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研究

作 者: 徐美辉
导 师: 周秋光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20世纪 湖南音乐家群体 个性特征 地位 作用
分类号: J60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59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20世纪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渡的重要时期。20世纪的音乐家作为知识分子和社会菁英在文化转型中具有十分典型的代表性。而20世纪以欧阳予倩、顾梅羹、黎锦晖、王人艺、王人美;田汉、贺绿汀、吕骥、黎锦光、黄友葵;石夫、白诚仁、何纪光;毛泽东、瞿琮、杨小波;李谷一、张丕基、邓映易、刘振球、谭盾、张也、宋祖英、吴碧霞等为代表的湖南五个音乐家群体,则是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这五个音乐家群体无论是在音乐表演(演唱演奏)、音乐创作(作词作曲)、理论批评、学术研究、音乐教育还是音乐传播和交流,都以其出色的技艺和丰富的成就走在了全国的前列。20世纪末中国两岸三地的音乐家在北京组织进行的“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评选,湖南音乐家群体中入选的作品高达15部,占全部作品的10.9%。这样骄人的成绩向世人表明:湖南音乐家群体的音乐实践不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留下了优美的旋律,更重要的是他们那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音乐理念在20世纪不同的时期植下了文化思想的种子。因此,这个音乐家群体的音乐实践与音乐作品,其社会价值要远远大于其艺术价值,其社会教育意义也远远超出了其社会审美意义。可以说,20世纪的湖南音乐家群体,就是20世纪100年来中国音乐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中国音乐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为中国音乐取得在世界音乐中的突出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湖南这么多音乐家之所以能够成为20世纪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人物,不仅在于他们自觉地植根于传统,而且还在于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用新的思维、新的观念将民族传统的音乐材料去重新发展,使之成为富于时代感音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以站在传统与现代契合点上的实践,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开辟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对中国各门类音乐的创作和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音乐历史学、音乐文化学、音乐形态学和音乐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和阐述了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产生的生态环境和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活动及其特点。用社会学研究方法把音乐家群体和社会变迁紧密结合起来,从新音乐萌芽时期、新音乐运动时期、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五个时期,从群体性、地域性、家族性、师承性、相互帮带性等多个层面揭示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局限。又用艺术比较学的方法探讨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在中国音乐发展和世界音乐发展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揭示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0
英文摘要  10-12
绪论  12-35
  一、湖南音乐家和湖南音乐家群体的概念与定义界定  12-14
  二、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14-17
  三、湖南音乐家人物史料文献发掘整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17-30
  四、基本思路与架构  30-32
  五、创新与不足  32-35
第一章 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产生的生态环境  35-89
  第一节 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35-65
    一、楚文化的滋养  35-44
    二、湖湘文化的浸润  44-65
  第二节 西方音乐文化的传播  65-79
    一、湖南维新变法人士对西方音乐文化的宣传  65-74
    二、学堂乐歌在湖南的盛行  74-79
  第三节 音乐职业化的发展趋势  79-89
    一、市民音乐的兴起和发展  79-84
    二、职业音乐家的出现  84-89
第二章 新音乐萌芽时期的音乐家群体(1901—1931)  89-139
  第一节 新音乐的定义与萌芽时期范围确定的依据  89-92
    一、新音乐的定义  89-90
    二、新音乐萌芽时期范围确定的依据  90-92
  第二节 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列举介绍  92-119
    一、最为突出的3位代表性人物  92-107
    二、较为突出的10位代表性人物  107-119
  第三节 新音乐萌芽时期音乐家群体的活动情形及其评价  119-134
    一、湖南音乐家在上海的音乐活动  119-127
    二、在湖南本土的音乐活动  127-129
    三、在苏区文艺运动中的音乐活动  129-134
  第四节 新音乐萌芽时期音乐家群体的特点  134-139
    一、儿童歌舞和中国化的音乐剧发展与西方同步  135-136
    二、对唯美的艺术品格的追求  136-137
    三、体现都市文化的特征  137-139
第三章 新音乐运动时期的音乐家群体(1931—1949)  139-229
  第一节 新音乐运动时期的定义和范围确定的依据  139-141
    一、“新音乐”的重新定义  139
    二、“新音乐运动”的提出  139-140
    三、新音乐运动时期范围确定的依据  140-141
  第二节 群体及其代表人物的列举介绍  141-196
    一、最为突出的3位代表性人物  142-167
    二、较为突出的23位代表性人物  167-196
  第三节 新音乐运动时期音乐家群体的活动情形及其评价  196-221
    一、音乐家在长沙抗日救亡歌咏戏剧活动  196-204
    二、音乐家在上海孤岛的音乐活动  204-209
    三、音乐家在解放区的音乐活动  209-218
    四、音乐家在广西、昆明、重庆等地的音乐活动  218-221
  第四节 新音乐运动时期音乐家群体的特点  221-229
    一、湖南音乐家是新音乐运动的主体  222
    二、强调音乐必须为政治服务的音乐思想  222-223
    三、在创作上:歌曲形式成为新音乐创作的主体  223-225
    四、在传播上:歌咏成为大家共同选择的主要传播方式  225-226
    五、对音乐艺术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226-229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音乐家群体(1949—1965)  229-2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范围确定的依据  229
  第二节 群体及其代表人物列举介绍  229-276
    一、最为突出的3位代表性人物  230-252
    二、较为突出的32代表性人物  252-27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音乐家群体的活动情形及其评价  276-292
    一、专业音乐教育  277-285
    二、音乐创作  285-287
    三、表演活动  287-292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音乐家群体的特点  292-297
    一、扎根民族传统音乐的土壤  292-294
    二、引领专业音乐教育方向  294-295
    三、普遍接受专业音乐教育  295-296
    四、创作风格呈现多样化  296-297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音乐家群体(1966—1976)  297-344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范围确定的依据  297
  第二节 群体及其代表人物列举介绍  297-326
    一、最为突出的4个代表性人物  297-314
    二、较为突出的12位代表性音乐家  314-326
  第三节 文革时期音乐家群体的活动情形及其评价  326-335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音乐家群体的特点  335-344
    一、专业音乐家下放民间  335-337
    二、毛泽东的音乐情缘  337-339
    三、毛泽东的语录和诗词歌曲是“文革”音乐主体  339-342
    四、音乐的极端大众化孕育了一批音乐人才  342-344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音乐家群体(1977—2000)  344-42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范围确定的依据  344
  第二节 群体及其代表人物列举介绍  344-401
    一、最为突出的3位代表性人物  345-357
    二、较为突出的40位代表性人物  357-4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音乐家群体的活动情形及其评价  401-416
    一、音乐教育  401-402
    二、音乐创作  402-406
    三、理论研究  406-410
    四、音乐表演  410-416
  第四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音乐家群体的特点  416-427
    一、相同的成长背景  416-418
    二、音乐本体意识增强  418-422
    三、内心深处的寻根意识  422-424
    四、创作上传统与现代的极端化  424-427
第七章 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局限  427-496
  第一节 群体的个性特征及其原因  427-487
    一、群体性突出,领军人物多  427-439
    二、地域性明显,乡土观念重  439-450
    三、家族性传承,家族音乐家多  450-456
    四、师承现象普遍,代际师承突出  456-460
    五、多开宗创派人物  460-474
    六、相互帮带现象突出  474-478
    七、政治色彩浓,突出时代精神  478-482
    八、音乐人才结构呈多元化趋势  482-483
    九、惊人的百折不挠苦干精神  483-485
    十、兼收并蓄、善于吸取的学术品格  485-487
  第二节 群体的缺陷与局限  487-496
    一、音乐家群体中发展不平衡  487-491
    二、关注儿童音乐和民族音乐教材建设不够  491-492
    三、群体人士之间关系欠融洽  492
    四、墙内开花墙外香现象严重  492-496
第八章 20世纪湖南音乐家群体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作用  496-530
  第一节 音乐教育与传承,推进了中国音乐现代化的进程  496-499
  第二节 音乐创新与开拓,奠定了音乐现代化的基础  499-507
    一、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开创了进步电影音乐  500-503
    二、开创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503-507
  第三节 开创了流行音乐的先河,促进了世界音乐的发展  507-511
  第四节 社会与艺术功能的相融,极大地发挥了音乐的社会作用  511-518
    一、音乐运动的有力推动,促进和加速了音乐的大众化  514-516
    二、时代性与使命感并重,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516-518
  第五节 民族音乐的传播,确立了中国音乐在世界语境中的话语权  518-530
    一、在继承中超越,在超越中创新  518-523
    二、民族音乐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  523-530
结语  530-534
参考文献  534-553
致谢  553-554

