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小说选集·导言》研究

作 者: 朱智秀
导 师: 赵学勇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选集·导言 编选者 文学观 批评观 编选原则
分类号: I206.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以下简称《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共十卷,包括理论、作品、史料三大部分,对“文学革命”以来“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新文学发展的状况做了全面的总结,既保存了大量有重要价值的文学史料,又对新文学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述,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现在,这套丛书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它所保留的丰富多样的文学史料又使它成为文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文献;它在文化和文学发展方面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甚至被奉为文化出版和文学研究方面的“经典”。本文在全面考察和梳理了《大系》出版以来学界对它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了《大系》研究中各卷的“编选者”在成功编辑《大系》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选择了在20世纪文学发展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小说”这一文体的三篇《小说选集·导言》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求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总体来说,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研究对象,以编辑理论、文艺理论等为指导,通过对《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中反映出的编选者的编辑思想和文学观的具体探讨,集中研究了《小说选集》的三位编选者茅盾、鲁迅、郑伯奇的重要作用。本论文内容共有七章:第一章在对研究对象《大系·小说选集·导言》所存在的整体《大系》进行了简单介绍之后,简要阐述了与《大系》和《小说选集·导言》研究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回顾了自出版以来《大系》研究的主要成果,发现了《大系》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提出了自己研究的角度——“编选者”研究。第二章主要从《大系》的特殊编辑方式方面入手从理论上探讨“编选者”研究的可行性。《大系》的编辑方式很早就被出版界概括为“文选+选本导言”的模式,“文选”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编辑方式,成功的“选本”往往蕴涵着编选者的编辑思想和价值观、文学观等重要内容,而“选本导言”则常常集中反映编选者这些方面的精神内涵。由于主编赵家璧的独特设计,《小说选集·导言》很好地完成了对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总体“评述”的工作,这是对传统“导言”作用的开拓,也是我们从《小说选集·导言》研究编选者精神内涵的内在依据。第三章主要对三篇《小说选集·导言》的内容做了概括的介绍,为后面的研究做铺垫。第四章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的具体内容入手,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找出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体现出的共性,对其中反映出的编选者相同的“新文学”观做出概括,并对他们“文学观”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论述。第五章主要对三篇《小说选集·导言》的批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第一节从第一个十年小说批评发展的角度指出了它们在“小说批评史”上的地位;第二节对茅盾的《小说一集·导言》的主要批评成就进行了阐述,指出其对“第一个十年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传统”进行总结的作用;第三节对郑伯奇的《小说三集·导言》的主要批评成就进行了阐述,发现了他以茅盾的《小说一集·导言》写作结构为参照进行《小说三集·导言》的写作,为创造社争取与文学研究会“同等”的文学史地位的潜在心理,指出了他对“第一个十小说创作浪漫主义传统”做出总结的意义;第四节对鲁迅十分独特的《小说二集·导言》进行了“大师的批评”的认定并对《小说二集·导言》的批评特点和重要理论倾向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五节集中概括了由编选者的文学观和批评特点所反映出的他们的编选原则,并对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的有建设意义的“小说”批评术语——问题小说、寄托小说、身边小说、变态性小说做出了理论概括。第六章重点对《小说选集》成为经典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五四时代”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对《小说选集》成为经典的影响,并特别论述了编选者对这一时代精神的准确把握和进步的文化选择对《小说选集》成为经典的重要作用。第七章从当代文化语境出发对《小说选集·导言》进行审视并指出编选者的文化活动及其成就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启示,结束全文。本文通过全面的论述,突出了《小说选集》编选者在参与编辑《大系》活动中的具体价值和重要作用,展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成果,以求对《大系》研究有所促进。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英文摘要  6-12
第一章 绪论  12-34
  引言:《中国新文学大系》简介及问题的缘起  12-13
  第一节:与研究相关的"历史语境"  13-19
    一、"五四"的文化转型和文学革新  14-16
    二、白色恐怖和复古思潮催生了《中国新文学大系》  16-17
