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黑龙江省冬小麦雪腐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综合防治

作 者: 代丽婷
导 师: 张艳菊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冬小麦雪腐病 雪腐格氏霉 生物学特性 抗病性 药剂防治
分类号: S435.121.4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随着冬小麦在黑龙江省种植面积的扩大,一些植物病害也随之发生,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雪腐病就是危害冬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在冬末春初,冬小麦刚返青时,积雪较多的地区由于雪腐病的发生,造成麦苗成条成块枯萎,直接影响产量。雪腐病是由多种耐低温的病原菌侵染引起、为害小麦幼苗、导致苗腐的一类病害。在黑龙江省有关雪腐病发生的分布与危害程度、病原菌的种类、生物学特性抗病性鉴定方法、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及有效防治措施迄今为止尚未有全面系统的报道。因此针对黑龙江省冬小麦雪腐病的分布、种类与危害程度进行系统调查,进而对雪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及药剂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黑龙江省冬小麦雪腐病的有效控制及冬小麦在黑龙江省的大面积推广具有重要意义。(1)根据病菌形态特征和致病性分析,将2011年和2012年4月在黑龙江省9个地区采集的冬小麦病害鉴定为无性菌类的雪腐格氏霉Gerlachia nivalis (Ces. ex Sacc.)W.Gams etE.Mull侵染引起的红色雪腐病,从2007年黑龙江开始正式推广种植“东农冬麦1号”以来,这是在该品种上首次发现此病害。(2)病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适宜pH为7,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牛肉膏;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min。病原菌产孢最适温度为15℃,最适pH为7,最佳碳源为麦芽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缺N、C比缺Mg、Fe、K、P元素对病原菌的生长影响大。(3)采用正交设计,对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于冬小麦1叶期,以浓度为105个孢子·mL-1雪腐病菌采用喷雾法进行接种,为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最适宜的方法。(4)利用筛选的鉴定方法,采用9株雪腐病菌对8份冬小麦材料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8份冬小麦材料中,“冬麦1号”抗病性最强,对菌株Gn-rh2免疫,对其他8个菌株均表现为抗病;抗病性最弱的为品系377;其他品系的抗病性介于两者之间。9个菌株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菌株Gn-rh4毒力最强,Gn-rh2毒力最弱。“冬麦1号”、377、607和608被初步认定可以作为筛选冬小麦雪腐病菌致病性分化鉴别寄主的备选材料。(5)13种杀菌剂中,以70%噁霉灵WP的室内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2.88mg·L-1,孢子萌发抑制率为65.4%;12.5%腈菌唑EC次之,EC50为4.62mg·L-1;50%多菌灵WP效果最差,EC50为2614.00mg·L-1。盆栽试验中,60mg·L-1的50%腐霉利WP效果最好,相对防效达到95.7%;其次是20mg·L-1的50%腐霉利WP和10mg·L-1的12.5%腈菌唑EC。(6)对2011年黑龙江省10个地区的冬小麦种子带菌情况鉴定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链格孢属和青霉属,种子外部和内部分离出的真菌经过鉴定后没有发现雪腐病菌,说明2011年这10个地区冬小麦种子携带雪腐病菌的可能性不大。

