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海北部陆架外缘海底沙波分布规律及活动机理研究

作 者: 周川
导 师: 范奉鑫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地质学
关键词: 南海北部 海底地形地貌 沙波活动性 底层强流 内波
分类号: P737.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利用2010年和2011年多波束水深数据和实测底流数据,对珠江口盆地油气开发区番禺30-1平台至惠州21-1B平台间海底沙波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及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底层强流的内波特征及其对海底沙波形成和迁移的影响,探讨了研究区海底沙波形成和迁移的动力机制。研究区由北到南随着水深增加,地形地貌变得复杂,沙波规模逐渐增大。北部地形平坦,主要发育小型沙波,局部发育麻坑地貌;中部广泛发育沿北东南西向平行排列的中型至巨型沙波,沙波总体上较为平直,局部区域沙波脊线绕曲明显并有交错分叉现象,多处滑塌地貌发育;南部深水区域主要发育残留古岸线和小型沙波。对比2010与2011年的沙波形态及位置,发现研究区沙波在有向南东方向运移的趋势,运移距离多集中在10米以内,仅部分区域运移距离较大。研究区沙波活动性普遍较弱,但由北往南有增强的趋势。底层海流统计分析表明底流主流向主要分布在SE-SW-NW之间,流速平均值在10.20~17.99cm/s,区内频繁观测到超过30cm/s的底层强流,强流极值高达116cm/s,主要分布在S-SSE-SE。底层强流是内波活动所致,内波波致流在时间上夏季强于冬季,空间上由北往南有增强的趋势。研究区内天文潮流较弱,不足以启动泥沙形成沙波和造成沙波的迁移,沙波的形成和迁移与内波活动相关。内波在南海北部往西北传播的过程中与海底斜坡相互作用产生南东向大于30cm/s的波致流,扰动泥沙形成北东向排列的沙波并造成沙波向南东方向运移。台风引起的底层强流也会在局部造成海底沙波的迁移。

全文目录


致谢  5-6
摘要  6-7
Abstract  7-10
第一章 绪论  10-20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0-11
  1.2 研究内容  11-12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9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2-16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6-19
  1.4 本文取得的进展  19-20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0-27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0-21
  2.2 气候及水文条件  21-22
  2.3 区域地质背景  22-26
    2.3.1 构造地质背景  22-24
    2.3.2 地形地貌特征  24-26
  2.4 沉积物来源及其组成  26-27
第三章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27-31
  3.1 水文资料  27-28
  3.2 地形地貌资料  28
  3.3 研究方法  28-31
第四章 地形地貌与沙波分布及迁移特征  31-50
  4.1 地形地貌和沙波形态分布特征  31-40
    4.1.1 A 区块  33-34
    4.1.2 B 区块  34-38
    4.1.3 C 区块  38-40
  4.2 沙波活动性  40-50
    4.2.1 P1 剖面  40-42
    4.2.2 P2 剖面  42-43
    4.2.3 P3 剖面  43-44
    4.2.4 P4 剖面  44-45
    4.2.5 P5 剖面  45-46
    4.2.6 P6 剖面  46-47
    4.2.7 P7 剖面  47-48
    4.2.8 P8 剖面  48-50
第五章 水动力条件分析  50-67
  5.1 底层海流特征  50-61
    5.1.1 HZ21-1B 平台附近(冬季)  50-51
    5.1.2 海管 KP295.5 段(夏季)  51-53
    5.1.3 海管 KP320 段(春季)  53-54
    5.1.4 海管 KP343.5 段(夏季)  54-56
    5.1.5 海管 KP360 段  56-58
    5.1.6 PY30-1 平台  58-61
  5.2 底层强流的内波特征  61-67
    5.2.1 内波产生底层强流  61-64
    5.2.2 底层强流的内波性质  64-67
第六章 沙波形成与迁移机理探究  67-76
  6.1 沙波迁移的水动力条件  67-69
  6.2 内波活动对沙波的影响  69-73
    6.2.1 北部小型沙波区  69-70
    6.2.2 中部北端中-大型沙波区  70
    6.2.3 中部南端大-巨型沙波区  70-71
    6.2.4 中部南端巨型沙波区  71-73
  6.3 其它影响沙波迁移因素  73-76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6-78
  7.1 结论  76-77
  7.2 展望  77-78
参考文献  78-89
附录  89

相似论文

  1. 南海夏、冬季今生颗石藻及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的初步研究,Q948.8
  2. 海洋内波与海浪的数值模拟,P731.2
  3. 内波作用下组合壳体结构性能分析,TV139.2
  4. 深海内波弱非线性模型的建立及其在南海应用的研究,P731.24
  5. 深海钻井立管概念设计与分析,U674.381
  6. 闽江口及附近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特征研究,P737.2
  7. 南海北部富烃凹陷发育的构造控制条件分析,P618.13
  8. 南海北部陆架区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变动研究,S931.1
  9. 内波对深水浮式平台总体性能的影响分析,U674.381
  10. 多波束测深系统地貌信息获取与显示,TP391.41
  11. 非传统地转近似下具有背景流的海洋内波,P731.24
  12. 高效异型换热管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TK124
  13. 波浪影响下的海底泥沙再悬浮研究,P737.14
  14. 椭圆余弦内波特性及其和结构物的作用,P731.22
  15. 内波作用下组合壳节点性能分析,TB121
  16. 南海东北部中生界发育特征与盆地分析,P542
  17. 南海北部陆缘碳酸盐台地地球物理特征研究,P618.13
  18. 基于MODIS的南海北部水体叶绿素-a时空特征遥感分析,TP79
  19. 厦门湾及邻近海域地形地貌研究,P737
  20. 小尺度水平柱体在水波与内波场中的受力模拟,TV139.2
  21. 南海北部海气碳通量的模式研究初探,P734.22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海洋学 > 海洋基础科学 > 海洋地貌学 > 海底地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