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1-Hz GPS数据反演日本东北大地震和汶川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作 者: 王振
导 师: 孟国杰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专 业: 固体地球物理
关键词: Yoshida(1996)反演方法 频率波数法 震源破裂过程 日本东北大地震 汶川地震
分类号: P315.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利用地震波形资料对地震震源性质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从利用震级相对定量的描述地震大小,到地震矩张量的反演,再到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是震源物理的核心研究内容,不仅有助于认识地震的运动学特征,了解地震在地表的震动过程及其造成的破坏,而且对防灾减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发展,特别是Larson等(2003)证实了1-Hz GPS拥有足够的精度观测到地震引起的地表动态形变,在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中GPS数据不仅可作为地震数据的补充,而且1-Hz GPS波形数据可用于独立反演震源破裂过程。虽然1-Hz GPS波形数据用于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较少,但对于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1-Hz GPS波形数据具有空间分辨率高、对位移变化更敏感、幅值不会出现饱和等特点,而且使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的数据类型更加丰富。本文将利用Yoshida et al.(1996)提出的反演方法,运用Zhu and Rivera(2002)提出的频率波数法计算格林函数,研究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对于日本东北大地震使用1-Hz GPS波形数据独立反演,对于汶川地震使用1-Hz GPS波形数据和强震数据联合反演。本论文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回顾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GPS数据应用于震源破裂过程反演研究的发展历程,最后从以下四个方面:先验信息的假定、数据权重的确定、算法的发展与优化和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检验,简要说明了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二章详细介绍了Yoshida et al.(1996)提出的反演方法的原理、反演计算流程,并推导了Zhu and Rivera(2002)的频率波数法的计算公式。第三章中以位错不反向为约束条件,先验性地给出主滑方向,从而给定滑动分布矢量的变化范围,以平滑的滑动分布作为约束条件,用时间和空间上的离散拉普拉斯给出约束,以约束方程的形式参与反演。选取Wu et al.(2008)给出的一维层状速度结构模型,计算包含静态分量和动态分量的格林函数。根据平面断层模型进行反演计算,该模型的几何参数是参考已有文献中给出的断层模型、考虑震后24小时内的余震分布,以及太平洋板块的倾向和走向(Hasegawa et al.,1994)给出。使用日本列岛上观测到的三分量1-Hz GPS观测波形资料,利用Akaike’s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ABIC)(Akaike,1980)选取最佳模型参数,用Yoshida et al.(1996)提出的反演方法反演得到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Mw9.0)的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计算结果显示,断层面上在接近海沟处到达最大滑动量约70m,较大滑动量主要分布在浅于震中30km处以及海沟处,得到的断层滑动模型的地震矩为3.8×1022Nm。反演得到破裂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余震最少的区域,在此次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最大的是海啸灾害,而且海啸数据的独立反演结果显示集中于海沟的滑动分布,这些都支持破裂集中于浅源的滑动分布特征。反演得到的10s破裂快照图,反映了地震震源的破裂过程,说明了破裂在断层面上变化的时间和空间特性,整个破裂过程至少持续120s,依次分为发震开始(0-60s)、主要发震阶段(60-100s)和破裂迅速减小(100-120s)等三个阶段:0-60s是破裂开始阶段,从地震发震时刻开始破裂从震中向周围缓慢传播,并在这个阶段破裂传播至海沟,在震中东北30km处形成一个较小的破裂区;60-100s是主要破裂阶段,也是能量主要的释放阶段,破裂迅速增加,破裂集中在震中附近及以上区域,并在震中以上30km处,以及断层南北段的海沟处分别形成了3个较大的位错区;在100-120s破裂急剧减小,并向断层的南半段传播,在此阶段结束时达到断层的最南端,在这个阶段中破裂主要集中在震中以南的断层面上。最后主要讨论了平滑因子、断层模型、破裂速度、震源时间函数的选择及其对反演结果的影响,说明了反演结果相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稳定性,并简要分析了不同震中距台站反演结果的不同。第四章中,尝试利用1-Hz GPS波形数据和强震记录联合反演汶川地震的滑移分布,显示在震中以北的映秀-北川段出现集中破裂,且最大滑移量约为14m,在北断层上并未出现明显破裂。一方面由于1-Hz GPS只有8个台站且时间窗长度为50s左右,并考虑到地震波传播时间,所以可用的时间窗长度只有30s左右,作为补充的数据的强震台站也只有7个台站;另一方面由于汶川发生在构造复杂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断层构造复杂,1-Hz GPS波形数据和强震记录都是近场数据,对于断层模型的选择很敏感,断层模型的精确选择对于反演结果影响很大,这两方面的因素造成反演结果的偏差较大。