全文目录


摘要  10-11
Abstract  11-13
1 引言  13-25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4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3
    1.2.1 冬麦北移的重要性  14
    1.2.2 雪腐病的种类  14-15
    1.2.3 红色雪腐病的概况  15-18
    1.2.4 灰色雪腐病的概况  18-20
    1.2.5 其他雪腐病的概况  20
    1.2.6 防治方法  20-23
  1.3 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  23-25
2 材料和方法  25-31
  2.1 病原菌鉴定  25-26
    2.1.1 病原菌的采集、分离与纯化  25
    2.1.2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  25-26
    2.1.3 分离菌致病力的测定  26
  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6-27
    2.2.1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6
    2.2.2 病原菌致死温度的测定  26
    2.2.3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6
    2.2.4 pH 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6
    2.2.5 营养成分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6-27
    2.2.6 矿质营养元素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27
  2.3 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筛选  27-28
    2.3.1 供试菌株  27
    2.3.2 试验设计方案  27
    2.3.3 冬小麦苗培养  27
    2.3.4 接种方法  27-28
    2.3.5 病情统计方法  28
  2.4 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  28
  2.5 室内药剂筛选  28-29
    2.5.1 供试菌株  28
    2.5.2 供试药剂  28-29
    2.5.3 药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9
    2.5.4 药剂对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的测定  29
  2.6 盆栽药剂筛选  29-30
    2.6.1 供试菌株  29
    2.6.2 供试冬小麦品种  29
    2.6.3 供试药剂  29
    2.6.4 试验设计  29-30
    2.6.5 计算公式  30
    2.6.6 调查与统计分析  30
  2.7 种子带菌率检测  30-31
    2.7.1 供试种子  30
    2.7.2 种子外部带菌检测  30
    2.7.3 种子内部带菌检测  30-31
3 结果与分析  31-47
  3.1 病原菌鉴定结果  31-33
    3.1.1 田间症状观察  31
    3.1.2 病原菌的形态观察结果  31-33
    3.1.3 分离菌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33
  3.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  33-36
    3.2.1 温度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3
    3.2.2 病原菌致死温度的测定  33
    3.2.3 光照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3-34
    3.2.4 pH 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4
    3.2.5 碳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4-35
    3.2.6 氮源对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35-36
    3.2.7 矿质营养元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36
  3.3 冬小麦雪腐病苗期抗病鉴定方法筛选结果  36-38
  3.4 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结果  38-40
  3.5 室内药剂筛选结果  40-43
    3.5.1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40-42
    3.5.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42-43
    3.5.3 孢子萌发抑制率测定结果  43
  3.6 盆栽药剂筛选结果  43-45
  3.7 种子带菌率检测结果  45-47
    3.7.1 种子外部带菌检测  45
    3.7.2 种子内部带菌检测  45-47
4 讨论  47-50
  4.1 冬小麦雪腐病的病原  47
  4.2 雪腐病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47
  4.3 雪腐病的抗病性鉴定  47-48
  4.4 雪腐病的综合防治  48-50
5 结论  50-51
致谢  51-52
参考文献  52-5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7

相似论文

  1.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2. 豫西、豫北及冀南地区4个禾谷孢囊线虫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抗性研究,S435.121
  3.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4. 灰霉菌侵染拟南芥过程中ACD5的功能分析,S432.1
  5. 鲁豫皖交界地区四个CCN群体种类和致病型鉴定及品种对淮阳群体的抗性评价,S435.121
  6. 小麦近缘材料及CIMMYT种质资源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S512.1
  7. 转小麦类蛋白激酶基因TA50-10烟草及其抗病性分析,S572
  8. 句容不同品种草莓病害调查及草莓主要病害药剂防治试验,S436.68
  9. 野生茄子托鲁巴姆黄萎病抗性相关基因StPGIP功能鉴定,S572
  10. 转OsDUF500基因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及转OsWRKY30基因烟草的耐旱性分析,S511
  11. 细菌发酵液诱导大豆抗寒及抗病性研究,S435.651
  12. 碳化二亚胺交联的脱细胞版纳近交系微型猪肌腱生物学特性研究,R687.2
  13. 西宁地区硅酸盐细菌生物学特性及促生效应的研究,S144
  14. 高山被孢霉产生花生四烯酸的研究,TQ921
  15. 棉粕源酵母发酵饲料的研究,S816
  16. 菊花花色嵌合体生物学特性及形成机理的研究,S682.11
  17. 江浙地区八角科植物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685.99
  18. 匙吻鲟鳍条组织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S965.215
  19. 腾冲低河谷热区红大品种夏烟早植移栽技术研究,S572
  20. 保山市隆阳烟区烤烟品种生长适宜性分析,S572
  21. 福建龙岩斜背茶种质资源的研究与保护,S57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麦类病虫害 > 病害 > 侵(传)染性病害 > 其他传染性病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