  11-12
  1.2 相关研究背景  12-17
    1.2.1 玉米种植密度研究  12
    1.2.2 玉米田间配置研究  12-14
      1.2.2.1 单双株配置  12-13
      1.2.2.2 宽窄行配置  13-14
    1.2.3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  14-16
      1.2.3.1 田间小气候影响  14
      1.2.3.2 玉米群体中光分布特征  14-15
      1.2.3.3 玉米农艺性状影响  15-16
    1.2.4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16-17
2 试验方案  17-19
  2.1 供试材料  17
  2.2 试验设计  17
  2.3 主要栽培管理措施  17-18
  2.4 调查测定项目和方法  18-19
    2.4.1 干物质积累量  18
    2.4.2 叶面积指数(LAI)  18
    2.4.3 群体光分布  18
    2.4.4 田间小气候  18-19
    2.4.5 产量及其构成  19
  2.5 数据统计  19
3 结果与分析  19-50
  3.1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19-28
    3.1.1 温度  19-21
    3.1.2 湿度  21-23
    3.1.3 风速  23-25
    3.1.4 土壤热通量  25-26
    3.1.5 玉米群体光分布  26-28
      3.1.5.1 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率  26-28
  3.2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8-38
    3.2.1 叶面积指数  28-32
      3.2.1.1 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  28-30
      3.2.1.2 灌浆期不同层次叶面积指数  30-32
    3.2.2 单株干物质积累动态  32-36
    3.2.3 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  36-38
  3.3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株高和穗位高的影响  38-41
  3.4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1-50
    3.4.1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1-45
    3.4.2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5-50
4 讨论  50-55
  4.1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群体小气候的影响  50-52
  4.2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52-53
  4.3 种植密度和田间配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53-55
5 主要结论  55-56
参考文献  56-67
致谢  67-69
攻读硕士期间所获主要奖项  69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学生干部经历  69-70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社会工作  70

相似论文

  1. 玉米秸秆层燃特性的试验研究,TK16
  2.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3.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4.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5.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6.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的影响,S513
  7. ABA和H2O2对干旱高温复合胁迫诱导的玉米sHSPs和抗氧化防护酶的作用,S513
  8.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9.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10.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11. 玉米秸秆发酵基质混合配比对盆栽牡丹理化性状的影响,S685.11
  12.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13.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14.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5.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16.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17. 玉米挥发性物质提取方法优化设计与应用,S513
  18.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19.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20.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21.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