相似论文

  1. 环氧分子在碳纤维表面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TB332
  2.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3. 三峡库区水环境中营养盐磷分布规律的数值研究,X832
  4. 六种6,7-呋喃香豆素对大鼠肝微粒体CYP2C9和2C19活性的影响,R965
  5. 光照强度、温度和总氮浓度对三种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Q945
  6.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7. NaHCO3在杨树溃疡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S763.7
  8.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9. 棉花纤维初始发育期14-3-3相互作用蛋白的酵母双杂交筛选,S562
  10. 高效复合益生菌的研制及对仔猪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S828.5
  11. PRRSV的感染差异性和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研究,S858.28
  12. S-O-R模型的批判和预期效应的研究,B841
  13.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G647.38
  14. 不同类型土壤中镍的生物富集特性及其对蚯蚓的毒性效应,X131.3
  15. 酸模根际产铁载体矿物分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与矿物相互作用,Q93-33
  16. 不同类型亲水性结构表面修饰的聚氨酯材料与凝血十二因子九肽片段及纤维蛋白原P1片段相互作用的计算机模拟,O631.3
  17. 兔肌球蛋白热诱导凝胶化学作用力与凝胶结构功能关系的研究,TS251.1
  18. 不同农业生产方式下菜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与N2O排放的研究,X131.3
  19. 厌氧条件下初始NO3-含量对土壤反硝化气体(N2、N2O和NO)和CO2排放的影响,X131.3
  20. 中国实验动物福利立法研究,D922.68
  21. NGO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研究,D922.68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理论 > 音乐史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