    三、1937—1976"五四"传统的命运  17-18
    四、新时期"五四"传统的回归  18-19
  第二节:《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述评  19-29
    一、《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初期评价  19-22
    二、遭遇冷落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22-25
    三、《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的恢复和繁荣  25-28
    四、《中国新文学大系》研究中质疑的声音  28-29
  小结:研究新视角的提出和论文思路  29-34
第二章 《小说选集·导言》研究的理论基础  34-43
  第一节:"文选"编辑方式的理论探讨  34-38
    一、"文选"体现编选者的编辑思想和文学观  34-36
    二、鲁迅论"选本"的理论指导意义  36-38
  第二节:"导言"的作用探讨  38-43
    一、一般作用和特殊价值  38-40
    二、《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研究评述  40-43
第三章 《小说选集·导言》的内容  43-66
  第一节:《小说一集·导言》的内容  43-51
  第二节:《小说二集·导言》的内容  51-57
  第三节:《小说三集·导言》的内容  57-66
第四章 《小说选集·导言》的共性  66-78
  第一节:编选者相近的"新文学"观  66-75
    一、"新文学小说"相同的起点  66-67
    二、以西方文学为参照  67-70
    三、否定或漠视中国的文学传统  70-74
    四、尊重作家的个性  74-75
  第二节:编选者"新文学"观的影响  75-78
第五章 《小说选集·导言》的批评成就  78-136
  第一节:《小说选集·导言》在批评史上的地位  78-83
    一、第一个十年"小说"的历史转型  78-80
    二、第一个十年小说批评理论建设  80-82
    三、《小说选集·导言》的地位  82-83
  第二节:茅盾对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总结  83-95
    一、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派文学  83-85
    二、《小说一集·导言》的批评特点  85-95
      (一) 茅盾对"题材"扩展和创新的关注  85-87
      (二) 从"技巧"入手的批评实践  87-92
      (三) 对人生观和社会现实意义的重视  92-95
  第三节:郑伯奇对浪漫主义小说传统的总结  95-109
    一、创造社及其文坛地位的确认  95-99
    二、《小说三集·导言》的批评特点  99-109
      (一) 对文坛全局的描绘  99-102
      (二) 对浪漫主义文学倾向的总结  102-105
      (三) 创造社作家和作品批评  105-109
  第四节:鲁迅创作式的"大师"的批评  109-121
    一、关于"大师的批评"  109-110
    二、《小说二集·导言》的批评特点  110-121
      (一) 思路开阔,联想丰富  111-113
      (二) 事实清楚,一语中的  113-116
      (三) 知人论世,突出个性  116-120
      (四) 概括特征,形成概念  120-121
  第五节:编选原则与"小说"理论建设  121-136
    一、《小说选集》的编选原则  121-124
    二、"小说"理论建设  124-136
      (一) "新文学小说"传统的确立  124-126
      (二) 问题小说·寄托小说·身边小说·变态性小说  126-136
第六章 经典形成的原因分析  136-154
  第一节:经典形成与时代的关系  136-140
  第二节:"五四"文学名家和编辑能手的编选  140-149
    一、学贯中西,文化素养很高  141-144
    二、创作和批评的经验丰富  144-146
    三、突出的编辑成就  146-148
    四、进步的文化立场  148-149
  第三节:积极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追求  149-154
第七章 《小说选集·导言》与当代文化建设  154-165
  第一节: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小说选集·导言》审视  154-161
    一、对古代文化和通俗文学的态度  155-157
    二、对文学功能的认识  157-160
    三、批评理论的深化和建设  160-161
  第二节:对当代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建设的启示  161-165
参考文献  165-169
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169-170
后记  170-171

相似论文

  1. 舒元舆散文研究,I207.6
  2.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观及其当代意义,I206.09
  3. 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I206.5
  4. 中国の「行旅诗」と『古今和歌集』の「羇旅歌」の比较研究,I207.22
  5. “我以我心写奇幻”:解读C.S.刘易斯的儿童文学创作观,I561
  6.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研究,I712
  7. 论杨义的文学观及其文学研究方法,I206.6
  8. 论赵秉文的文学观与创作的关系,I206.2
  9. 刘攽文学研究,I206.2
  10. 论刘向刘歆的文学创作及其文学观,I206.2
  11. 论周作人的个性主义文学观,I206.6
  12. 中西兼容 神韵独具,I206.09
  13. 鲁迅杂文与金学铁杂文的比较研究,I0-03
  14. 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I0
  15. 论新世纪文学的文学观,I206.7
  16. 论《盐铁论》的文学性及其批评观,I207.6
  17.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商情文学,I207.42
  18. 乡土乌托邦的渐隐,I207.42
  19. 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I210
  20. 从译本《飞鸟集》看郑振铎的翻译理念,I046
  21. 王元化文学思想中的契诃夫,I10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