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鲁迅《狂人日记》与李光洙《无情》的比较研究

作 者: 金雪梅
导 师: 金明淑
学 校: 中央民族大学
专 业: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关键词: 鲁迅 李光洙 比较文学 文学观 现代文学
分类号: I21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封建社会到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中韩两国有着相同的历史背景,因此比较中韩两国的文化转变过程和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显得非常重要。总体来说,两国在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中,有诸多的相似处,又有许多不同点,当然也就导致两国在日后的历史发展中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中韩两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没有从本国的历史和文化内部产生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的必要内驱力,其现代文明的开端始于西方的侵略。两国的现代经验及对这种经验的反应上,似乎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其本质又是极其相似的,即在欧美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的碰撞、融合过程中,输入与借鉴西方大量现代思想,并在移植、过滤和本土化的文明再造中,逐渐形成有着本国特色的文化文明。人是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特别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知识分子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鲁迅李光洙正是这一文化转型、思想大变动时代的两个国家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两个人的文学创作观、社会发展观的比较研究,有着研究两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或者说选取鲁迅与李光洙两个极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来进行比较文学的研究,是研究两国现代文学的很好切入点。中韩两国都不是因为自身的文化或社会发展必然导致现代化,不是通过自觉的内在的动力走向现代文明,而是在被外敌(武力与文化双重)侵略的情况下,被动地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因此在西欧的和普遍的现代特殊性之间感到混乱和纠葛,在传统文化与外来的西方文明之间产生矛盾也就在所难免了。像这样的共同经历给予中韩两国文学总体接近的历史规定性,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是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事。中国“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鲁迅的开山之作《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第一部白话小说,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鲁迅塑造了一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斗士——“狂人”的形象。小说从思想和表现手法上都说明了“狂人”因何而“狂”,“狂”的结果是什么。“狂人”形象丰富复杂、蕴含深厚,小说的启蒙思想和启示意义及作用毋庸置疑。韩国现代作家李光洙的作品《无情》,写于“三.一运动”时期。作为一部饱含民族热情和民族独立思想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李光洙个人的精神自传和心灵史记。《无情》也是一部启蒙主义作品,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象征着先知先觉的精神领路人,在向蒙昧的民族传达新思想新观念的信号,号召他们摆脱落后的民族观念,向现代文明迈出勇敢的第一步。本文主要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史的两位巨擘——鲁迅和李光洙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发现同为东亚的中韩两国在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异同,论文主要有六部分: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选题的缘由、研究的价值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第二章详细介绍了《狂人日记》和《无情》的作者鲁迅和李光洙先生,并对作品内容及创作主题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和分析。第三章是鲁迅以及李光洙的文学观及艺术特色进行比较。第四章是论文的结语部分,通过两部作品的现实意义及文学史上的价值来概括总结鲁迅和李光洙在各自国家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通过比较《狂人日记》和《无情》可以较清晰地看到鲁迅和李光洙两位作家的精神历程和文学探索。尤其在东西列强的侵凌和吞噬下,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中,先觉的那一代知识分子遭受的屈辱和两难,想举起启蒙救亡的大旗,周围确是“铁屋子”世界和“无情”的世界,深感身单力薄,而且很有可能被通成“狂人”式的人物,或落得朴进士的家破人亡,等来的不是无望就是绝望,好像现实早已昭示了鲁迅、李光洙之路的宿命。可二人依然要前行,一个要反抗绝望,一个要抱着希望继续努力。不知是感动了上苍,还是历史机缘的巧合,不久中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爱国运动,韩国爆发了规模空前的“三一”独立运动。中国人觉醒了,韩国人也觉醒了,鲁迅、李光洙是否也从中感受到了什么鲁迅在他的小说《故乡》的结尾写到“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狂人日记》和《无情》留下的文学经验在各自国家的文学史上都足前无古人的,无论是“狂人”形象,还是李亨植,朴英彩等新旧人物形象都烙下了很深的时代印记和个性色彩,都是中韩两国社会转型时期觉醒了的和正在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形象。艺术形式上的现代色彩也较明显,如象征、心理描写等手法的运用大大扩展了人物的容量和思想深度,使内容和形式得到较好的结合,这对文坛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通过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和作家的初始情况,能够更好地把握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文学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以及知识阶层特有的心灵历程和时代体验。而二人后来演绎的迥异的人生之路,却包含了尘世更多的扑朔迷离和坎坷曲折,留下了各种疑问和悬念,还有待方家深一步的探讨和阐释。本论文分析了在与此相同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作品,有助于中韩两国近代文学的进一步理解。

全文目录


摘要  2-6
ABSTRACT  6-9
目录  9-11
正文  11-65
参考文献  65-6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6-67

相似论文

  1. 言语生命表现论视野下高中鲁迅小说教学研究,G633.3
  2. 舒元舆散文研究,I207.6
  3. 从意识形态操纵角度看鲁迅的翻译思想,H059
  4.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鲁迅与林语堂的翻译思想,I046
  5. 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I206.7
  6. 鲁迅与摄影,I210
  7. 陈黎诗歌创作透析,I207.25
  8. 对弱势群体生存况味的人性化书写,I207.42
  9. 漫步云端的诗意与尴尬,I207.42
  10. 王瑶现代学术思想研究,I209
  11. 鲁迅与延安文艺,I206.6
  12. 丁玲与鲁迅:女性命运的共同关爱与书写者,I207.42
  13. 《诗经》和《圣经》中爱情诗的比较研究,I106.2
  14. 儿童成长视角中的鲁迅启蒙教学研究,G623.2
  15. 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研究,J524
  16. 论翻译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I206.6
  17. 鲁迅回忆性散文中的人物建构,I210.5
  18. 中国の「行旅诗」と『古今和歌集』の「羇旅歌」の比较研究,I207.22
  19. 现代文学“恶母”形象研究,I207.42
  2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妓女形象流变,I207.42
  21. 传播视野下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问题初探,I0-0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作品集 > 鲁迅著作及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