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獐子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作 者: 尹洁慧
导 师: 李超伦; 张光涛
学 校: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专 业: 海洋生态学
关键词: 獐子岛 环境因子 黄海冷水团 浮游动物 中华哲水蚤
分类号: Q958.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獐子岛海域地处北黄海长山群岛南端,距离辽东半岛南侧最近距离50公里,距离鸭绿江口150公里,是我国北方虾夷扇贝的重要的养殖区。该海域物理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受黄海冷水团和鸭绿江冲淡水影响,冬季沿岸流和黄海暖流作用较大,是开展生物-物理耦合研究的理想海域本论文利用2009年7月-2010年6月(除2010年1月与5月受恶劣天气影响未能登岛外)在獐子岛海域的周年逐月调查,分析了獐子岛海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的周年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通过与1959年普查时期浮游动物的周年变化数据对比,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长期变化趋势。同时,重点分析了黄海冷水团对营养盐与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的影响,以及在中华哲水蚤种群结构和丰度周年变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调查期间獐子岛海域大网出现浮游动物29种,浮游幼虫7种,共计36种,其中:中华哲水蚤和强壮箭虫为该海域全年优势种;细长脚(虫戎)在全年均有出现,主要为冬春季的优势种;双刺唇角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夜光虫、长腕类幼体同时为海域春季的优势种;鸟喙尖头溞为9月份优势种。该海域浮游动物年丰度和饵料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31.3ind/m3和217.5mg/m3,高峰值出现在6月,低值出现在8月。10月和11月观测到栉水母大量出现,并且10月份水母生物量与浮游动物丰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P<0.05)。该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最高值分别出现在4月(1.81)和10月(1.56);均匀性指数较高,年平均值为0.49。与1959年普查数据相比,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变动不大,丰度和多样性指数总体水平相近,但是2009年调查期间总丰度的波动幅度显著提高。獐子岛海域夏秋季的营养盐和叶绿素浓度时空分布格局主要受黄海冷水团影响。2009年温跃层主要在7月到10的外海出现,表层盐度的降低出现在养殖海域的7月和8月。夏季(7月-9月)营养盐浓度在养殖区和外海都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在11月和12月,各水层浓度分布较为平均。在水柱平均值上,除了铵盐,其它的营养盐都是从夏季到秋季不断增加。低于浮游植物最低吸收阈值的营养盐限制主要出现在夏季表层,但是化学计量学上的N限制在7月-12月一直存在。水柱叶绿素平均浓度7月-12月在外海要低于养殖区,8月10月养殖区叶绿素a浓度显著提高,但是在外海叶绿素a浓度变化较小。我们的结果显示营养盐限制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存在的夏季表层,冲淡水的输入和黄海冷水团营养盐的积累能够促进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虽然8月份降雨导致了浮游植物大量爆发,但是影响仅限于表层,虾夷扇贝的可利用食物并没有显著增加。与筏式养殖相比,贝类底播养殖并没有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影响,它能改变营养盐之间的比值,对叶绿素a浓度几乎没有影响。关于底播养殖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有待于在大的区域进行更深入的调查研究。黄海冷水团一直是优势种中华哲水蚤在中国沿海的度夏场所。在我们的周年调查中,中华哲水蚤的总丰度在10月份最低,在6月份最高;雌雄性比在2月份最高,8月份最低。水平分布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黄海冷水团存在期间,在6月中华哲水蚤在养殖区的丰度为158.8ind/m3,在外海的丰度为532.1ind/m3;从7月到8月,黄海冷水团外中华哲水蚤的丰度从50.4ind/m3降低到1.9ind/m3,而在黄海冷水团内部中华哲水蚤丰度相似,分别为322.0ind/m3和324.4ind/m3。当9月份,黄海冷水团减弱的时候,中华哲水蚤分布较为平均。我们的结果显示黄海冷水团在春季延迟了中华哲水蚤的种群补充,但是在夏季保存了相当数量的度夏种群。成功度夏的种群在秋季扩散到近岸水域。除了低温,稳定的垂直结构也是中华哲水蚤度夏的关键条件。与黄海冷水团中部相比,边缘区也保存了相当丰度的中华哲水蚤度夏种群,但是种群结构(C5期个体所占比例及雌雄性比)明显不同。

