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作 者: 孙岩斌
导 师: 刘研萍
学 校: 北京化工大学
专 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餐厨垃圾 厌氧消化 氢气甲烷联产 预处理 微生物群落结构
分类号: X799.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论文对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联产氢气和甲烷技术进行了小试研究,采用不同方式对餐厨垃圾和接种污泥进行预处理,从提高原料水解性能和改变酸化阶段初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角度来提高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的氢气、甲烷联合产率,并对预处理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解析。首先考察热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得出在50℃到100℃范围内同时对餐厨垃圾和接种污泥进行70℃、30min热预处理效果最佳,酸化阶段最高产气速率、H2体积分数、累计负荷产氢体积分别达到195mL·6h-1、32.23%和53.55mL·gVS-1,比未预处理提高了2.47倍、7.39倍和30.88倍;酸化发酵液VFAs以乙酸、丁酸为主,占总VFAs的93.66%;产甲烷阶段累计负荷产甲烷体积为745.36mL·gVS-1。当热预处理温度为50℃、60℃时,对氢气、甲烷联产效率影响不大。为进一步提高能量净收益,考查能耗更低的酸预处理和碱预处理对提高氢气、甲烷联产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餐厨经酸预处理后单位负荷联产氢气、甲烷体积最高,高于70℃热预处理的,分别为40.46mL·gVS-1和745.36mL·gVS-1。通过扫描电镜和PCR-DGGE技术对预处理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发现经过预处理后酸化发酵液中的优势菌种与未预处理的差异显著,且三种不同方式预处理后的优势菌群一致,其中酸预处理后优势菌种的优势度最高,Simpson指数为0.92。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4
第一章 绪论  14-26
  1.1 课题背景  14-17
    1.1.1 餐厨垃圾现状及危害  14-15
    1.1.2 餐厨垃圾处理技术  15-17
  1.2 厌氧发酵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7-24
    1.2.1 四阶段理论  17-20
    1.2.2 氢气、甲烷联产理论能量转化率计算  20-21
    1.2.3 影响因素  21-23
    1.2.4 氢气、甲烷联产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4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24-26
    1.3.1 研究目的  24
    1.3.2 研究内容  24-26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6-32
  2.1 实验材料  26
  2.2 实验方案  26-27
  2.3 实验装置  27
  2.4 实验仪器  27-28
  2.5 分析方法  28-32
第三章 热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  32-54
  3.1 餐厨、污泥热预处理对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  32-43
    3.1.1 实验设计  32
    3.1.2 酸化阶段产气  32-35
    3.1.3 酸化阶段VFAs  35-39
    3.1.4 酸化发酵液pH  39
    3.1.5 产甲烷阶段产气  39-41
    3.1.6 产甲烷阶段VFAs  41-42
    3.1.7 产甲烷消化液pH  42-43
  3.2 热预处理温度优化  43-53
    3.2.1 实验设计  43
    3.2.2 酸化阶段产气  43-46
    3.2.3 酸化阶段VFAs  46-49
    3.2.4 酸化发酵液pH  49
    3.2.5 产甲烷阶段产气  49-51
    3.2.6 产甲烷阶段VFAs  51
    3.2.7 产甲烷系统稳定性  51-53
  3.3 本章小结  53-54
第四章 化学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的影响  54-66
  4.1 实验设计  54
  4.2 结果与讨论  54-64
    4.2.1 酸化阶段产气  54-56
    4.2.2 酸化发酵液VFAs  56-59
    4.2.3 酸化阶段发酵液pH、SCOD  59-60
    4.2.4 产甲烷阶段产气  60-61
    4.2.5 产甲烷消化液VFAs  61-62
    4.2.6 产甲烷消化液pH、SCOD  62-63
    4.2.7 产甲烷系统稳定性分析  63-64
  4.3 本章小结  64-66
第五章 预处理对餐厨垃圾厌氧联产氢气和甲烷影响的机理分析  66-76
  5.1 预处理对餐厨原料性质的影响  66-67
    5.1.1 不同预处理后餐厨垃圾还原糖含量变化  66-67
    5.1.2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餐厨垃圾微观结构的影响  67
  5.2 预处理对微生物的影响  67-75
    5.2.1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微生物形态的影响  67-68
    5.2.2 利用PCR-DEEG技术研究预处理对厌氧体系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68-75
  5.3 本章小结  75-76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76-78
  6.1 结论  76-77
  6.2 建议  77-78
参考文献  78-82
致谢  82-84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4-86
作者与导师简介  86-87
附表  87-88

相似论文

  1. 舌图像中瘀斑瘀点检测技术研究,TP391.41
  2. 湛江湾微生物群落在不同营养梯度水体中的变化,Q938.8
  3. Cu2+/Co2+催化漂白桉木浆工艺与机理研究,TS745
  4. 分阶段多级厌氧—交叉流好氧反应器处理印染废水中试研究,X791
  5. 离子液体预处理纤维素及再生纤维素水解研究,TQ352.1
  6. 玉米秸秆和牛粪混合厌氧发酵工艺优化研究,S216.4
  7. 红外图像目标识别及跟踪技术研究,TP391.41
  8. 基于粗糙集的城市区域交通绿时控制系统研究,TP18
  9. 棘球白素B发酵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初步研究,X787
  10. 化学与生物成因施氏矿物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对水中As(Ⅲ)吸附去除效果的研究,X703
  11. 转基因香石竹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初探,S682.19
  12. 缺氧预处理MSCs移植对心肌梗死区SDF-1/CXCR4轴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R542.22
  13. 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R743.33
  14. 经H2O2预处理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梗后心室重构影响的实验研究,R542.22
  15. 稻草原料主要组分分离技术的研究,TS721.3
  16. 指纹图像预处理与增强算法的研究,TP391.41
  17. 压感指纹识别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TP391.41
  18. 人脸识别系统中关键技术研究,TP391.41
  19. 黄麻纤维PLA复合材料性能研究,TB332
  20.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0.8Co0.15Al0.05O2的合成与改性,TM912
  21.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织物疵点检测与分类方法的研究,TP274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其他 > 生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