|
全文目录
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格式 3-5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绪论 12-22 1.1 研究意义 12-13 1.2 地震震源破裂过程研究 13-15 1.3 GPS 数据在震源破裂过程研究中的进展 15-17 1.3.1 GPS 数据作为静态约束的联合反演 15-16 1.3.2 GPS 数据作为波形数据的联合反演 16-17 1.3.3 GPS 数据独立反演 17 1.4 破裂过程反演研究存在的问题 17-20 1.4.1 先验信息的假定 17-18 1.4.2 数据权重的确定 18-19 1.4.3 算法的发展与优化 19-20 1.4.4 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检验 20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20-22 第二章 Yoshida(1996)反演方法和频率波数法 22-38 2.1 Yoshida(1996)反演方法 22-32 2.1.1 观测方程 23-25 2.1.2 约束条件 25-27 2.1.3 ABIC 27-29 2.1.4 反演程序流程 29-32 2.2 频率波数法 32-38 2.2.1 均匀介质中自由震源激发的位移-应力 32-34 2.2.2 层状半无限空间中嵌入点源产生的地表位移 34-38 第三章 利用 Yoshida(1996)反演方法计算日本东北大地震 38-58 3.1 引言 38-39 3.2 1-Hz GPS 波形数据 39-43 3.3 断层模型和反演 43-46 3.4 参数选择 46-52 3.4.1 平滑因子 46-47 3.4.2 破裂速度 47-48 3.4.3 震源时间函数 48-49 3.4.4 不同震中距的台站组合 49-52 3.4.5 断层模型 52 3.5 反演结果与讨论 52-56 3.6 结论 56-58 第四章 汶川地震 58-65 4.1 引言 58-59 4.2 数据 59-60 4.3 断层模型和反演 60-61 4.4 反演结果与讨论 61-65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65-67 5.1 总结 65-66 5.2 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66-67 参考文献 67-73 致谢 73-74 附录43 个台站的观测波形与拟合波形的对比图 74-80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文章 80
|
相似论文
- 什邡市洛水镇灾后永久性住宅重建研究,TU241
- 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评析新华网对外报道的有效性,H315
- 应对自然灾害中的政治动员问题研究,X43
- 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政府与《四川政协报》的互动关系研究,D630
- 灾害应急的法制问题研究,X43
- 政府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国家能力,D630
- 汶川灾后社会救助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632.1
- 灾后重建中地方政府间合作研究,D630
-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研究,D630
- 龙门山断裂带深部构造变形的粘弹性模拟与分析,P315.2
- 汶川地震区崔家油房岩质斜坡的地震响应,P642
- 汶川地震典型框架结构震害分析和防倒塌对策研究,TU352.11
- 基于震源扫描算法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P315
- 汶川地震水坝震害调查分析及数值模拟,TV641;TV312
- 活动断裂安全避让距离研究,P642
- 基于D-InSAR和Offset_Tracking技术的同震形变场提取研究,P315
- 公共危机管理中我国政府与媒体互动关系研究,D630
- 基于汶川地震考虑竖向地震动的RC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TU311.3
-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5.12”地震灾民心理危机调查研究,X43
- 汶川地震上盘效应的研究,P315
- 汶川地震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F327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 > 震源物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