全文目录


致谢  4-5
中文摘要  5-7
ABSTRACT  7-13
引言  13-15
第一章 研究进展及现状  15-23
  1.1 浮游动物的分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5-16
  1.2 浮游动物研究概况  16-19
  1.3 贝类养殖发展概况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9-21
  1.4 关于虾夷扇贝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  21-22
  1.5 研究目标  22-23
第二章 獐子岛海域浮游动物群落周年变化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23-44
  2.1 材料与方法  23-26
    2.1.1 调查时间及站位布设  23-24
    2.1.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4-25
    2.1.3 数据分析  25-26
  2.2 结果  26-39
    2.2.1 獐子岛海域温度盐度及叶绿素浓度的周年变化  26-28
    2.2.2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28
    2.2.3 浮游动物主要生态类群  28-30
    2.2.4 浮游动物优势种  30
    2.2.5 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30-31
    2.2.6 主要优势种丰度的年际变化及平面分布  31-37
    2.2.7 水母生物量的平面分布  37-38
    2.2.8 浮游动物多样性周年变化  38-39
  2.3 讨论  39-43
    2.3.1 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39-40
    2.3.2 黄海冷水团对浮游动物丰度的影响  40-41
    2.3.3 水母爆发对浮游动物丰度的影响  41-42
    2.3.4 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42-43
  2.4 小结  43-44
第三章 浮游动物群落长期变化:与 1959 年数据对比  44-57
  3.1 材料与方法  44-45
    3.1.1 调查站位及采样时间  44-45
    3.1.2 数据分析  45
  3.2 结果  45-52
    3.2.1 浮游动物种类组成  45-49
    3.2.2 浮游动物优势种  49-50
    3.2.3 浮游动物丰度周年变化  50-51
    3.2.4 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51-52
  3.3 讨论  52-56
    3.3.1 浮游动物组成的年际变化  52-53
    3.3.2 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年际变化  53
    3.3.3 浮游动物丰度的年际变化  53-54
    3.3.4 浮游动物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54-56
  3.4 小结  56-57
第四章 黄海冷水团存续期内营养盐和叶绿素浓度的时空变化  57-77
  4.1 材料与方法  58-59
    4.1.1 调查时间及站位布设  58
    4.1.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58-59
    4.1.3 数据分析  59
  4.2 结果  59-70
    4.2.1 黄海冷水团存在期间各断面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59-60
    4.2.2 受冲淡水影响表底层盐度的平面分布特征  60-61
    4.2.3 黄海冷水团存在期间养殖区与外海营养盐的垂直分布及营养盐限制情况  61-67
    4.2.4 黄海冷水团出现前后叶绿素浓度在养殖区与外海的的水柱平均值,垂直分布及粒级浓度组成  67-70
  4.3 讨论  70-75
    4.3.1 黄海冷水团的影响  71-73
    4.3.2 冲淡水输入的影响  73-74
    4.3.3 贝类底播养殖的上下行控制影响  74-75
  4.4 小结  75-77
第五章 黄海冷水团边缘区中华哲水蚤种群结构和丰度的周年变化  77-91
  5.1 材料与方法  78
    5.1.1 调查时间及站位布设  78
    5.1.2 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78
    5.1.3 数据分析  78
  5.2 结果  78-83
    5.2.1 调查期间表底层温度的时间及空间变化  78-80
    5.2.2 水柱平均叶绿素浓度的周年变化  80
    5.2.3 底层叶绿素浓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80-81
    5.2.4 中华哲水蚤丰度及雌雄性比的周年变化  81-82
    5.2.5 中华哲水蚤幼体及成体的丰度及比例的周年变化  82-83
    5.2.6 中华哲水蚤幼体及成体丰度的水平分布  83
  5.3 讨论  83-88
    5.3.1 在黄海冷水团边缘中华哲水蚤种群组成的周年变化  83-86
    5.3.2 中华哲水蚤在黄海冷水团内度夏的重要条件  86-87
    5.3.3 中华哲水蚤在黄海冷水团边缘的度夏策略  87-88
  5.4 小结  88-91
参考文献  91-102
个人简历  102-103
发表文章目录  103

相似论文

  1. 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X502
  2. 几种环境因子对尼罗罗非鱼受精、孵化及幼鱼生长的联合效应研究,S917.4
  3.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4. 夏、秋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Q958.8
  5. 胶州湾湿地浅海区环境变化特征的研究,X55
  6. 经济增长质量与评价,F224
  7. 赣江流域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Q958.8
  8. 青岛南部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研究,Q958.8
  9. 多种分布下可靠性数据折算方法的比较研究,O211.3
  10. 迁徙季节鸟类对滨海人工湿地的利用,Q958
  11. “底充氧”对养殖池塘水质和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Q948.8
  12. 骏枣光合生理特性研究,S665.1
  13. 胶州湾常见赤潮藻脂肪酸的动力学研究及其应用,X173
  14. 白洋淀控藻生物链研究,X52
  15. 海蜇养殖港塭浮游生物生产力与海蜇负载力研究,S931.1
  16. 渤海盐度年际变化与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化的关系,S931
  17. Hg~(2+)、Pb~(2+)、Cd~(2+)对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及线粒体COI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X174
  18. 株树桥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Q958.8
  19. 胶州湾硅藻次级代谢物对桡足类繁殖的影响,Q958.8
  20. 大连獐子岛附近海域三维潮汐潮流数值模拟与研究,P731.23
  21. 2010年黄、渤海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P73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水生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