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与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作 者: 胡素平
导 师: 帅向华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专 业: 固体地球物理学
关键词: 互联网 地震灾情信息 灾情分类 灾情空间化处理 地震烈度判定
分类号: P3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丰富的地震灾情信息和准确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民众通过互联网发布了解到的地震相关信息,各网络媒体也及时进行地震相关的专题报道,互联网上很快汇集大量的灾情信息,互联网已经成为地震灾情信息获取的一种重要渠道。本文通过研究历史网络地震灾情信息,研究从互联网上抓取地震灾情信息的方法,构建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将互联网上杂乱的、非结构化的灾情信息转化成有序的、结构化的灾情信息,并将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与地震烈度相结合,建立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与地震烈度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地震烈度判定研究,为地震应急期的烈度快速评定结果提供修正的烈度点数据。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结合地震应急期的实际工作需要,研究从互联网上抓取的地震灾情信息类别,收集历史震例的网络灾情信息,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从互联网上抓取地震灾情信息的方法,包括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抓取关键词、灾情信息互联网来源、灾情信息获取时间区间以及互联网抓取关键技术,对利用元搜索等技术从互联网上抓取的地震灾情文本信息进行空间化地名提取和灾情分类处理研究,建立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从互联网上抓取的灾情文本信息中提取地名信息,并分成九个类别,处理后的灾情信息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数据参考;第二,本文以汶川8.0级地震丰富的网络灾情信息为数据基础研究地震烈度的判定方法,经过空间化地名提取和灾情分类处理后的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中,其中房屋破坏、次生灾害、有感信息可以作为地震烈度判定的数据来源,依据中国地震烈度标准和地震现场调查规范,建立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和地震烈度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研究网络地震灾情信息自动判定地震烈度的方法,通过获取的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快速地判定地震烈度点信息,为地震应急期快速评定的地震烈度提供修正的数据参考,本文也对判定的烈度点信息进行了空间插值分析,拟合出地震影响范围,为地震应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第三,本文设计了网络地震灾情信息获取和处理相关的数据存储结构,设计了程序实现的总体结构流程,基于eclipse平台,使用Java语言,编写了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和地震烈度判定的相关算法程序,本文选取了四川芦山7.0级地震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实验分析。
|
全文目录
论文摘要 7-8 Abstract 8-10 第一章 引言 10-17 1.1 研究背景 10-13 1.2 研究现状 13-16 1.3 研究方案 16 1.4 论文组织结构 16-17 第二章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研究 17-32 2.1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研究 17 2.2 历史震例的网络灾情信息研究 17-26 2.2.1 有感信息 18-23 2.2.2 房屋破坏 23-24 2.2.3 交通中断 24 2.2.4 通信中断 24 2.2.5 断水断电 24 2.2.6 次生灾害 24 2.2.7 人员伤亡 24-25 2.2.8 经济损失 25 2.2.9 震情信息 25-26 2.3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析研究 26-31 2.3.1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析 26 2.3.2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来源分析 26-27 2.3.3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发布时间统计分析 27-31 2.4 本章小结 31-32 第三章 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获取方法研究 32-38 3.1 地震灾情信息获取关键词研究 32 3.2 地震灾情信息获取互联网来源研究 32-33 3.3 地震灾情信息获取时间区间研究 33 3.4 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获取关键技术研究 33-36 3.4.1 灾情信息智能搜索技术研究 33-35 3.4.2 网页信息抽取技术研究 35-36 3.5 地震灾情信息互联网获取方法研究 36-37 3.6 本章小结 37-38 第四章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智能处理模型研究 38-48 4.1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空间化处理模型研究 38-45 4.1.1 地名提取范围研究 39-43 4.1.2 地名提取方法研究 43-44 4.1.3 地名提取技术实现 44-45 4.2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模型研究 45-47 4.2.1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字典研究 45-46 4.2.2 网络地震灾情信息分类模型研究 46-47 4.3 网络地震灾情智能处理结果 47 4.4 本章小结 47-48 第五章 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方法研究 48-77 5.1 地震烈度语料库研究 49-56 5.1.1 地震烈度区的地名研究 49 5.1.2 地震烈度语料库研究 49-56 5.2 地震烈度判定字典研究 56-57 5.3 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方法研究 57-76 5.3.1 地震烈度判定方法研究 57-58 5.3.2 地震烈度点空间插值分析研究 58-61 5.3.3 地震烈度修正方法研究 61-62 5.3.4 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以汶川地震为例 62-76 5.4 本章小结 76-77 第六章 灾情处理程序设计与实现 77-85 6.1 主要数据结构设计 77-80 6.2 程序设计与实现 80-84 6.3 本章小结 84-85 第七章 四川芦山地震实验分析 85-91 7.1 芦山地震网络灾情信息智能处理 85-87 7.2 芦山地震烈度判定与修正 87-90 7.3 本章小结 90-91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91-94 8.1 本文结论 91-92 8.2 本文展望 92-94 参考文献 94-96 致谢 96-97 作者简介 97
|
相似论文
- 国内植物园网站分析与上海植物园网站开发,TP393.092
-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G206
- 互联网组织的公民行动与积极行动者,G206
- 建立虚拟班级对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 走出数字时代的版权困境,G230.7
-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 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研究,G206
-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意义、问题及治理,D621.5
- 网上证券交易行为的法律规制,F832.51
- 奥巴马的网络营销竞选策略实证分析,D771.2
- 互联网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D922.294
-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G201
- 新媒体时代交通广播的发展前景,G229.2
- 网络视频服务电子忠诚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F49;F224
- 基于Flex与J2EE的族谱网的设计与实现,TP393.092
- 论互联网英语新闻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G633.41
- 互联网上著作权的扩张与限制,D923.41
- 互联网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影响及对策分析,G641
- 山东联通家庭网关应用与研究,TN915.05
- 网络时代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297
- 互联网对网民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621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工程地震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