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行距配置和多效唑化控对冬小麦群体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作 者: 李振丽
导 师: 李雁鸣; 李瑞奇
学 校: 河北农业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冬小麦 行距配置 多效唑化控 群体质量 产量
分类号: S512.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为明确行距配置多效唑化控冬小麦群体质量、个体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构建更为完善的河北省高产、超高产小麦栽培技术体系,于2011-2012年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田间试验。试验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行距配置,设3个水平,分别为:15cm等行距、12.5cm+12.5cm+20cm(即三密一稀种植模式)和12cm等行距;副区为多效唑化控,设3个水平,分别为:对照、起身期化控、拔节期化控。研究结果表明,行距配置与多效唑化控处理对各性状指标的互作效应一般不显著,行距配置和多效唑化控2个因素的主效应如下:1.不同行距配置各时期的群体总茎数、总成穗率、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以及群体次生根条数基本上均以15cm等行距最高,三密一稀和12cm等行距处理水平相当。喷施多效唑处理的小麦分蘖成穗率、群体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明显提高,并且以拔节期喷施多效唑的效果更显著。喷施多效唑对小麦成熟期群体次生根条数的影响不显著。2.对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以及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分析表明,旗叶净光合速率与SPAD值、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小麦顶部叶片的叶基角、开张角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15cm等行距的小麦冠层叶片的开张角和披垂度较小,株型较为紧凑。不同行距配置的旗叶净光合速率以及各参数均以15cm等行距和三密一稀优于12cm等行距。不同化控处理比较,拔节期多效唑化控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旗叶SPAD值显著提高,而对顶部叶片其他光合参数的影响不显著。3.不同行距配置的小麦茎秆质量和抗倒性能表现为,株高、茎秆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基本上以15cm等行距的最低,12cm等行距的最高。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单位长度干重、茎秆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则有相反趋势。起身期和拔节期喷施多效唑的小麦株高、茎秆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显著降低,基部节间粗度、秆壁厚度、机械强度有所增加,抗倒伏指数显著增大。抗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茎秆机械强度、第1、2节间单位长度干重、第2节间秆壁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第2、第3节间粗度和第3节间秆壁厚度呈不显著正相关。4.3种行距配置的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以15cm等行距的最高,三密一稀的其次,12cm等行距的最低。其中,3种行距配置的每公顷穗数差异不显著;15cm等行距的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显著高于12cm等行距的,15cm等行距的穗粒数和籽粒产量也显著高于三密一稀的。起身期和拔节期多效唑化控处理的每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均高于对照,但只有拔节期化控与对照的差异显著。相反,起身期和拔节期化控处理的穗粒数均低于对照,同样,也只有拔节期化控与对照的差异显著。产量构成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3个化控水平的籽粒产量表现为对照<起身期化控<拔节期化控,其中拔节期化控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起身期化控和对照,而起身期化控处理与对照的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这表明,拔节期喷施多效唑更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但要注意其对穗粒数减少的不利影响,以寻求最有利于产量提高的产量构成因素组合。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在河北省小麦高产、超高产栽培中,15cm等行距配合起身期或拔节期化控,不仅改善小麦的个体性状,构建合理株型,而且有利于群体总茎数和叶面积的良好发展,改善群体的光合性能和光合物质生产。同时也能够协调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关系,实现产量构成因素的合理组合,为实现小麦高产和超高产提供了良好的栽培管理措施。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3.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4.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5.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6.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7.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8.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9.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0.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1.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12.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3. 江苏省武进区机插水稻高产技术集成与推广,S511
  14. 江淮历代小麦主栽品种生产力与氮肥效率的比较研究,S512.1
  15. 不同播种方式下播期与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2.1
  16.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S512.1
  17. 氮肥施用时期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品质调控研究,S512.1
  18. 基于HJ卫星混合像元分解的水稻生长监测技术研究,S511
  19. 水稻冠层辐射传输特征和光能利用研究,S511
  20. 栽培方式及株行距配置对超级稻宁粳3号产量形成和群体均衡性的影响,S511.22
  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冬小麦根系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关系的研究,S512.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冬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